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卢梭论人     
卢梭本着“通过社会研究人”的原则,从自然与文明的对立,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对立中,揭示了私有制社会特别是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的本质,论述了自然人、社会人和道德人的特征。作为资产阶级社会哲学和伦理学的人论,它所达到的深度及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对于我们当前关于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十八世纪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前夕,启蒙运动者卢梭是反封建斗争的先锋。他从撰写《科学和艺术的进步对于道德的影响》和《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开始,一直到《爱弥儿》和《民约论》等钜著的发表,“归于自然”恰似贯穿其中的红线。1762年,他那集中全力呼吁“归于自然”的《爱弥儿》印行,不但原著在巴黎惨遭焚毁,卢梭也被迫流亡域外,就此可知“归于自然”在痛击封建统治上具有怎样威力。若问“归于自然”的理论根据,就要追溯到他的天性哲学。卢梭认为人性至善,要把糜烂的社会救起,便须使人率性发展,去掉封建社会的摧残戕害。当然,要了解卢梭的政治论、宗教论和教育论,首须了解他的“性善论”。  相似文献   

3.
在18世纪的启蒙时代,卢梭的科学与艺术观显得独树一帜。当以伏尔泰为首的启蒙学者们为文明社会中科学与艺术的进步高唱凯歌时,卢梭却大胆指出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在腐化社会风气、败坏人类道德以及加剧社会不平等方面所起到的消极作用,从而得出了"科学与艺术的复兴不利于敦风化俗"的哲学论断,对于卢梭的科学艺术观我们应将其放诸特定的历史环境并准确理解卢梭作出该论断的真正意图,才能实现对卢梭思想以及卢梭本人的客观把握。  相似文献   

4.
卢梭作为启蒙时代激进的思想领袖,敏锐地意识到文明打破了人在自然状态下的自由.自然状态下人是自由的动物,具有天然的自由.人类进入社会状态的过程就是由自由走向不自由,由平等走向不平等的过程.他试图通过公意把法律和自由联系起来,进行自由社会的建构,进而通过公意演绎其内在道德自由主张.由于其自由理论内含的矛盾,“卢梭是自由最险恶和最可怕的一个敌人”.卢梭自由思想启示我们:要以人为本,尊重差异;公私有别;发展非政府组织,在公民与国家间设置缓冲.  相似文献   

5.
庄子慑于社会普遍运用知识带来的消极后果,主张弃绝包括科技在内的一切文明,回到不受科技文明染指的"至德之世"。与此类似,卢梭也认为科学是无用的,科学家都是些空谈家。科学有害于德行,技术使人退化,因而欣赏没有科技文明的"自然状态"。他们都是在社会转型期提出反科技思想的,这种现象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6.
自然状态中的人类生活是卢梭百般推崇的人生福地;“小邦寡民”的社会,是老子无限向往的生存环境。卢梭认为,欲望的膨胀导致人生陷于痛苦不堪。道家学者也认为,现实人生的痛苦渊源于人们炽烈的欲望。卢梭良心的概念、陆九渊“本心”的范畴和王阳明“良知”的观念,实质上代表着中西哲人对文明社会弊端的深深忧虑,并显示出人们对远古社会的那种温情脉脉、田园牧歌式人生状态的神往。  相似文献   

7.
曼德维尔是早期现代社会的重要辩护者,他关于社会起源的论说对卢梭的《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构成了深远的影响,后者的野蛮人形象、文明的演进论以及对文明实质的判断都得益于曼德维尔。是曼德维尔真正将自然法从自然状态中驱逐,使这一学说的主旨由统治的正当性变成了文明社会的历史。但曼德维尔与卢梭在人性论上的分歧使他们对文明的态度截然对立:曼德维尔所展示的社会形成过程实质上是人之粗鄙野蛮的激情如何得到驯服的过程,现代文明正体现了这种高超的驯化人性的技艺;而在卢梭看来文明恰恰是套在人身上的沉重枷锁,既剥夺了其原初的自由,亦扭曲了其纯真的天性。曼德维尔那里所隐含的文明的进步观在卢梭这里变成了人类的堕落史。  相似文献   

