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正温州匠人瓯塑师人物名片张红姬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浙江传统塑艺陶艺十大名师551人才工程培养人才温州市首席技师十路英才最美温州女性我与她实在是太熟悉了,要写点她什么,反而觉得很难,迟迟动不了笔。按如今流行的说法,她是一个颜值很高的人,在温州这个很宠大的工艺美术圈子内,可以这样说,她是个人人都喜欢的人,她始终以笑容迎对每一个人,还带有  相似文献   

2.
中国作家冯梦龙《杜十娘怒沉百宝箱》中的杜十娘和法国作家小仲马《茶花女》中的玛格丽特是我们所熟知的两个文学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两人都因悲惨身世而沦为娼妓,却都对普通人的夫妻生活甚是向往。杜十娘遇到了她认为能托付终生的人李甲,玛格丽特遇到了爱人阿尔芒,而两人的爱情最终都以悲剧收场。杜十娘被李甲转卖后意识到自己所托非人,纵身跳入江心而死;玛格丽特为了保护爱人家族的名誉、保护一个她从未谋面的女孩的幸福,离开了阿尔芒后病死。从比较文学视角看,身份相同、结局相似的杜十娘与茶花女,无论是在人生态度方面、反抗强弱方面,还是对爱情的选择方面都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相似文献   

3.
上小学的时候,我不喜欢我的语文老师,因为她也不喜欢我。 语文老师从来不表扬我,连作业本也从来没有让我发过。她把我的座位安排在最后一排,而且是坐在大卫的后面。大卫是班上个子最大的家伙,这个人好像从来不洗澡,身上总是散发出一股难闻的气味。我坐在他的身后,整天只能看到他的后脑勺。  相似文献   

4.
陈登科有着从文盲成长为作家的传奇经历,被人称为"陈登科现象"。探究其成因,发现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思想的统摄下,各种政治、体制和文艺的力量都介入了陈登科的创作历程,赋予了作家共同的身份建构——无产阶级文艺新人。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规约着作家必须首先对党性原则和党的立场进行认同,必须附和主流政治话语的诉求。然而陈登科对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身份又有着某种倔强的认同,这与无产阶级文艺新人的身份建构构成了一定的张力,迫使陈登科产生了身份认同的焦虑,从而赋予了陈登科现象更丰富的内核。从身份认同视角考量陈登科现象的生成,也许可以更清晰地看出工农兵作家形成发展的历史面貌。  相似文献   

5.
爱情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但它只能是推动我们前进的加速器,而不是工作、学习的绊脚石。/花言草语·《过了这个夏天,你就去爱》·清晰那一年她17岁,正是很青涩的年龄。这个年龄似乎到处萌动着不安分的因子。她理所当然地喜欢上了同班的他。可是那一年她也高三。他们都住校,她住北边,他住南边。他们的宿舍隔着宽阔的操场遥遥相望。都说喜欢一个人是不需要理由的,她不觉得。她喜欢他,就是因为他清澈的眼睛,思考问题时紧闭的嘴  相似文献   

6.
正我们都知道,女性是一种十分喜欢鞋子的动物,她们在鞋子的选择上一般都十分慎重、用心。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通过观察某个女性常穿的鞋子来解读其心理。1.喜欢穿运动及休闲鞋表面上看来大而化之,容易相处,但是她非常会保护自己,警觉心很强。外表好像很容易和男生打成一片,其实她们都把这些男生当成同性朋友,反而对于心里喜欢的那一位,保持距离敬而远之。一般朋友比较难看出她的心事,在坚强的防卫之下,其实她  相似文献   

7.
她,有着一股天使般的气质,娇小,美丽.大方,开朗。接触过她的人都会被她的活泼开朗所吸引。她,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完美主义者。无论是就读于温州大学国贸系还是就职于少年宫英语部,她追求完美的个性始终没有改变。她,是一个深受学生喜欢、爱戴的英语老师。她的学生都喜欢称她"MISS WANG",更喜欢说"她是我的朋友ROSE"。  相似文献   

8.
老师,对不起     
刘蓝 《新少年》2013,(Z2):20
"看那个同学乐的……"略带沙哑的声音从讲台那边传来。我马上收敛了笑容,装出一副非常严肃的样子,速度快得连我自己都吃惊。那个令人讨厌的声音继续道,"脸变得真快,一下子就一点儿微笑都没有了。"顿时,我的脸青一阵白一阵。说实话,我不喜欢她,从她第一天给我们上课那天起我就不喜欢她。她时不时皱起的眉头更让我厌烦,就好像全天下的人都欠了  相似文献   

9.
巫昂 《可乐》2008,(6):60-60
真理像阳光一样,很难谦虚。好像赶时髦的人,一个是喜欢多结婚和离婚,另一个是喜欢研究如何环保,参加慈善活动。时尚原本就是情感过剩、有闲阶层的最爱。老是讲怎么穿衣服,对一些有品位的时尚人士来说,有些不够丰富,也没什么深度。  相似文献   

