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电影《妖猫传》中,文学与电影叙事融合与互动。《长恨歌》作为该电影的背景文本,其诗歌意象的电影表现能越过影像本身的叙事性-诗性之争,引领我们考察电影诗性再阐释的潜质。在现代诗人洛夫的同题诗中,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长恨歌》中频繁出现的芙蓉意象被具有异质性的蔷薇意象所取代,喻示其影射的杨贵妃形象由中国传统诗学话语体系转向中国当代诗学话语体系的蜕变;而在电影《妖猫传》中,两种花意象相互交缠,凭借《长恨歌》文本的文学叙事性与影片镜头语言的非叙事性共生为一种突破载体意识的诗性,进而实现一场模糊载道与言情之界线、回归本土形象思维的诗影共谋。  相似文献   

2.
借鉴与模仿是文学发展的必经之途。蒙古族本子故事《殇妖传》在其情节设置和法宝、阵法、坐骑等方面的设置上有显明的借鉴与发展中国古典小说《封神演义》的叙事特征。这种创造性的模仿和借鉴,使《殇妖传》成为了具有较为显著的蒙汉文化特征的文学佳作。  相似文献   

3.
在我国古典文学的悲剧故事中,《红楼梦》是一部最有价值的书。它以金陵十二钗为中心,写了众多妇女的不幸,既揭示了造成这种不幸的社会原因,也展示了由于人物形象本身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悲剧后果。诚然,中国古老、丰富的文学宝库,不乏美丽动人的妇女形象。不过以往时代的作家所创造的,大多是妇女性格特点的某个侧面,完整而又丰满的妇女形象,实在并不多见,甚至有些优秀作家在某种程度上也扭曲了妇女形象和性格。比如唐代大诗人元稹在《莺莺传》中,通过他笔下张生的口,指责莺莺是“不妖其身,必妖于人”的“尤物”,而莺莺竟能容忍;元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君特·格拉斯的小说代表作《猫与鼠》中主人公和叙述者形象的分析可以看到,这部小说在表层的马尔克故事之下潜藏着叙述者“我”的故事,“我”和马尔克都是极权思想统治下的受害者和牺牲品。在这个意义上,《猫与鼠》中的“猫”成为邪恶的军国主义思想的象征。小说通过对人物悲剧命运的描绘,表现了格拉斯作为具有社会良知和责任感的作家通过个人记忆书写来反思历史、直面现实的文学追求。  相似文献   

5.
临水夫人陈靖姑是福建民间信仰崇拜的女性神,她和天妃妈祖都是神怪小说关注的题材。据徐晓望先生《福建民间信仰源流》一书介绍:“清代福建民间广泛流传临水夫人的故事,福州的说书人爱说《临水平妖传》,书坊出版了《陈进姑传》,以上二书现已散佚,唯有长篇巨著《闽都别记》中约有20万字的陈靖姑传奇。”(福建教育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335页)林国平、彭文宇先生在其所著的《福建民间信仰》中也说:“在清初就出现了《陈靖姑传》和《临水平妖记》两种专题白话通俗小说,其故事在说书人的不断渲染之下,广为流传。两部白话通俗小说的作者都未署名,《陈靖姑传》已佚失,不见存本,幸赖清末施鸿保《闽杂记》略有提及,使后人得知其一二。……《临水平妖记》也是从民间艺人评话故事中整理出来的传奇小说,大陆曾一度失传。近年闽台交流日益频繁,台湾临水夫人的信仰者回古田临水宫祭祀祖庙,带回台湾版的《临水平妖》一书,少了‘记’字。”(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12月版,第173页)  相似文献   

6.
采生折割这种罪恶行为在产生发展的数百年间不断变化,至清乾隆三十三年(1768)爆发了以采生折割为核心的妖术恐慌“剪辫案”。妖术恐慌贯穿了整个清中末期,成为了民众生活中不得不直面的难题。而清代反映陈靖姑故事的小说《闽都别记》与《临水平妖传》中以术士、白莲教徒为主要对象,对妖术恐慌进行了集中描写。以《闽都别记》与《临水平妖传》中的妖术恐慌作为考察中心,通过史料和笔记小说的相互印证,揭示清中末期妖术恐慌的特征,进一步认识古人的精神世界和当时的社会现状。  相似文献   

7.
《太平广记》是北宋官修的四大书之一,其书五百卷,分九十二大类,一百五十余小类,广泛采择汉至五代的小说家言,保存了大量的古代小说资料。在诸类之中,"感应类"是仅两卷篇幅的小类,其中多有唐代感应故事的记载。感应类故事以数量不能和其他大类作比较,但重要的是感应故事归为一类后,为我们研究唐代"天人交感"思想提供了对比参照的资料。本文以《太平广记》记载各类唐代"感应类"故事为主,从而对故事所蕴含的唐人的"交感"思想作研究,从而进一步拓展唐代历史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8.
郑振铎的《猫》是一篇记叙性散文。题目是“猫”,通篇写的也是猫,不仅叙述了三只猫的故事,而且写出了不同的猫的形象。但是,《猫》又决非单纯的描摹之作,也不是茶后饭余的闲情小品,作者是有感而发,借猫抒怀的。《猫》的寓意究竟是什么?目前的看法不尽一致。只要紧紧抓住“我”对猫的不同态度的描写,特别是抓住“我”对第三只猫的情感的变化这个关键进行分析,那么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作品是写猫,但又不仅仅是写猫。或者说,作者不是为写猫而写猫,而是意在通过  相似文献   

