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回顾新时期以来贵州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贵阳五青年画会"成为贵州现代艺术运动的启蒙者和观念革命的先锋。在中国"85美术新潮"时期,贵州当代艺术虽然远离运动的主流,但却以自己特立独行的方式,从文化的边缘向文化的中心构成了强劲的冲击,由此形成了"贵州美术现象个案"。与此拉开距离的其他青年艺术家,也因其成功的"个案"与"贵州美术现象"交相辉映,共同建构了贵州当代艺术的辉煌。2000年以来,贵州青年艺术家以多媒体艺术、装置艺术和观念摄影等为主要创作形式,拓展了贵州当代艺术的表现空间和领域。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各级政府对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视,有理由相信,贵州当代艺术定会再度重新书写自己的另一次辉煌。  相似文献   

2.
西方当代艺术是生成性的,而且它在本性上与视觉文化语境处于相互生成之中。这种相互生成,不仅与存在相关联,更发生在艺术文本的语境里。作为一种反审美的文化,当代艺术的生成与大众视觉文化既趋同又反离,并显明为艺术观念的当下发生及其在视觉文化中的沉淀。作为一种事件,当下发生表明了当代艺术的文本及其偶发性特征。在此基础上,当代艺术产生了与之相关的视觉文化悖论,这也是视觉艺术的当代性与文化的后现代性的突出表征。对于当代艺术来说,其视觉文化悖论主要表征为:艺术日益普及化、通俗化,却越来越难以理喻。同时,艺术看起来既十分“自然”、熟悉,但又显得非常陌生。这种视觉文化悖论是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相互生成的独特体现,同时它也表征了西方当代视觉文化及其存在的根本困境。  相似文献   

3.
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录像作为一门新媒介在中国的出现让少数中国艺术家看到了实施新艺术实验的可能。脱离了西方录像艺术的原生语境,并承继了现代艺术运动的前卫性,录像艺术在中国的文化土壤中开始了本土化进程。在这其中有两个较为突出的面向,一是将绘画、电影等媒介的观念和美学特点与录像创作进行跨媒介融合;二是以录像显示器与空间的组合装置形式进行文化层面的跨文化协商。这两个面向以中国的现代性问题为基准,从作者自身的创作理念及作品的内在逻辑结构出发,对中国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及当代艺术发展现状作出了个性化回应与阐释,同时勾勒出中国当代影像艺术的初期发展面貌。  相似文献   

4.
中国当代陶艺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新文化启蒙运动,它的“反叛意识”为中国当代陶艺进入90年代末期的后现代主义观念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中国当代陶艺的发生和发展包容了强盛的根土意识,并且成为现代艺术的有力载体。它的媒介状态具有强烈的现代主义艺术品格,在全球性文化的背景中,中国当代陶艺着力架构和诠释出对当代艺术的批判和文化语境。  相似文献   

5.
艺术是文化的反映及其组成部分。中国当代艺术是对当下社会文化、政治等问题的思考、追问和个人生存经验的结果,更是中国文化的当下诉求。然而中国当代艺术是在西方现代艺术与后现代艺术的语境中产生的,或多或少受西方当代思潮的影响。而在能指的表现和所指的表达中,文化形象是现代美学结构中一个突出而敏感的现实问题。审美、非审美、泛审美和审丑,都成为文化形象由内向外的投射。这不仅是艺术问题,更是文化问题——形象学的问题。形象学跳出了艺术形象范畴,它直接指涉一个民族或国家的文化形象,因此形象学是与他者关系中进行比较的结果,是一个民族或国家文化的输出和跨文化视域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后现代语境:"他者"与"世界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两大系统的中西哲学文化,对"他者"问题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在后现代语境中,解构理论对西方本体论传统的反思,中国艺术美学风格面向世界的现代性建设,赋予中国传统文明和当代艺术创造新的意义.只有以全球多元文化交流为背景,从"他者"角度切入,才能揭示出当代审美创造的文化与美学意义及引发的问题内涵.  相似文献   

7.
民间艺术展演文本的后现代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民间艺术展演作为当下中国广泛可见的审美文化文本,是一种受制于全球化消费文化观念影响而勃然兴起的文化现象,其文本特征不可避免地在外显形式和内在结构上凸显后现代意蕴。这是一种具有典型后现代特质的审美文本。该审美文本的生成是民间传统艺术于消费社会中对后现代文化逻辑的回应而进行文化重构的结果,在结构组合上,表现出以去生活、去语境的方式将作为生活样式的民间传统艺术符号进行符合消费主义文化逻辑的拼贴、重装和压缩,具有鲜明的混杂体结构特征;在审美特征上,表现出全球化想像、原生态悖论和审美范式转型的后现代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8.
乔治·卡瑞(Gregory Currie)主张一元论的艺术本体论,提出艺术是行动类型的观点。卡瑞维护复制品的审美价值,又强调艺术品的生产历史对于其身份确定的重要性。本文在西方当代艺术本体论的互文性语境中呈现卡瑞理论的缘起、逻辑、意义和局限,以期推动中国学界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9.
挪用作为当代艺术创作中一种流行的现象和重要的方法,不仅体现为对新意义的追寻,也表现为对现代主义创作传统的扬弃.艺术家在"挪用"的过程中,折射出自己在思想、艺术表达方面的智慧,以及承载个体对相关艺术与文化问题的思考.该文从挪用的基本含义入手,通过当代艺术中挪用的例子引出挪用在当代艺术中的含义及其成为创作方法的成因,以探究挪用在当代艺术中存在的必然的理由和现实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神话资源在当代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与研究,许多国家和地区直接将神话资源转化成当代景观和文化标志物,从而形成了当代语境中神话资源转化的重要文化现象。当代语境以经济全球化、大众媒介的控制性与虚拟性、消费主义为主要特征,突出"公共空间"的时代理想,直接或间接成为人们传承神话资源的潜在观念,并在实践中将神话资源"公共空间化",借助多种力量展示神话资源的普世价值和艺术品格。  相似文献   

