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吉登斯以现代性为主题构建的社会理论体系中包含着独特的社会心理思想。在他看来,现代性的晚近演进势态已经严重侵蚀人类的生存,给本体性安全、信任机制和自我认同都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困扰,从而使生活在高度现代性境况中的人们产生了普遍的焦虑。他从一种独特角度即自我心理机制的变化考察了高度现代性所带来的问题。因此,自我认同问题的探究成为吉登斯分析现代社会运行和现代性问题的一个基点,而通过现实中的社会心理核心问题来分析社会结构运行状况及其问题则成为了他社会理论的一个突出特色。  相似文献   

2.
市民社会是现代性确立的重要标志和现代性个体主体性原则的重要体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市民社会受资本逻辑的支配,成为私人利益的战场,从而使得现代性走向了自我悖反;市民社会中公共领域的诞生揭示了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公共领域追寻公共性,是国家与市民社会之间以及市民社会内部的利益个体之间通过自由沟通以形成理解、或通过商谈以达成妥协的机制或制度化渠道。公共领域可以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成为资本主义条件下现代性自我救赎的希望。  相似文献   

3.
现代性道德困境集中表现为个体自我的祛伦理性和社会组织的祛道德性,其根源在于现代性自我观。现代性自我观的核心特征之一则是祛目的论,试图把道德从外在的训诫变为自我的内在要求,以使自我在道德上获得最大的自由。但是,现代性自我的祛目的论方法必然会失败,并导致现代性道德困境。以麦金太尔道德哲学思想为学术资源的研究表明,我们必须改变关于道德的研究路径,回归目的论道德探究方式和德性道德传统,主张叙事性自我观。  相似文献   

4.
“现代性与后现代性之争”无疑是近二十多年来西方思想界的一个热门话题。现代性的“哲学话语”,指的是把西方现代社会历史以“现代性”为中心概念加以主题化的反思批判。所谓哲学探究,对现代性而言,即是“自我理解”、“自我确证”的问题,为现代性确立既不同于古典也不同于神学的规范。哈贝马斯对现代性规范根基的建设性重建,值得我们特别注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结构化理论、延误的现代性、现代性的经验和反省性与自我认同五个方面对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吉登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三种现代化动力基础上成功地阐释了传统社会的解构、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建构以及现代性自身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6.
现代性问题是现代社会的理论缩影和主导话语,诸多不同领域的思想家都从各自的视角给予普遍关注,结论莫衷一是。因此有必要对现代性问题的前提进行反思。现代性的方法论之思表明必须超越狭隘的"视角主义"走向"视域共现";与之相关的是,现代性的多重论域之思表明现代性问题研究的"领域共现";作为哲学言说主题的现代性之思,旨在开显思入现代性问题的通路:启蒙——现代性的品格;自我——现代性的灵魂;理性——现代性的生命。可以说,启蒙、自我与理性共同勾勒和描绘出了现代性问题的全新图景。  相似文献   

7.
文章从结构化理论、延误的现代性、现代性的经验和反省性与自我认同五个方面对安东尼·吉登斯的现代性理论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吉登斯如何在时间和空间的分离、脱域机制的发展和知识的反思性运用三种现代化动力基础上成功地阐释了传统社会的解构、现代社会和个人的相互建构以及现代性自身蕴含的风险.  相似文献   

8.
学者们对于现代性给予不同解释,莫衷一是。对于东方国家而言,现代性是充满了一系列悖论和冲突的状况。在政治学意义上,现代性是导致出现绝对自我、人们过度解放和伦理丧失的现代性政治困境的“政治方案”。现代性危机源于现代性的本质——以人为中心的主体主义,表现为人类内部的冲突、斗争达到紧张状态,人与自然的关系发生致命的冲突。解决现代性危机的根本出路在于超越现代性。探讨人文学术的后现代之路,实现人文学术的后现代转型,是超越现代性的重要方面,既是学术关怀,也是社会关怀。  相似文献   

9.
自由及其背叛——从人的存在方式看现代性的背反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反思现代性的内在困境必须立足于人的存在方式,现代性批判的根本途径是对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的批判。在现代性逻辑的统治下,人的存在方式表现为:现代自由生活的自我背反、工具理性生活的自我宰制和个体精神生活的自我失落。立足于现代人的存在方式,现代性的背反性表现为:自由的实现及其破灭、理性的创造及其破坏、个性的张扬及其失落。  相似文献   

10.
与现代性的理性话语不同,马克思以资本视角来解读现代性,因而摆脱了理性自我指涉的困境,也找到了现代性基本特征的根源:现代性的全球性基于资本生产的广泛分工、世界交往和世界市场的形成;现代性的加速度与流动性是由于资本"利润或死亡"的本性带来的冲破一切束缚和整合社会资源的能力;现代性的矛盾性则基于资本的"抽象统治"产生的人自身、人与人的关系以及社会层面的颠倒与悖论。资本与现代性的关联要求我们重新审视对资本的单纯批判倾向,而以辩证的研究态度来对待它。  相似文献   

11.
英国学者吉登斯从剖析现代性入手,阐明了"现代性的全球化"观点,提供了一种独到的思路。吉登斯认为全球化与现代性有着密切的关联,他着眼于现代性的制度层面,把全球化看作是现代性的各项制度向全球的扩展,这种扩展形成了现代性的维度和全球化的维度之间的对应关系。吉登斯对全球化的思考很有价值,但他对"现代性的全球化"过程中的不平等性等有所忽略。  相似文献   

