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改善了人的生存状况,使人不断地向真正的生存状态前进。然而,人类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身的矛盾突出,社会体制层面、文化层面和个体发展的冲突与张力导致人类陷入生存困境。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建构和谐社会,才能使人走出生存困境。  相似文献   

2.
邓小平的社会主义本质论揭示了社会主义的价值目标,即把社会进步与人的发展紧密地结合起来,从理论的逻辑和实践的取向而言,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内在地包含着发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追求人们物质丰裕和精神富足的基本精神,渗透着以人为本的情怀。以人为本就是把满足人的全面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出发点和归宿。具体地说,在从事社会活动中,注重人的历史地位和历史发展,关注人的生存境遇,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坚持以人的需要为尺度,致力于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改善生存状态,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应该看到,以人为本是与以神为…  相似文献   

3.
20世纪90年代新历史叙事风格的小说突破了正史或者追求正史风格的传记式文学作品,在新的探索中走向与此对立的个人记忆,并通过文本介入个人经验的想象从而与历史接轨。在《米》中,苏童以对历史边缘人物的洞察,颠覆了20世纪理性主义衍生出来的历史观,或者说对人的欲望本能的发现补充了阶级论的历史观,描述了边缘人生存的困境和人在历史中的生存恐惧和绝望。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新的历史时期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成人教育的使命。本文在阐述成人教育作用的基础上,探析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在新时期中遇到的困境,从而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成人教育教学管理创新。  相似文献   

5.
关于以人为本的不同理解在处理人与环境的关系上会有不同的结果,也直接决定着人的生存态度,马克思关于以人为本的科学揭示,我们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人如何生存,如何更好的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6.
以人为本视野中高校德育的困境与超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高校德育曾进行过不少有益的探索,但仍然没有摆脱德育困境。具体表现在:轻视人的个体价值;忽视人的道德需求;弱化人的主体性;缺乏人文关怀。高校德育要以人为本,实现德育的超越:德育要以人的生存、发展和幸福作为主要的价值目标;要以满足人内心需求的人格道德教育作为主要内容;要以能突显人的主体性的实践体验为主要方法;要关注人的价值,在关怀中形成德性。  相似文献   

7.
人为了自我持存而必定会把自己的精神和肉体对立起来,而在这种对立中,人同时也就是伤害自己。这是自我持存与自我牺牲结合在一起的生存困境。当精神控制肉体的时候,肉体(自然)必然会反抗,而自然的反抗就会导致生存中的悲剧和厄运。然而,这种生存的困境又是人自我持存所必须的,这种生存上的悲剧现象往往会被合理化。在这种合理化的过程中,人的生存的困境被人们理解为美好生活的一部分。马克思所批判的拜物教机制在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把真的和假的混同在一起。而要走出这种生存困境就需要我们在精神上自我反思,实现精神和肉体的和解。这也是我们的幸福的期待。  相似文献   

8.
哲学价值是关于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及其反思的整体性范畴。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等关系的生成基础,是哲学价值范畴的逻辑基础。人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主体,人的一切活动归根到底是为了人、依靠人、惠及人。以人为本是人的生存与发展活动的应有之义,是价值哲学理论的核心理念。坚持以人为本,认真反思价值哲学当下主要范式,学会以价值哲学思维方式看待现实价值问题,才能不断推进价值哲学研究更好地发展。  相似文献   

9.
郭玲玲 《理论界》2008,(6):103-104
当今社会,人类面临种种环境危机和生存危机,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进入了紧张状态。不解决这些危机、不消除人类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势必会影响人类的生存利益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传统伦理学受传统人道主义的影响,把伦理研究对象局限在人与人的范围之内,将自然界排除在伦理视线之外。因此,传统伦理学不可能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建立在新人道主义基础上的环境伦理学应运而生。环境伦理学的目的是建立人与自然之间正确的关系和解决人类生存困境问题。它以新人道主义为其基础,以追求人类可持续生存和发展为其目标,主要通过对当代社会人性的重新理解和对人类实践活动的规范来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问题。把人类实践活动的范围限制在自然界能够承受的范围之内,保证自然界及其自然物具有自我修复的时间和能力。同时,调整隐藏在人与自然关系背后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为切实地解决人类生存困境奠定良好的基础。把人与自然之间的全面关系理解为“以人为本”与“以自然为伙伴”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0.
阳利 《重庆师院学报》2010,(5):96-100,128
贝克特的《等待戈多》艺术性地表明存在的不确定性是人所无法逃避的绝对的生存状态,展示了现代人对存在的不确定性的感知和体认以及由之而产生的无意义感、荒诞感和绝望感,也表达了在这种生存困境中努力建构存在的相对确定性以追求生存意义的决心。在这里,等待成为人与自己的生存困境进行抗争的方式,表现出人的现代悲剧性。  相似文献   

