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蒲松龄与王士祯,生于明末,活动于清初,乡籍相近,又各以其文学成就传名于后世。然而他们生前的遭际却是截然不同的。蒲松龄出身低微,家世清寒,科举失意,潦倒落魄,一生中除应宝应知县孙蕙之聘,做过不到一年的幕僚外,主要以教书卖文度日,“门庭之凄寂,则冷淡如僧;笔墨之耕耘,则萧条似钵”,他用了大半生的精力,在“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寒冷凝冰”的境况里,写成了他的“寄托孤  相似文献   

2.
王世贞与王士祯文翰明代的王世贞与清代的王士祯,往往被人混为一谈。明代王世贞字元美,嘉靖进士,“后七子”首领之一,著有《艺苑卮言》等。清代的王士祯,字贻上,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山东新城人,顺治戊戌(1658)进士。他主盟诗坛,倡导神韵,名噪一时。著有...  相似文献   

3.
王士祯研究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顺贵 《齐鲁学刊》2003,(2):110-113
王士祯是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三百年来 ,王士祯研究的范式不断变化 ,研究也不断趋于深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 ,王士祯研究步入了一个新的活跃时期 ,对王士祯的审视也趋于全面与客观。总起来看 ,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开始从追根溯源和整体的宏观角度探讨“神韵”说的渊源、内涵及其得失情况 ;开始关注其诗学理论与诗作、词学理论与词作的关系 ;对于王士祯与赵执信在诗学观上的分歧及其关系的考辨成为关注的重点 ;研究范式上突破了前此相对单一板滞的局面 ,呈现出多元化、多视角、多层次的态势 ,体现了一种当代性特征 ,显示出王士祯研究的发展与成熟  相似文献   

4.
<正> 在蒲松龄的交游中,孙景夏还是一个尚未引起人们注意的人物。除路大荒先生在《蒲松龄年谱》中略提过一句外,其它研究者很少语及。其实,孙景夏与蒲松龄之间,不但交往时间长,关系密切,友情深厚,而且在《聊斋志异》的成书过程中,孙氏也曾贡献过自己的一份力量。至于两者在生平遭际、思想倾向方面的相似以及相互影响,更值得蒲学界去深入探  相似文献   

5.
蒲松龄与魏晋风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剑锋 《文史哲》2003,(5):96-101
蒲松龄首先体味了魏晋风流性情层面的“真”,将“真”发展为更加执着的“痴”,塑造了一系列痴男痴女形象 ;其次是自我层面的“狂”,使“狂”具有了审美的浓厚意味 ,塑造了一系列狂生形象 ,肯定了越出名教的爱情与行为 ;最后 ,是超我层面的旷达自然 ,为其理想的境界加入了和谐浪漫、平凡而又超凡的爱情因素。蒲松龄得益于魏晋风流的不仅仅是精神内容方面的“痴”“狂”“旷”,还有艺术形式方面的“语典”“意象”“模式”等。  相似文献   

6.
李瑞豪 《殷都学刊》2007,(4):112-117
蒲松龄与齐鲁诗坛的诗人交往很多,但很少受他们的影响,他认为写诗是"风雅"之事。蒲松龄的诗歌继承了中国诗歌的叙事传统,但现实主义精神过强,自我形象很突出,与当时风行的"神韵说"背道而驰,却契合了"神韵说"的反对者赵执信的诗论。王士禛并不奖掖蒲松龄,赵执信与蒲松龄也没有交往。蒲诗远离了齐鲁诗坛,以极强的现实关怀消解了《聊斋志异》的浪漫抒情。  相似文献   

7.
当明清易代之后 ,文人心态普遍复杂化 ,王士祯生于官宦之家 ,典型体现了那一时代文人的复杂心态。他既希望通过科举考试以实现政治上的理想和抱负 ,又对参加清廷科举考试存有一种明显的抵触情绪。在这样的心态下 ,王士祯创作了大量哀怨凄凉的作品。在诗学观念上 ,王士祯提出了典、远、谐、则的主张 ,表现了对低沉哀婉的创作情调的适应 ,带有浓厚的格调论色彩。同时 ,其时距易代已有十几年 ,遗民心中的反清情绪渐趋淡泊 ,诗风亦趋向“温柔敦厚”。因此可以认为 ,王士祯的诗学观念乃是一种既源自古典诗歌美学又顺应时代文学思潮的理论主张  相似文献   

8.
蒲松龄出身于世代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少年时代便热衷功名,痴迷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蒲松龄少年得志,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籍籍诸生间”,这  相似文献   

9.
蒲松龄出身于世代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少年时代便热衷功名,痴迷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人仕途.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蒲松龄少年得志,十九岁初应童子试,即以县、府、道三个第一补博士弟子员.颇受当时主持山东学政的著名诗人施闰章的赏识.赞他“观书如月。运笔成风”,一时“文名籍籍诸生间”。这使他对科举考试更加踌躇满志,激情满怀,抱有必胜的信心和坚定的信念,  相似文献   