12.
中国文学的现代性并非像有些批评家认为的那样完全是对西方文学现代性的被动反应和摹仿,而是既有西方文学现代性影响的因子,又有其特殊的本土文化底蕴。这种现代性的内在矛盾性在周作人身上表现得很突出,并成为其审美矛盾性的来源———他既追求、模仿西方的现代性,同时又涵纳着深厚的本土情结;既对传统文化进行毫不留情地批判,又从传统中寻找现代性的理论资源,从而导致了他在审美现代性与启蒙现代性、革命现代性上的冲突,最后完全走向一条反启蒙的审美现代性之路。  相似文献   

13.
青年马克思以"犹太人问题"为切入点,揭示了现代性的双重逻辑,一方面现代性的政治革命使人从"人的依赖性社会"中解放出来,获得了建立在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相对独立性;另一方面,以主体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同一性逻辑"却遭到犹太人这个异己因素活生生的否定,从而也暴露了现代性"意识形态"的虚伪特征。青年马克思通过区分"政治解放"与"人的解放","同而不和"与"和而不同"等范畴,洞察到了现代性解放逻辑的限度及悖论。他批判现代性的自由观,并提出了自己对自由的独到理解,他以独特的思维逻辑,开辟了现代性研究的新路向。  相似文献   

14.
卢卡奇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吸收了马克思商品拜物教的科学内涵,沿着以物化理论为核心的现代性批判和以资产阶级形而上学为对象的现代性批判两条路径,展开了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这种现代性批判路径既表明卢卡奇在一定程度上站在了马克思现代性批判的原则高度上,对现代资本主义社会进行了深刻批判,又可以看到卢卡奇深谙资本主义的社会现实,开启了西方马克思主义现代性批判的崭新路径。然而,卢卡奇的现代性批判理论又戴着“黑格尔眼镜”,使其从事的现代性批判无法摆脱形而上学的理论困境,依然没有达到马克思的原则性高度。  相似文献   

15.
解析现代性     
"现代性"一词在吉登斯看来是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具有断裂性、全球化、双重性等特点。他独创的将四个制度性维度——资本主义、工业主义、监督与军事力量贯穿在全球化与现代性的构想之中,并且进一步探讨了隐藏在制度之维背后的动力来源,给人们在理解现代性理论上以启发。  相似文献   

16.
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形象,作为一个"文明人"多余人",相对于"自然人"不多余人",具有人生价值取向的相对性与道德的模糊性的特征.由于揭示了现代人类生存的一个悖论既要努力摆脱虚无的处境,又无法找到明确的生活意义的尴尬,这一人物形象具备了鲜明的现代性品格.  相似文献   

17.
现代性问题一直是哈贝马斯批判理论关注的焦点。从黑格尔到德里达 ,现代性问题由确立到受质疑以至被解构 ,其根本原因在于 ,理性批判只是主体自我的反思性批判。这种批判不能真正实现对中心化主体的突破和超越。为了克服这一错误 ,哈贝马斯把主体中心化的理性转换为交互主体性的沟通理性。主体中心化的理性是以个体自我认同为基础的 ,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主体之间的相互理解和认同是不可能的 ;而沟通理性是以主体间的相互理解和相互接受为基础的 ,就主体自我的存在而言 ,主体间的要互理解既是必要的 ,也是可能的。哈贝马斯把理性重建在生活世界和交往行为的统一活动中 ,为现代性问题奠定了新的生长基点和方法论基础  相似文献   

18.
在林语堂的一生中,北京、上海、美国是值得关注的城市与国家.他在北京浮躁凌厉,在上海提倡幽默闲适,在美国"两脚踏中西文化".林语堂钟情于北京及其文化,这与这座老城所散发出的独特魅力息息相关.上海与美国以其发达的工商业文明给林语堂以强烈冲击,但在高度发达的工商业文明背后,林语堂感受到种种令人忧虑的问题,于是他质疑并自觉疏离历史现代性,表现出对审美现代性的趋同,由此使他偏爱传统文化积淀深厚的北京文化.他通过中庸理想、闲适格调、原始生命强力崇拜等方面肯定北京文化的优秀部分,赞美并张扬北京文化的生命力,以此表达他对中西方历史现代化进程中弊病的忧虑.  相似文献   

19.
哈贝马斯把理性看作现代性的基础,但理性在发展中发生了扭曲,使现代性产生了难题。为了寻找解决现代性难题的途径,哈贝马斯考察了西方近200年来现代性批判的两种传统,认为以往哲学家们之所以未能解决难题,是因为他们的思路局限在意识哲学范式内。他分析了在意识哲学范式内无法解决难题的原因,认为意识哲学的范式已经枯竭,解决难题必须拒斥意识哲学,重建现代性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20.
韦政通先生在《中国十九世纪思想史》中对中国思想由“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作了新的阐释。他强调了中国传统思想对于这种转换的根源性 ,认为中国思想之所以能实现这种转换 ,不仅仅在于来自西方文化和西方思想的巨大冲击 ,而且还在于经世之学和《春秋》公羊学这两大传统资源对转换时代思想家的造就。因此 ,“传统”与“现代”之间不是一种断裂关系 ,而是交错在一起的 ,中国思想正是在这种复杂交错的关系中实现了历史性转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