11.
行政人的伦理道德问题是行政伦理学所要探讨的主要问题,而"现实的人"及其存在方式是理解行政伦理学的前提。马克思主义人学是关于人的科学理论,它从人的存在、人的本质、人的地位、人的价值以及人的发展等多个角度为理解行政领域中的人提供了新的路径。以人学为向度的行政伦理学研究有助于理解马克思主义人学的科学内涵。  相似文献   

12.
自由并不是过去人们所理解的“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本文主要从以实践为基础的人的自我生成角度来谈自由。“真”是人通过实践活动展示其存在的一种方式 ;“善”体现了人的自由选择性 ,并通过对象化活动使可能变为现实 ,其间人的本质得以生成 ;“美”是在真、善统一的基础上人的内心愉悦的体验 ,是人实现了的本质力量。自由是人通过对象化的实践活动所达到的真、善、美高度统一的状态  相似文献   

13.
生活世界与实践哲学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哲学的内核是抽象本体论的思维方式,它以哲学同现实脱离为特征,从而导致哲学对人的失落。马克思哲学的伟大变革是使哲学向生活世界回归,从而形成了以现实的、总体的和历史的人为特征的全新思维,哲学由此变为服务于人类解放的革命的和批判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人的现实性以及现实中的人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第一个前提,它是源于马克思对于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和继承。而这种现实性的人又不仅仅是作为前提而存在的,在马克思那里也是一种历史性的存在。这种人的现实性存在于生产实践的历史中,同时这个历史又衍推出个人的现实性。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早期思想的发展经历了许多转变,但立足于现实的理论立场却贯穿于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的始终。从现实本身而不是从某种观念来说明人及其历史,是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过程中一系列批判和清算的出发点,也是历史唯物主义得以创立的首要前提。  相似文献   

16.
"以人为本"是人的世界之所以成为人的世界和人之所以作为人的一条根本原则.然而,这条原则并不是在任何时候都变成了普遍事实.只有当"现实的人"超越了对人的存在的抽象理解,"人是目的和工具的统一"超越了对人的价值的片面认识,人的三重本质超越了对人的本质的错误判断,人的现实发展观超越了对人的发展目标的纯粹空想,"以人为本"才实现了由可能性向现实性的跨越.  相似文献   

17.
解读人类战争历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是"战争"还是"和平",在人类历史长河中都只是人类生存的手段和在某一时段的存在状态,它们都不是永恒的;而是随着人们的生存利益的变化和价值判断的变化而变化的,并随着这种变化显现在人类的不同的发展时期与阶段。在物质与精神互动中,我们发现了人类灵魂的弱点,同时也看到了人类灵魂的能量,人类是可以自救的。  相似文献   

18.
物理学概念基础的变革往往是人类思维方式变革的前兆,量子概念就是架起从经典物理学通往量子力学的概念之一,也是科学哲学实在论和反实在论两大阵营对峙的概念基点。本文追溯了量子概念出现的历史画面,指出时量子概念引发的两种关于量子与实在之间关系的理解,并从语境方法论的教义对量子概念赋予其实在性。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既克服了以往哲学家们对这个问题(人的本质问题)理解的片面性,又揭示了人的本质发展变化的源泉和动力,即人是能动与受动相统一的存在。  相似文献   

20.
谢征 《云梦学刊》2012,33(2):122-125
从全球范围来看,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现象由来已久,电影和电视剧诞生不久,便有着跨文化传播与之相伴相生。历史和现实地来看,影视剧的跨文化传播主要在两方面表现出重要影响,一是形成经济贡献,二是表现出文化影响力。在这样的背景下,全球影视剧跨文化传播呈现出四大主要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