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今年,是嵇文甫同志诞生九十周年。他是我的最好学友之一。他的优点很多,我认为最难能可贵的,是治学、立身两个方面。一、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国学术思想史早在1931年,嵇文甫同志就试应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方法,写成《先秦诸子政治思想述要》一书,以致为钱玄同等疑古派和国民党反动派所反对,不得不从北京大学回到  相似文献   

2.
李大钊的伦理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伟大的共产主义先驱李大钊同志,是中国最早而且比较全面地传播马克思主义伦理思想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中国伦理学史上,他第一个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对道德现象作了科学的分析,对封建主义的伦理道德作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提出了无产阶级的新道德观,在我国伦理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今天,研究和阐发他的伦理思想,学习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忘我斗争英勇献身的革命精神和崇高的道德品质,必将激励我们为早日实现祖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目标而奋斗,去创造李大钊所说的“我们的黄金世界”。  相似文献   

3.
斯宾格勒认为中国哲学的真理不只属于中国,而且属于世界。他致力于从中国古代经典中去发现“远超过孔子所能理解的更为深奥的东西”,认为《尚书》和《诗经》中蕴涵着古希腊英雄时代的精神和西方中世纪的贵族精神。他别出心裁地认为孔子不仅与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是“同时代”人,而且与伏尔泰、莱辛也是“同时代”人,并且把中国哲学的不同流派与他所谓“同时代”的西方哲学作了比较。着眼于西方哲学的重心从认识问题到人生问题的转向,他特别心仪中国哲学注重实践性的优点,认为这一优点可以弥补西方哲学的不足。他的主要失误在于夸大了德国哲学和文化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
中州巨擘 学界楷模——写在嵇文甫先生百年诞辰之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年12月17日,是嵇文甫先生诞辰100周年.嵇文甫先生名明,字文甫,以字行.河南汲县人.是我国著名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史学家、教育家,被誉为“河南学术界一面伟大的旗帜”.嵇文甫先生出身于市民家庭.少年时期曾从学于同乡宿儒李敏修,熟谙旧学,青年时代又博览群书,深受新文化运动思潮的浸洇,故能融汇古今,贯通中西.先生早年又较系统地接受过马克思主义教育,是我国最早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研究中国古代历史和哲学的著名学者之一.其一生著述甚丰,发表论著计300余篇(本),200余万言.早在30年代,河南学术界就有“南冯北嵇”之说.先对先生秦诸子哲学、宋明理学特别是王船山哲学的研究造诣精深,多有创见卓识.在先秦诸子哲学方面,自1918年发表处女作《老子发凡》始,先后著述《周末社会之蜕变与儒法两家思想上的斗争》(1929年)、《先秦诸子政治社会思想述要》(1939年)、《春秋战国史话》(1958年)、《对孔子的一个简单看法》(1961年)等多篇文章.其中,《先秦诸子政治思想述要》乃是我国较早公开出版的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专著.而后来的《春秋战国思想史话》思想体系则更成熟,文字形式更通俗,仅以6万余字便扼要而全面地论述了先秦  相似文献   

5.
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中,热情地称孙中山先生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充分肯定他“在辛亥革命时期,领导人民推翻帝制、建立共和国的丰功伟绩”;同时要求我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看待他的缺点,“不可以苛求于前人的”。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鲁迅,对辛亥革命的历史功过的评价,是符合毛主席的指示精神的。他高度称赞孙中山先生是“一个全体,永远的革命者”,是“创造民国的战士”;同时,回顾这一历史事件,“精神的丝缕”,又使他“不能全忘却”。从辛亥革命失败后不久,一直到临终以前没有写完的《因太炎先生而想起的二三事》,鲁迅一直在研究和撰写这部历史,他已经把“不能全忘却”的“精神的丝缕”,清晰而深刻地呈现在读者面前。  相似文献   

6.
徐光启著作的新发现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光启是我国历史上卓越的爱国科学家,今年是他逝世三百五十周年。我们怀着极其崇敬的心情来纪念他在科学文化上作出的光辉贡献,学习他忧国忧民力图振兴国家的爱国主义精神。徐光启是上海人,上海人民纪念他。但是他的成就和贡献,具有全国意义,全国的学术界都纪念他。他又是传播西方近代科学技术到中国来的先驱,在世界文化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英国著名科学家李约瑟博士(Dr.J.Needham)给纪念大会发来的祝词中说:“我们高度评价徐光启把科学革命取得的新的、实验主义的科学成果传播到中国的无比重要的世界史意义。”正说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7.
王镭 《河北学刊》2023,(3):6-9+14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  相似文献   