8.
18世纪启蒙思想运动和卢梭个人浓厚的大自然情结,铸就了卢梭独树一帜的生态自然观。自然是卢梭最高的准则和毕生追求的境界,面对人类盲目推崇科学技术、高扬理性所带来的一系列灾难性后果,卢梭喊出了"回归自然"的口号。他认为,签订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是回归自然的途径。卢梭的生态自然思想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相似文献   

9.
卢梭复归并超越了古典政治哲学的传统,从道德的角度阐述了区别于同时代启蒙思想家的政治哲学思想.通过科学与艺术的复兴是否有助于敦风化俗、在日内瓦是否应该修建剧院等有关争论,卢梭独具只眼地指出良好政治共同体的基础不在于物质的积累与欲望的实现,而在于质朴的传统习俗与道德风尚.科学与艺术的发展导致了人性的异化和道德的堕落.卢梭文艺观的底线,是保护真诚人格不受文明社会及其扭曲人性的机制的腐蚀,促进布尔乔亚成长为富于德性与责任担当的现代公民.卢梭纠结徘徊于个人权利优先性的伦理诉求与重建社会普遍性的伦理原则之间决定了卢梭道德政治和文艺观念的思想矛盾与内在困境,也是其思想呈现多面性的源泉.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存在着一个令人诧异的教育学误解:卢梭一直被认为是典型的个人本位论者。卢梭其实并不是以儿童本性为基础来阐述他的教育学说的;他提出的“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一种观念假设,他理想中的教育也并不是以此作为追寻的目标,“自然状态”及其“自然人”概念只是为批判卢梭所反对的社会而服务的:他理想中的教育实质上只是为知识分子处于统治地位的集权政治服务的。总之,他不仅不是一个个人本位论者,而且还是一个典型的社会本位论者,是为知识分子专制进行辩护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11.
卢梭从维护自然人性美的角度对文明进行审视,认为文明的发展导致了人的自然本性的失落和自由天性的丧失,导致人性异化和道德滑坡,人类生存处于极不自由的状态之中。面对技术和文明给人带来的种种困境,卢梭发出"回归自然"的呐喊,并提出了恢复自然人性美的主张和培养"自然人"的设想。  相似文献   

12.
18世纪以来,新科学与文明新形态的关系就始终是哲学的时代命题。但是,作为物质生产实践的一个方面,与宏观的文明新形态或历史新阶段相比,科学实验与技术应用的新特征则更为具体与特殊。因此,在资本主义主导的近现代文明形态初期,以卢梭为代表的哲学家们普遍有着文明焦虑,一方面预判了这一文明形态所不可避免的社会矛盾与价值危机,另一方面却无法依据古典的经验来判断科学与艺术的未来走向。而到了大工业资本主义的文明阶段,面对业已呈现出完整形态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与国家政治,马克思得以客观地总结历史经验,从而提炼出作为历史科学的历史唯物主义,进而分析资本主义文明形态的结构性矛盾与未来文明形态的必要条件。今天的我们,在面对尚待展开的数字技术与人工智能之时极易陷入卢梭式的“文明焦虑”,但是却并不应就此返回到国家与社会的二元结构或者浪漫主义的思乡愁绪,而是要以历史科学的方法与态度直面仍然束缚着科学、生产力与人本身的资本主义制度,进而展望文明形态真实且普遍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卢梭,近代法国激进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他不仅在社会政治方面有独到见解,而且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资产阶级教育思想.在他的重要著作《爱弥儿》中,通过他所虚构的儿童爱弥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教育过程,系统地阐述了他的教育理论,其中他的自然教育思想贯穿于全书.本文就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进行浅析.一、自然教育的理论基础卢梭接受17世纪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洛克等人关于“自然状态”和“社会契约”的主张,认为在国家出现以前的自然状态下,人人都是自由平等的,人人生而具有不可剥夺的天赋人权,后来,由于出现了私有财产和富人、穷…  相似文献   

14.
卢梭倡导一种以保全和行使政治自由为核心目标的美德政治学说,政治自由是政治美德得以成长的基础。他首先考察了自然状态下人类质朴的自由,目的是为衡量社会文明状态下人们德行的腐败提供一个参照系,并说明德行腐败的原因是由于人类科学和艺术的发展,使得人类脱离了自然的质朴,而变得虚伪、狡诈、凶残,形成了一种人奴役人的所谓文明制度。他主张,要在社会文明状态下,重新使人们获得自由,并把人们培养成为有政治美德的公民,就必须通过订立社会公约而建立一个人民的政治共同体,一个道德的集体、一个公共的大我。所以,美德观念位于他的政治观念的核心地带。这种政治建构有一种纯粹理想的性质,必须警惕人们把这种理想看作可以通过当下行动而达到的政治现实。  相似文献   

