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涛  秦一琼  陶悦 《管理科学》2015,28(6):50-64
为揭示裁员对幸存者心理契约变化路径的影响及裁员综合症的发生过程,以不确定性规避的视角,用社会交换理论做逻辑基础,构建裁员降低幸存员工与企业的社会交换平衡进而影响心理契约的变化路径模型,梳理出情感交换、利益交换和混合交换等多个路径。通过问卷调研获取124家企业有关裁员与心理契约的数据,使用结构方程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不确定性规避动机的引导下,裁员可显著降低幸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增加离职倾向,导致幸存员工的情感和利益交换的低回报;基于社会交换的公平原则,员工会降低情感和利益投入,即降低组织承诺和工作投入,产生裁员后幸存员工低回报与低支出的新平衡;这种交换水平的低平衡状态最终影响员工的心理契约类型,导致员工与企业缔结更高程度的交易型契约和更低程度的关系型契约。研究结果有助于企业认识裁员的副作用,并指导其对裁员方式和激励幸存员工做出谨慎决策。  相似文献   

2.
心理契约自20世纪60年代被Argyris正式提出后,随着全球经济的迅速发展,特别是80年代中期开始,全球企业竞争加剧,企业管理科学也随着崛起,伴随着高科技引进和低人力成本的追求,企业开始通过裁员、组织合并、重组、缩减开支等新的手段降低企业成本,追求利润的最大化,而由此产生的则是雇员的忠诚度的下降,心理契约则通过这种强调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关系,除了正式的合同之外而存在的隐形的心理协议来解释许多组织现象,并且帮助企业提高组织行为能力,改善员工与雇主关系,提高组织绩效和企业和谐度。  相似文献   

3.
曾燕  娄霞 《经营管理者》2011,(15):185+173
随着员工心理契约的深入研究,许多研究者和企业已经发现两者存在密切的联系。企业组织文化与员工心理契约共同渊源于个体的价值观,这种价值观不仅影响员工个体的态度和行为,还深深渗透在企业的各个方面。员工心理契约与企业组织文化的契合和匹配,不仅能促进企业文化的良好构建和维护,更能稳定员工心理契约、增加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和组织承诺。  相似文献   

4.
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的心里纽带,也是影响员工工作态度和行为的重要因素。本文对心理契约的涵义,心理契约在组织中的影响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如何构建企业员工良好心理契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企业裁员、人才流动、高管离职等现在常常困扰着企业管理者,员工离职问题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共同关心的问题,本文从心理契约的视角分析其对员工离职倾向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一套系统的员工保持策略的指导方法来帮助企业完善员工离职管理。  相似文献   

6.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员工的价值观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其需求也日益复杂多变.企业劳动关系的管理不再是单纯的劳动契约中员工经济需求的满足,还包括建立在企业与员工之间的能够互相感知和期望双方权利义务的心理契约.因此,雏护企业和员工双方之间心理契约的动态平衡,对于促进组织内部和谐劳动关系的构建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契约经济在我国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契约是员工和组织之间的相互承诺。但是,不是所有的组织和员工应承担的责任都能够以条文的形式加以明确,那些没有被正式的协议记录下来的组织与员工之间的不成文的相互期望就是心理契约。近年来,随着雇佣关系的变化,心理契约已经成为现代企业文化建设和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理论指导。本文从一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角度入手,以倚能电力集团公司员工心理契约遭破裂为例,借助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等学科的支持,分别从员工认知的心理契约内容结构纬度、员工满意度、心理契约的违背与平衡及其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企业文化建设的关系与作用等诸多方面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和论证。本文的创新之处在于首次将"心理契约"理论引入该公司管理实践,并对国内"心理契约"实践研究有所推进和升华,也是在国内该领域研究中一次新的尝试和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8.
知识型员工心理契约的内容、结构与违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中兴  刘松博 《管理评论》2007,19(11):35-41,23
如何有效管理与激励知识型员工是知识经济时代企业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心理契约的研究为企业应对这一挑战提供了一个新的途径和方向。本文对4家企业的160名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研究表明,企业应承担的组织责任由物质保障、职业发展和组织文化三个维度构成。与普通员工相比,知识型员工格外重视企业的组织文化责任。企业对组织文化责任的违背将导致知识型员工工作满意度、组织公民行为和工作绩效的下降,以及离职意向的上升。  相似文献   

