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张俊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5):62-66
在由社会无意识、社会心理、社会普通意识和社会意识形式所构成的社会意识层级结构中 ,社会普通意识是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中介环节。社会普通意识包括社会思潮和社会文化心态两种基本形式。社会思潮是社会普通意识的特殊形式 ,社会文化心态是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 ,它们都在社会意识结构中居于中介地位。但是 ,由于社会思潮不可能在历史进程中经常出现 ,所以社会思潮在社会意识结构中的“中介”地位和作用是有限的 ;而社会文化心态作为社会普通意识的一般形式则具有普遍性、恒常性品格。因此 ,社会文化心态是在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式之间 ,直接将二者联系起来 ,并在实现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过程中 ,始终居于中介地位、起中介作用的社会意识 相似文献
2.
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俊芳 《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3):35-40
关于社会文化心态的意蕴指向 ,先哲们进行了苦苦探求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作了原则性阐释。据此 ,笔者以历史唯物论、文化社会学和社会心理学三者相结合为视角 ,界定了社会文化心态的含义。认为 ,社会文化心态是指反映特定文化境域且具有自发性质的社会文化心理氛围 ;指社会倾向性强烈且具有公众特征的届时文化行为意向及社会心理动态形式 ;指介于社会心理与社会意识形态间的社会普通意识 相似文献
3.
试析社会文化心态理论的分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社会文化心态的分类,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进行多重划分。本文根据社会文化生活的不同领域,将社会文化心态的构成区分为五大基本类型,即价值文化心态、利益文化心态、道德文化心态、审美文化心态和人生文化心态,这五种基本类型结合构成了社会文化心态的整体,它们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对社会文化实践活动发挥着特有的意识功能。 相似文献
4.
邹巅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7(3):1-5
牡丹的色、香、态等生物属性契合盛唐大国景象及其社会文化心态,因而能集唐人的万千宠爱。随着社会的发展,唐代社会文化心态发生了某些微妙变化,而盛唐、中唐和晚唐的牡丹诗则反映了各个阶段社会文化心态的不同特质。 相似文献
5.
陈捷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13(6):18
美籍华人女作家聂华苓一生历经两次放逐,即大陆——台湾——美国,加之聂华苓经历复杂、生存艰难,个人的心理体验较之一般放逐者更为苦难,故而笔触所及颇能代表移民者生活情状和感情历程。在作者一生创作里,放逐与回归的主题概括了聂华苓创作全部内涵。作家的情绪化体验说明,文学研究不但要观照形成作家主观情感和心理特征的社会性因素,如历史背景;而且也要重视作家的情感特征对创作的反作用。 相似文献
6.
论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作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本文对社会心态的本质、表现形式及其功能问题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和理论分析。文章认为,心态文化是具有广泛基础的、无形的、隐性的文化形态。它与物质形态文化、制度形态文化和观念形态文化一起共同构成一定社会的文化整体系统。从整个文化系统来看,社会心态是一种不容忽视的文化。社会心态主要通过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情感态度这些知、情、意结构而表现出来。心理定势是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模式等等背后的深层根基。整个心态文化层主要包括价值取向性心态、思维方式性心态、行为模式性心态等三个方面。在历史发展的合力机制中,社会心态所起的作用是不可代替的。 相似文献
7.
转型期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规律,不同于社会形态更替时期大破大立的规律,也不同于社会常态时期积累渐进的规律,而是特定历史时期、特定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下的社会文化心态嬗变的规律.主要包括:有序重组规律,即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各要素在与外部环境不断进行信息、能量和物质交换中,能够进行自组织,使某些要素的变化得以强化或抑制,使之达到有序化;涨落突变规律,即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部经常随机发生不同形式的微观涨落,当某种微观涨落被正反馈作用放大超过临界点,形成巨涨落,随之引发突变;连锁感应规律,即社会文化心态系统内各要素或子系统之间存在传感过程,其中某一个要素变化引发另一个或多个要素的变化,从而产生轰动效应.我们理解和把握这三条规律,对于发挥社会文化心态变迁的正值效应,克服其负值效应,都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英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2)
2010年初,纠结被评为了2009年十大流行语之一。纠结最初的词义是指树木或枝叶互相缠绕,当作动词。现在纠结可以当作动词、名词、形容词使用,具有了更丰富的词义。该文在归纳和总结纠结当前动态新义基础之上,从认知语言学的象似性和原型范畴理论的角度分析其动态新义的发生和发展的机制,同时探讨了它所折射出的多种社会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9.