8.
周进 《河北学刊》2023,(3):9-14
中国历史悠久、文明灿烂;近代中国历经人民蒙难、文明蒙尘而奋起抗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创建“青春之中华”,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建立了新中国。新中国在历史中国延续和发展的基础上,开启中华民族发展进步新纪元,开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国家不断富强,人民更加幸福。中华文明绵延发展,中华文化繁荣兴盛,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精神力量与不竭源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于是,走进中国、了解中国、认识和传播中国,业已在世界范围内日渐成为一种社会风尚和学术风气,中国学也成为一种国际“显学”,并促使其由过去“他塑”的“汉学”“海外中国学”“国外中国学”发展而为“自塑”“他塑”交流互鉴的“世界中国学”,特别是观照历史、观照时代,呼唤构建“新时代中国学”,推动更好地“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国史研究特别是国史哲学,赋予新时代中国学以新的时代内涵和自主知识体系。发展新时代中国学,就是要在世界和中国发展大历史中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同时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  相似文献   

9.
李大钊与民粹主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李大钊在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受到民粹主义的一些影响,体现在他号召中国青年效仿俄罗斯民粹主义者“到民间去”,以及他对待农民和资本主义的态度上。李大钊之所以受到民粹主义的影响,根源于中国具备了民粹主义赖以生存和传播的社会环境,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民本主义”思想意识,以及他本人早年的乡村生活经历。可贵的是,李大钊并未被民粹主义所左右,而是有所超越。  相似文献   

10.
<正> 威廉·华滋沃斯是19世纪英国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但“浪漫主义”只是后人给他加的冠饰,他自已在写诗时,却只知道去有意识地“实验”,去自觉地同当时糜丽的诗风分道扬镳。今天,历史已作出论断:他的“实验”促发了英国文学史上诗歌创作的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这正是后人所称颂的英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中国读者也许对华滋沃斯还了解不多,这是因为,在我国的外国文学研究界,他一直被视为“反动”或者“消极”浪漫主义诗人。可怕的政治标签不知吓跑过多少学者。现在,我们终于领悟到,华滋沃斯在过去的两个世纪里拥有那么多  相似文献   

11.
杨逊 《船山学刊》1987,(2):35-40
王船山在《读四书大全说》的《孟子篇》 (以下简称“本篇”)中,发挥并发展了孟子的思想,有的是撇开后儒的种种曲解、误解,恢复了孟学的原貌,而更多的是通过传孟、注孟,表达了他自己的观点,这就是他自己说的“六经责我开生面”“本篇”对程朱有关孟学的论述或注释,有所推崇,但也指出程朱特别是朱熹注孟太“疏略”甚至存在“差错”,或者“带些呆气”,“永得立言之旨”。如果说,船山平时是“修正程朱”,(嵇文甫语)那么“本篇”却主要是批判程朱。兹分述如一下: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革命的无产阶级的世界观,是无产阶级用来领导广大人民群众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武器。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正是运用这个武器取得了民主革命的彻底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决定性胜利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也得到了广泛的传播和重大的发展。但是,正如毛泽东同志在1957年所指出的:“在社会主义国家,还是有非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也有反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存在。”“无论在全人口中间,或者在知识分子中间,马克思主义者仍然是少数。”他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  相似文献   

13.
黄曼君 《东岳论丛》2006,27(2):140-146
闻一多诗学既有广阔的文化视野,又有独特的审美诗性品格。这种文化与诗学的交融,首先表现在理性与感性、思与诗的结合上,其理性精神———个体主体性、公共文化精神与创造民族国家想象的互渗互动,构成了他的冷静地、科学地把握世界、理解人生的方式;其诗性把握———生命狂欢、宗教的形而上追求以及“兽性”,“野性”之类民族强力的提倡等,则形成了他诗意地、动情地体验、沉醉于世界人生的方式,二者的结合体现了理性转向与诗性转向的世界文化思潮。其次,表现在一方面他的诗歌及其他文本、话语历史化、文化化,笔底凸显一个“文化中国”,另一方面他对历史与文化的关怀与研究又渗透着诗性和艺术的形上精神,因而历史与文化又被文本化、话语化乃至审美化了。再次,从20世纪文化的整体语境、特别是欧战后重物质、轻精神的世界潮流和中国现代诗学的发展中,闻一多诗学显示出其文化的整体性、开放性的特点,而他的诗学的一些独创性命题如“纯形”“三美”“浑括”“审丑”等又是在这种文化整体语境中被激活并显示出其独特性的。  相似文献   