11.
新艺术运动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设计艺术新旧时代的转换期在欧洲产生并发展的设计艺术运动。它的探索精神和创新精神对当代首饰设计乃至艺术设计的贡献和影响是巨大的。中国首饰设计既要借鉴它的装饰特征和表现手法,又要充分学习它在首饰设计艺术领域的题材选择,以及及形式的实验探索上所表现出的超人勇气和大胆想法,寻找国际文化背景下中国本土首饰设计师的艺术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2.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技术实验与人性回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杜布菲特的艺术理念和艺术行为意蕴深邃,具有许多独特的创新性,其中对现代绘画艺术的技术实验和探索、艺术形式秩序的特异性、艺术理念的质疑和人性回归等研究,不仅激发了现代艺术的质变,催化了现代艺术流派的诞生,而且对当代艺术的发展仍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当代书法热作为一个复杂的艺术现象,有其产生的纵向的历史根源和横向的社会背景以及内在的民族心理结构和外在的大众群体意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此诸方面正是建构当代书法艺术体制的重要因素.就内在的民族心理结构而言,是以民族自觉力为其核心的.民族自觉力是民族历史和民族精神的自我反思和重新评估的一种群体化心理功能.  相似文献   

14.
中国当代先锋艺术在当下的艺术现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由于它在疏漏的学理、无限开放的话语逻辑的前提下极大地向两面敞开,因此也面临着一定的危机。  相似文献   

15.
当前"赵本山现象"已成为一种非常复杂的文化现象,从这一现象中所折射出的不仅是20多年来赵本山喜剧艺术所取得的辉煌成就,更凸显出在当前思想和价值观念多元、多样的时代里,社会各阶层文化需求和文化选择的差异。在余秋雨、肖鹰、王蒙等学者大相径庭的观念背后,彰显了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深层矛盾和冲突。只有从文化、时代和社会的整体着眼,每一种声音的影响及其历史意义才能充分得以揭示。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文学史上,庄子以卓荦独特的文艺思想和"汪洋恣肆"、"恢诡谲怪"的艺术风格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庄子在《天下》《寓言》篇中比较集中地涉及到的浪漫主义理论问题:浪漫主义的渊源;浪漫主义精神的感性基础和表现形式;浪漫主义理论中有关艺术表现手法和语言艺术等。这些理论对中国古代浪漫主义理论具有开创意义,对后世浪漫主义作家的创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探讨中国水墨画的视觉语言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中国水墨画经过漫长的发展过程,方形成今天的多种艺术风格并存的局面。这也是由艺术思维相对局限,逐步走向自由表现的发展过程。传统水墨画的形式,已承栽当代如此丰富多采的生活内容和形式,对现代人物内心世界的细微多变、情感世界的丰富表现难以找到一种对应的固定形式。中国水墨画如何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创新,成为当代画家最关心的问题;水墨画艺术之路将走向何方,仍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去继续思考探索。  相似文献   

18.
宗白华先生与梁宗岱先生都是中国现代的著名学者。虽然两者学术的领域不同,但是在艺术哲学思想上却体现着共同的思考和追求。文章主要从两者在艺境理论、艺术形式和艺术家心灵等方面的探讨来追溯他们在艺术哲学方面的深刻思考,通过他们殊途同归的学术思考或许能揭示出艺术理论中的普遍性规律。  相似文献   

19.
形态研究是文艺价值研究实现新的突破的有效途径 ,时空形态是文艺价值实现的基本形态之一。历史地看 ,人类文艺史上出现过四种最基本的时空价值评价形态 ,即原始文艺的零时空形态、轴心时代的时空一体形态、古典文艺时的时间一维形态和当代文艺的时空相换形态。价值评价形态的嬗变也是研究文艺发展史的一个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20.
当代中国的文艺学本体论生发于审美文论对文艺主体性及内在规律的探讨;成熟于本体论文艺学对于文艺作品、形式及语言本体意味的追问;最终又在解构文论的逻各斯中心主义即形而上意义消解中被颠覆和拆除。作为中国20世纪后20年文艺学发展的主导走向,它的建构与解构过程标示出中国当代文艺学的整体演进、文化背景的转换及哲学观念的位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