15.
对于卢梭的自然状态说学界一直众说纷纭,争论主要围绕着卢梭思想中的“自然状态”是一种事实还是一种假设展开,因为卢梭在阐释其自然状态说的过程中,以独立而非理性的自然人假设代替合群且兼具理性的自然人假设,并得出“自然状态”实乃人类“黄金时代”的结论,继而又以“自然状态”作为逻辑前提来构思其社会契约理论.其实,这种看似混乱的思维正是缘于卢梭在现世关怀的基础上,立足于批判现实社会与构建理想政治秩序而赋予了自然状态双重内涵——历史自然状态与法理自然状态,其目的在于将历史自然状态作为标杆对异化社会进行批判,将法理自然状态作为其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构建“理想国”.  相似文献   

16.
作为法国启蒙学者中最为激进的社会思想家,卢梭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封建贵族和教会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抨击,他力求通过对人类社会历史的深入研究,探索出人类社会不平等的起源,进而暴露“文明社会”建立所依赖的基础——私有和不平等,激励人们按照社会契约精神,建立一个真正伸张人类自由精神的文明社会,从而发出了“人是生而自由的,但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的呐喊。他正是这样执着地追求着真正文明社会的到来,也如革命导师马克思所说:“卢梭不断避免向现存政府作任何即使是表面上的妥协”然而,就在这个不懈追求的过程中,他越发看清…  相似文献   

17.
严复以来,论者皆以为卢梭与庄子“回归自然”的思想类似或接近,本文认为相同的命题之中蕴含着截然相反的内涵。卢梭要回归的是主动、感性的自然人性,指归在重建文明;庄子要回归的是被动、无情的自然人性,指归在“绝圣弃知”。最后本文分析认为,卢梭与庄子巨大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其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  相似文献   

18.
尊严是关乎人的主体性和自我价值的一种范畴。卢梭从人的自然天性出发来探讨人的尊严,主张人天生就具有自主自觉的能力,天然享有普遍的平等与自由。随着人类由原始状态向"文明社会"的演进,人的尊严也经历了复杂的变化,最初人人普遍享有的平等自由的人性尊严遭到破坏,而卢梭一直积极地寻求一条解放人类天性,重新树立起人性尊严的道路。《社会契约论》和《爱弥儿》所蕴含的社会契约和自然教育的思想便是卢梭重建人性尊严的途径。其对平等和自由的永恒追求、对现代性批判的启蒙和主权在民的价值理念有着深远的历史影响。  相似文献   

19.
卢梭通过美化自然来怀疑和反对理性在人类文明进步中的作用,是为其社会契约论服务,自然是卢梭理想化的自由与平等的社会秩序的外化.卢梭所反对的文明特指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的社会,卢梭认为这样的社会起源于富人通过欺骗穷人所签订的契约.然而卢梭所主张的通过创立真正的契约而建立的理想社会秩序并不能恢复和保障人们的自由与平等,因为社会契约赋予了公意以至高无上的地位;赋予了政治体支配它的成员的绝对权力.  相似文献   

20.
卢梭的新自然主义直接吸收了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中的方法论要素。对自然的讨论既构成了卢梭的论述策略,也奠定了他“关于真理和美德”的体系的基础。卢梭的自然主义所讨论的自然状态不是一种历史的真实,而毋宁是展开其推理的逻辑起点;自然人的提出也不是对人类祖先原貌的还原,而毋宁是对人类个体真实心理的回归。卢梭肯定了自然之善,因而否定了基督教的原罪说,从而将恶的问题转入道德和政治领域,由人类社会来为人的罪恶负责,把救赎的问题从彼岸拉到尘世。因此,在卢梭那里,对恶的问题的解决,就从基督教意义上通过信奉教义、忠于上帝实现对人的救赎,转为通过遵循自然法则教育人和建构完善的社会制度的方式,来缓解或解决个人和社会之间的对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