14.
论船山精神     
王船山是中国历史上艰苦卓绝的思想家 ,他除了很好地把握个体的生命价值外 ,也把关注的焦点投向国家之兴亡、民族之盛衰、社会之发展 ,以其广阔的视野、缜密的思维和批判的眼光 ,审视历史 ,正视现实 ,构想未来 ,成为那个时代最有成就的思想家 ,在中国思想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他的生命历程中 ,始终洋溢着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那就是 :“以身任天下”的豪杰精神 ,经世致用的求实精神 ,“卓然不惑”的创新精神 ,我们可以把它统称为“船山精神”。这种精神不仅贯穿于他的言行之中 ,而且体现在他那近千万字的著作中 ,还反映在一代代仁人志…  相似文献   

15.
“西化派”文化哲学批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化派”是20世纪初叶中国的一个重要文化哲学派别,他的代表人物有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钱玄同、鲁迅等人。“西化派”对中西文化观念进行了比较,认为东西文化的差别是时代的差别,对中国封建社会进行了无情的抨击,主张用具有民主精神和科学精神的西方近代文化来取代和改造中国固有的封建文化,具有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的不朽功绩。“西化派”中的先进知识分子,有的接受了马克思主义,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和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奠基人。  相似文献   

16.
中国的现代化需要中国人自己去创造、去实现。因此,中国人的民族活力、精神状态、参与态度至关重要。在此,内在动力意即中国人的民族精神,中国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通俗地说,就是“士气”。关于目前中国现代化建设中人们积极性不高、“士气低谷”的零星探讨已散见报章,本文力图更宏观地对这一问题作些分析。  相似文献   

17.
魏晋风度与文的自觉,在中国古代艺术文化学的研究中,是一个最常见的题目,但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的角度去看,在这个题目之下,包含着许多令人神往的内容。鲁迅当年十分钟情于六朝文学,但鲁迅先生的研究方法倒重于中国民族文化精神史,他把拟写的六朝文学,定名为“酒、药、女、佛”。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是他在1927年9月间在广州夏期学术演讲会上所作的《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的讲演,主要讲了“酒”与“药”,十分遗憾的是“女”与“佛味曾涉及,否则我们今天将能见到许多深刻的见解。总的来看,魏晋时期是一个中国民族文化精…  相似文献   

18.
在王夫之思想的研究中,争论较大的一个问题是如何看待王夫之与儒家思想的关系问题。有的研究者认为,王夫之“是儒家礼教道统中的突出人物”,他“和其他陋儒没有什么不同。”我认为,王夫之不是什么“陋儒”。他是明清之际的伟大思想家、唯物主义哲学家。虽然,他的全部学术活动几乎都与儒家的六经分不开,但是,他在我国思想史上较早地而且较为认真地对儒家思想作了初步的批判,并力图用“正学”去改造当时已经腐朽的儒学。  相似文献   

19.
史宏波 《学术界》2022,(12):94-101
中国精神的话语力是指以中国精神为内核的话语对人和社会产生的实际作用力。作为中国精神在话语维度的力量表征,中国精神的话语力包含三个矢量性构成要素,即有明确方向的解释力、覆盖一定范围的传播力和特定作用点上的塑造力,三者相互缠绕、渗透,有机统一,形成强大合力,为中国精神的传承与弘扬保驾护航。当前,亟须有效提升中国精神的话语力,有机统合中国精神的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解释好中国精神的内涵;辩证地设计话语编码和叙事逻辑,传播好中国精神的价值;努力推进中国精神话语体系向纵深发展,塑造好人们的精神世界和行动模式,确保中国精神的“发声”能够真正影响和塑造人与社会。  相似文献   

20.
历来不少的美学家,往往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艺术上,把艺术教育等同于审美教育,这实际上大大缩小了美育的内涵。陶先生则不然,他重视艺术的审美教育作用,他曾不止一次地表述过艺术对于陶冶人的情操、净化人的心灵的重要作用,他更重视生活本身的审美教育功能,这与他的“生活教育”理论的基本精神是一致的。他说:“教育可以是书本的,与生活隔绝的,其力量极小。拿全部的生活去做教育的对象,然后教育的力量才能伟大,方不致于偏狭。我们要拿好的生活去改造不好的生活,拿整个生活去解放偏狭的生活。”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