9.
方成培的剧本《雷峰塔》实现了对人妖恋故事模式的超越。不仅故事中“妖”形象的人性份量十分厚重 ,更重要的是它通过对许宣形象的塑造揭示了白娘子的悲剧根源。在一定的程度上 ,《雷峰塔》可以说宣告了蒲松龄“寒士美女”式的情爱理想的破产。它拓展了人妖恋故事的人文意义 ,表明文人对人性认识的深化  相似文献   

10.
白蛇传故事的早期文本《西湖三塔记》传达了劝诫禁欲的主题;冯梦龙拟话本《白娘子永镇雷峰塔》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个体的自然欲求,但受其自身情教观的影响,宣扬禁欲依然是故事的主题;方成培《雷峰塔》传奇中白娘子由妖成仙变化的实质是宣扬封建社会的忠孝伦理观;田汉改编京剧《白蛇传》充分肯定了个体的精神价值,个体反抗社会压迫与爱情束缚的反抗精神。  相似文献   

11.
最近,广大观众沸沸扬扬的猜测即将成为“幸福”的事实。“我们确实准备拍《春光灿烂猪八戒》的续集《福星高照猪八戒》,而猪八戒一角依然由我担任。”徐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首先透露了这个最新“情报”。 在《春光灿烂猪八戒》里,徐峥与翁虹、陈红、陶虹三位影视界响当当的“红颜”谈情说爱,实在令人眼热,谈到对几大美人的感受,他也是滔滔不绝: “翁虹演猫妖,她一直在追我,因此我们的对手戏很少,她的香港表演风格很重,  相似文献   

12.
《猫城记》和《我是猫》是两部以讽刺见长的小说。作品出现于本世纪前半叶,主人公都是猫。作者老舍与夏目漱石通过猫对各自所处的社会进行了鞭挞批判,两部小说都成为中日现代文学中讽刺文学的白眉。本文试图通过比较《猫城记》与《我是猫》的创作,挖掘出老舍与夏目漱石在讽刺文学创作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13.
《广陵妖乱志》(或作《妖乱志》)是记述唐僖宗时,淮南节度使高骄为吕用之等人的“神仙之说”所迷惑的故事.此书的作者是谁?历来众说纷纭,迄无定论.一九八三年中华书局出版了雍文华同志校辑的《罗隐集》,将它收入其中,并在“校辑说明”中断定为罗隐所作.他说:“诸书所载撰者各异,然后蜀何光远所撰《鉴戒录》明载为罗隐讥高骈所作,又以《甲乙集》中《淮南高骈所造迎仙楼》及《后土庙》等验之,当为罗作无疑.”雍文华同  相似文献   

14.
提起音乐剧,人们最先想到的一定是美国百老汇和英国伦敦西区:《悲惨世界》《猫》《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西区故事》……这些经典音乐剧历久弥新。  相似文献   

15.
吴承恩的《西游记》可谓家喻户晓。其中有一个“真假葫芦”的故事,大致是说金银两妖想用宝葫芦制服唐僧师徒,结果反被孙悟空打败。其情节想必世人皆知,故不细谈。其结果是:在金银二妖死到临头之时,却被太上老君认领回去。我大惑不解:为何悟空不斩草除根?是不忍下手吗?不是。三打白骨精,大闹盘丝洞,孙悟空对妖怪都是铁棒一挥置之死地,为何偏偏此时却手软了?细读一遍,我不禁大悟:原来二妖有后台——太上老君。何以见得?君不见那太上老君早不到晚不到,偏在石猴制服二妖时赶到,而且见面就要人。由此可见,太上老君是早知二妖下凡之事,而他睁一眼…  相似文献   

16.
长期以来,评论界将《雨中的猫》解读为关于婚姻伦理或是女性遭受压抑、被边缘化的故事。结合海明威的人生经历和当时的社会文化语境,分析小说中关国妻子与猫的动态关系,认为这则故事体现了女性对其身份的探寻,也隐约地传递了海明威对女性运动的同情与肯定。  相似文献   

17.
音乐剧《猫》的成功之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猫》是一部以儿童诗集改编而成的音乐剧,这样的取材成功的希望不被看好。但音乐奇才安德鲁·洛伊德·韦伯和一批天才的创作团队使《猫》最终取得了辉煌的成绩,其主题曲《回忆》感人至深、风靡全球,成为《猫》剧的代表和象征。音乐剧《猫》将丰富的音乐元素、新颖的舞蹈元素和大胆的舞美元素完美地糅合在一起是其成功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环球博览     
电视广告一向以人为本,不过美国一家生产宠物饲料的公司,将广告对象锁定在猫的身上,制作了全世界第一个30秒专给猫收看的广告。 该公司说是为了迎合猫主人溺爱宠物的心理才特别制作了这个广告。在决定推出这个广告前,这家公司请英国的研究人员做了猫对这个广告是否欢迎的实验。结果发现超过六成的猫看这个广告的时候,不仅仔细聆听,还聚会神地看着画面,而且还不停地转动耳朵,或者用爪子去抓荧幕等等。事  相似文献   

19.
《羌胡传》是"五传"中前"四传"(《苦喜传》、《全家福》、《殇妖传》、《辟传》)的续篇,但其故事结构、人物性格、写作方法等却和前"四传"不同。本论文审视《羌胡传》与前"四传"的关系,论证《羌胡传》的独特性及其成因。  相似文献   

20.
白蛇故事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在千年的传承过程中,由于历史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差异,白蛇故事以及白蛇的形象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增补删减。其中唐代《博异志》、宋元话本、冯梦龙《警世恒言》及当代作家李碧华的小说《青蛇》对白蛇故事的记载都极具特色。分析不同时期白蛇故事的变化,可以探求这种变化折射出的不同时代特质和人民内在的追求与思想表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