10.
常理 《今日南国》2008,(21):16-17
简单一句“我喜欢尝试新的东西”,道尽了李崇基十余年的职场人生。李崇基一贯都是行色匆匆。要不是她那个稍显硬朗的名字,记者很难把眼前这位操着吴侬软语的典型江南女子与那个在业界大名鼎鼎的女强人划上等号。她的名字是为了纪念母亲的母校——香港中文大学崇基学院而取的。小时候她一度觉得这个名字太男性化了,长大以后,她才逐渐欣赏起自己这个巾帼不让须眉的名字。  相似文献   

11.
关于民族身份的构建,作家在文学作品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进行揭示。鲁迅和毛姆是中国和英国两位著名的作家,他们通过描写乞丐这类特殊的人群,探讨了各自社会中人性和社会的冷漠。两位作家都借助一定的写作技巧,在作品中表达了他们创作中的哲学思想。一旦一个人的精神被摧毁,那么他就很难再看到希望,虚无的人生和扭曲的人性,将给自己和民族带来不幸。  相似文献   

12.
这只是一个毫无恶意的恶作剧,仅此而已。 如果海斯老夫人不是喜欢大惊小怪而又过分拘谨的人,这个恶作剧就不会发生了。每年夏天,她都会因为我们从她那儿“借”一些她的宝贝——蓝莓浆果而向我们大喊大叫,那阵势就好像我们偷了诺克斯堡(注:诺克斯堡是美国联邦政府黄金储备的贮存处)的黄金一样……  相似文献   

13.
空泛与瞎编     
大凡作家,学生时代都喜欢上作文课,我曾经读过某位作家的回忆录,她说小时候,每逢到了有作文课这天,对她来说不啻是一个节日,我欣赏这样的比喻,因为我也喜欢作文课,那是放开了思绪,在自由的王国里纵横驰骋的美好时光,是完全属于自己的一片美丽世界,那时我就想,世界上最理想的职业就是当作家,因为作家可以永远生活在为自己创造的意境中,惬意极了。  相似文献   

14.
女性角色人物画廊——凌叔华小说人物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十年代初,有论者将文坛上几位女作家分为闺秀派、新闺秀派和新女性派三类,冰心和绿漪是闺秀派作家;冯沅君和丁玲是新女性派作家;而新闺秀派作家则只有凌叔华一人。且不论这样分类是否恰当,单就划入这每一派里的作家而言,也可看出凌叔华的卓然独标。她是在默默地走自己的路,以致你很难把她划入哪一类哪一派,只好为她自己另立一个派别的名目。1938年春,凌  相似文献   

15.
“浪漫”的消费 王小姐是一家民营企业人力资源部的助理,最近她在工作之余报名参加了一个“浪漫家政”培训班。她喜欢自己动手调制一些味道特别的鸡尾酒,她觉得美酒好像女人,不同的酒代表了不同的女人。上等的葡萄酒就如同一个有着丰富内涵的优雅的女人;而白兰地则更多地融入了刚烈的品性,如果在白兰地中兑人冰块,就仿佛稀释了那份刚烈,使之更符合现代女性——刚中有柔!所以她  相似文献   

16.
在波兰上大学期间,她选择了汉学,原因是喜欢中国的历史:从唐诗、宋词到乾隆、康熙都是她的最爱,甚至说起《离骚》也充满了激情。后来到北京大学再次攻读中文专业的时候,她承认她已经跟中国分不开了。这个有着浓厚中国情结的波兰女人,用极其标准的普通话介绍自己:"你好,我是吴倩……"  相似文献   

17.
1982年,张悦然出生于山东济南。和那个年代所有的独生子女一样,出身书香门第的她,有着一份天然的善感。对身边的人和物,她都有自己的表达意境和话语系统,而对于表达,她给自己造了个词:嚣厌。喜欢沉默不语、低头走路的张悦然,在高中以前,给人的印象都是含蓄而内敛的。没有人能真正明白她心里在想什么,也没人会知道,她心里的真实世界是怎样的。  相似文献   

18.
无名 《人生与伴侣》2014,(12):10-11
刘若英的身份很多重,歌手、演员还是作家,她拥有从60后到90后甚至更年轻的繁多粉丝,她柔和的音质和本色的演技以及出色的写作才能,让她在各个领域都红红火火……这么多年,喜欢刘若英的人们也一直关心着她的婚姻大事,多年来她和陈升的情感纠葛,也一度让我们担心,她会如自己歌中所唱:我会一直孤单,过着孤单的日子……但好在,刘若英最终还是走出了曾经的感情困惑,寻找到了新的爱情,不仅嫁作人妻,不久前,还传出了怀孕的喜讯。  相似文献   

19.
老师,我爱你     
我的班主任是陈老师,她是一位女老师,看上去可能有二十岁吧。身材很苗条,瘦瘦的,高高的,瓜子脸,皮肤白白的,眼睛眯眯的,让人看上去好像整天都在微笑。陈老师喜欢扎一条马尾辫,上课时,头只要一动,头发就来回摇,像小松鼠的尾巴一样,真是好看极了。  相似文献   

20.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