10.
<正> 路大荒原名路鸿藻,字笠生,号大荒,山东淄川菜园村人.他出身于书香门第,是蒲松龄的同邑人,与蒲氏的故居蒲家庄相距8华里.路大荒童年时,祖父为他找了个蒲氏的后代、名叫蒲国政的老秀才做他的塾师.蒲国政时常选些蒲松龄的著作充当教材教路大荒学习,这在大荒幼小的心灵中引起了很大的兴趣.据路大荒先生的儿子路士汉回忆:当时有关“蒲聊斋”的逸闻佚事和淄川一带流传的蒲松龄的轶文趣事,深深吸引着少年时期的路大荒.淄川乡党邻里收藏着丰富的历史文献和图书资料,使路大荒随时能够参考利用.这些优越条件加之路大荒勤奋、聪颖、好学,为他日后从事蒲学研究打下了良好的根基. “五四”运动中,路大荒是淄博地区学生运动的领导人之一.北伐战争后,他主持过淄川民众教育  相似文献   

11.
蒲松龄出身于世代诗礼传家的书香门第,从小接受正统儒家思想教育,少年时代便热衷功名,痴迷举业,立志通过科举考试,走入仕途,实现自己兼济天下的远大抱负.  相似文献   

12.
赵执信与王士祯诗及诗论评辨徐振贵清初,渔洋执文坛牛耳,风行影从,数十年之久。而秋谷亦"才名振天下",被誉为堪与"李杜韩苏诸公长存天地"之间①。而且,这同居"山左"孝妇河畔的"姻亲"二人,均处于清初现实主义与拟古主义两种思潮激烈论争之中,一个标举"神韵...  相似文献   

13.
王士祯、赵执信关系考辨彭玉平考察文人间的关系,不啻为了解当时的文学实际提供了一个新的理论视角。清代的王士祯和赵执信就为我们的这种考察提供了一个机会。王渔洋和赵执信之间的关系,因赵著《谈龙录》一书而由若隐若现渐趋明朗。赵执信在序中曾直言不讳地说:他与王...  相似文献   

14.
清初,王士祯巳被誉诗坛“一代之宗”。然而对于王士祯的诗学,自他在世之际始,就众说纷纭,褒贬不一。本文试图将王士祯诗学中的审美情感理论,放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后期诗学的背景下,作些剖析及探讨,以便进一步阐清王士祯诗学中审美情感理论的实质及价值。“诗缘情”——一个古老命题的新解中国古典诗歌经历了唐代灿烂高峰之后,几乎一去不复返地走上了下坡路:宋诗欲在唐诗之外另辟蹊径,结果却以学为诗,以理为诗,用抽象思维代替了形象思维;明诗  相似文献   

15.
<正> 长期以来,在否定清前期诗人王士祯的“神韵说”诗论的诸说中,最为流行的一种观点是认为“神韵说”“回避和脱离现实生活,以艺术风格上的所谓‘含蓄’,‘冲和’、‘淡远’,反对诗歌反映较强的现实内容,其目的是为清王朝的统治粉饰太平,点缀升平,实际上是一种帮闲文学”(郭绍虞《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倘若如此,对神韵说就不是在  相似文献   

16.
与学界通常将王士祯早期所作的《秋柳》诗看作他的代表作的认识相反 ,本文以为王士祯只有到扬州后 ,他以“神韵”为核心的诗歌思想才初步形成。在他初步形成这一诗歌思想的过程中 ,他是时的心态以及扬州的人文积淀、山水特征起到了积极的促发作用  相似文献   

17.
蒲松龄的短篇小說《聊斋志異》,是一部富有人民性的、优秀的古典文学作品。自間世迄今二百八十余年間,长期地广泛地在民間传播,为人民所喜爱。这部小說在中国文学史上,占着重要的一頁。而且有好几种外文譯本,流传于外国。在世界文坛上也占有一定的地位。考蒲松龄一生的著作,相当丰富。除《志  相似文献   

18.
鲁迅曾在《批评家的批评家》一文中指出:“我们曾经在文学批评史上见过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吗?都有的,或者是美的圈,或者是真实的圈,或者是前进的圈,没有一定圈子的批评家,那才是怪汉子呢……我们不能责备他有圈子,我们只能批评他这圈子对不对。”王士祯作为清初极负盛名的文坛领袖,除了他创作上一定的成就外,他以“神韵说”给诗歌划圈子,曾经影响一代诗文风气,流传甚广。我们用辩证的观点来评价他“神韵”理论的利弊,对今日文学实践仍是有所补益的。王士祯“神韵说”的理论,虽然是他一生为诗的标准,但他并没有成篇成章地系统论述过,而是零散地体现在他的许多诗话、笔记和杂文中。他在《唐贤三昧集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艺术史上,“神”、“气韵”、“神韵”好象是一串略带神秘色彩的术语,不易捉摸。荀子在《天问》中最早提出了“形具而神生”的观点。他在解释天地自然万物变化时,慨叹“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就把这种天生万物而无形迹可言、其间消息似不可捉摸的自然作用,称之为“神”。东晋大画家顾恺之在《论画》一文中提出了“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揭开了中国绘画史上新的一页。“气韵”一词首见于南齐谢赫所撰《古画品录》。他提出了论画的六个准则,将“气韵生动”列于首位,其余五项是“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神韵”一词也首先出现在绘  相似文献   

20.
蒲松龄佚文十二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蒲松龄佚文》十二篇,系已故蒲松龄研究专家路大荒先生的后人从路先生生前整理过的藏抄本中辑录的。为给蒲氏研究者提供新材料,特予发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