李晓峰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2)
文化心态是人在过去经验基础上产生,并对主体在处理与之发生文化联系的情景和客体的行为上起着控制性影响的准备性心理状态。文化心态的形成不仅有人的生理、心理结构作基础,更重要的;还有这种主观心理结构和能力相对应的外界文化信息。文化心态具有自控制性(自调节性),评判性、指向性的特征。文化心态分为个人文化心态和社会(阶层、群体)文化心态,文化心态形成后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在变革时代,人的文化心态均处在调整和重构之中。 相似文献
10.
李培林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
主持人语:社会心态一般是指弥散在整个社会或社会群体中的社会情绪基调和感受,并在深层次上影响着社会共识、价值取向和行为选择。在中国社会急剧转型的时期,社会心态成为社会变迁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中国学术界广泛重视,也成为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的研究专题。 相似文献
11.
李亦中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9(1):14-21
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进程历经四个不同阶段,总体上“走出去”的步伐显得迟缓,既受制于各个时期特殊的历史境遇,也折射出迥然有别的驱动因素及文化心态。在解放前,中国电影输出海外仅有零散个案;解放后17年,国产电影具有计划经济时代“内向型”特征;在新时期,中国影片频频亮相国际影坛,却陷入“墙内开花墙外香”的处境。抚今追昔,中国电影走向世界的历史机遇和历史担当,已经降临在当代电影人跟前,我们不是应该而是必须有所作为。
相似文献
12.
李冬梅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4):43-46
沈括是“中国整部科学史中最卓越的人物”,所著的《梦溪笔谈》被称为“中国科学史上的坐标”。沈括的卓越成就得益于良好的社会环境,更源于他个人的精神气质:一是科学的怀疑、创新精神;二是科学的求是精神。 相似文献
13.
屠文淑 《宁波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6,19(2):59-64
建国初期,中国社会经过大动荡、大剧变后,步入了和平恢复阶段。归国知识分子在新旧政权的更替中选择了新政权,探寻他们在特定历史阶段的思想信念、情感心理的变化,昭示他们的文化精神和人格品质,在于使中华传统精神的价值内核得到传承,为民族心理和社会道德的提高提供丰厚资源,具有促进现代人文精神与信念追求的双重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杨森 《中国矿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6(4):130-133
时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从社会心理角度研究时尚有助于切入时尚的本质。时尚的社会心理特征表现为:创新与模仿的上行下效;领潮与赶潮的双向互动;同化与分化的群体归属;内隐与外显的社会面具;尚美与自由的精神追求。 相似文献
15.
田素芹 《天津市财贸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1(1):86-88
文化产业的发展是时代的大趋势,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可以推动那个时代的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创新。首先,社会文化心理即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动力;其次,一定时代的社会文化心理决定那个时代的文化产品的创作内容;第三,党的文艺路线永远是文化产业发展与繁荣的指路明灯;第四,传统的社会文化心理可以激发当代文化产业的创意火花;第五,动态的健康的社会文化心理是文化产业创新的不竭动力。本文通过以上五个方面的分析。探讨社会文化心理推动文化产业发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文化产业的自身特点,使其在产业组织形式与项目运作方式上与传统工业产业存在较大的差异,社会复合主体则是文化产业发展中一种值得关注的组织形态与运营模式。多个互有差异的社会主体在行动关联过程中相互建塑、彼此型构,进而转变为具有自主能动性的复合行动主体,可以实现管理平台、行业服务、内生机制等不同形式的复合运作。社会复合主体的产生源于新时期政府治理理念革新和政府职能转变的内在要求,具有灵活、开放和系统的特点,根据项目、行业、平台的不同,它可以表现为不同的形式并采用不同的运作方式。这种组织形态既可以形成文化产业发展的内生动力,也可以关注到文化产业的双重属性,虽然在实践中有待进一步细化内部机制,但在完善的制度建设下,社会复合主体将成为文化产业发展以及政府文化体制创新的一种新模式。 相似文献
17.
李云智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3(1)
解决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关键是顺应世界发展趋势,以文化动力来推动当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在当代,文化因素渗透到经济、政治、社会等各方面,对社会发展的动力作用凸显。我国发展中出现的诸多问题都与对文化动力作用的认识不足有关。提高文化自觉、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增强文化创新力,是发挥文化动力作用的现实途径。 相似文献
18.
西部大开发中的"文化自觉",应以西部人对自身文化的了解为基础,通过反思加深对西部开发的理解,更好地从事西部大开发实践,展示西部文化风采,增强西部竞争力."文化自觉"给西部人们指出了解决开发带来的问题的方向;西部开发也应从西部的实际出发,吸取世界文化的精华,进行西部文化的创新.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