9.
组织中的心理契约指的是,在组织与员工的相互关系中,雇用双方所感知到的彼此为对方承担的责任与义务。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组织对员工的责任”和“员工对组织的责任”。研究1针对796名被试运用因素分析验证心理契约的结构构想,结果表明在我国企业中,心理契约的三维结构相比二维结构和单维结构更为合理,即在“员工对组织的责任”与“组织对员工的责任”中,均包括规范、人际、发展3个维度。研究2针对186对管理者—员工的配对样本,分别从组织角度和员工角度考察二者之间在组织责任上的认知差异。结果显示这种认知差距显著影响到员工对组织承担的责任意识和员工的工作相关态度。  相似文献   

10.
如何留住并充分发挥人才潜能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的一大难题。现有研究表明,企业与员工之间构建良好心理契约能有效控制人才流失、争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本文从员工角度出发,结合心理契约的现有理论,以山东省为例,对中小企业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契约进行实证研究,为中小企业实施科学有效的人力资源管理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1.
心理契约对员工行为产生着重要影响。本文在分析心理契约违背模型的基础上,研究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心理契约管理。  相似文献   

12.
心理契约对员工工作满意度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力 《经营管理者》2011,(7):175+172
心理契约是存在于个人与组织之间的一份内隐协议,是对彼此间经济契约的一个补充。而员工满意度既直接影响员工的工作绩效、工作态度和离职倾向,又间接作用与客户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从而最终影响企业健康长远的发展。本文通过对过去相关学者对心理契约与员工满意度关系的研究,了解到心理契约对员工满意度的影响,并给出了一些措施以提高员工工作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利用心理契约的交互作用理论对企业家信用的影响机制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家与员工之间有着信用的心理契约,企业家对信用契约的遵守或违背将影响着员工的信用行为。企业家不遵守信用,将促使员工重新修改信用契约,而不再遵守信用。企业家信用决定着企业组织整体信用。  相似文献   

14.
心理契约是一个由不明确的信念构成的系统,与假设、期望、承诺和共同的父务相关,它可以创造态度和情绪,进一步影响和控制行为。心理契约对企业员工关系管理的意义重大,是制约企业发展和壮大的重要因素。从心理契约的角度来看,企业应从软性的、心理的、个体的层面来加强员工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保证员工关系管理的敌用。  相似文献   

15.
刘冬梅 《经营管理者》2013,(17):33+97-33
心理契约是联系员工与组织之间的心理纽带,它影响到员工的工作满意感、对组织的情感投入、工作绩效,并最终影响到组织目标的达成效果。良好的心理契约是提高员工工作业绩的有效工具。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对42家企业的人力资源负责人与其402名员工的配对数据进行多层数据分析,对高绩效人力资源实践、心理契约破裂和互动公正影响组织认同的被中介的调节作用模型进行了检验。结果发现:人力资源实践中的内部流动和激励性薪酬对组织认同产生正向显著影响,人员甄选和广泛培训对组织认同产生显著的负面影响;互动公正对内部流动或激励性薪酬与组织认同的关系有调节作用,即在互动公正较低的组织中,内部流动或激励性薪酬对组织认同的影响作用较互动公正高的组织强;互动公正对内部流动或激励性薪酬与组织认同关系的调节效应以心理契约破裂为完全中介。  相似文献   

17.
将心理学和行为学的成果应用到工业组织管理和工业组织人员健康中,帮助组织创造更和谐的氛围及实现更好绩效,这是工业组织心理学一个重要实践,其中建立心理契约是有效的方式之一。本文主要讨论的是以企业为组织形式,从工业组织心理角度探讨如何构建企业KPI体系,在KPI绩效考核过程中充分体现考核者与被考核者之间的伙伴合作关系,从而建立良好企业与员工的心理契约,最终达到优化组织效益的目的。  相似文献   

18.
知识型员工作为企业核心战略资源的所有者,对组织持有的不同心理契约影响着其知识共享的意愿和行为。笔者以雇佣阶段为切入点,分析了知识型员工的心理契约特征,以及同一雇佣阶段、不同契约类型员工的知识共享意愿的差异。  相似文献   

19.
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的理想缔结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通过对近年来管理心理学领域组织文化和心理契约的概念及相互关系的探讨,从组织与员工、员工与员工、员工与新同伴三个内在结构提出:不同组织文化与心理契约的理想缔结,是现代组织的最佳绩效管理方式。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念越来越被企业接受,心理契约就体现了这样的理念。基于心理契约的人力资源管理,更强调组织与员工在心理层次上建立关系,从而实现有效管理。本论文通过"心理契约"这一概念和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并将心里契约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招聘、沟通、绩效管理、薪酬管理和激励几个方面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