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王维一生把"内圣外王"的儒家君子作为孜孜以求的人格理想,这促使他一方面自觉躬行儒家所设立的"仁"的道德品格,不断加强和完善内在修养;另一方面积极入仕,把内在的道德修养转化为外在的政治实践,并使其政治理想具有儒家的"仁政"特色。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士的分析揭示侠与儒有联系.儒家价值观建构的是积极入世、承担责任的理想君子人格.仔细剖析乔峰的两大人生困境,则会惊人地发现他的大仁义,大智慧,恰恰具备儒家推崇的兼济天下、内圣外王、仁而且义的理想人格特点.当今时代,要求我们运用唯物主义史观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扬弃"地对待儒家人格理念.  相似文献   

3.
从内圣外王的视域看,先秦儒家包含主体的自我创造的理想人格和主观的自我认同的理想人格两种类型,即存在着两种类型的内圣外王。汉代儒家把主体的自我创造局限于纲常名教之内,对于主观的自我认同的道德修养也持戒备态度。宋明新儒家在理想人格上呈现出由主体的自我创造向主观的自我认同转变的趋势,并进一步强化内在德性及其超越依据。现代新儒家重视内圣外王,在理想人格的论述上受时代影响表现出推崇主体的自我创造的倾向。确立个体的独立地位,主体的创造与主观的认同相互为用,是儒家理想人格实现现代转化的必然路径。  相似文献   

4.
儒家理想人格追求以人性善为基础和前提,以内圣外王为典范,以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为最终指向。儒家的道德修养,是由内到外、由性到德、由德到功,最后再返回天赋善性,即天人合一的过程。可见,儒家内圣外王的人格理想与人性善的假设及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追求具有内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5.
梁启超论儒家哲学——基于伦理学视角的文本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启超区分"爱智"的西方哲学和"为道"的儒家哲学,认为儒家哲学的用功所在为"修己安人",其学问的最高目的为"内圣外王";儒家哲学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其内容大部分不含时代性,不可以为时代古、思想旧而抛弃之;在现代社会,儒家哲学的最大价值所在和吕明儒家哲学的关键是"养成人格".进人21世纪之后,梁启超的这些观点对于我们传承儒家伦理以合理地组织道德生活,仍然具有深刻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是儒家道德学说的核心 ,也是其出发点和归宿点。儒家的理想人格是“内圣外王”的君子型人格 ,其要求和特征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仁者爱人”、“泛爱众”的博爱情怀 ;“忠恕”的道德品格 ;“博施济众”、“因民之所利而利之”的高尚情操和志向 ;“中庸”的气质和风貌 ;“志于道”、“志于仁”的理想和信念 ;“义以为上”、“见利思义”的义利观 ,等等。尽管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些矛盾、弱点和缺陷 ,但它作为中国社会长期居于主导地位的理想人格模式 ,已深深地积淀在中华民族的深层心理结构之中 ,成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今天 ,儒家的理想人格学说对于我们社会主义新型理想人格的设计、培养和塑造 ,仍然有着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梁漱溟被美国学者艾恺(GUV S·A1itto)称之为“最后一个儒家”,这在下列意义上正确的:梁是二十世纪中国知识分子中唯一身践力行儒家内圣外王理想之人。尽管梁的同代人熊十力以及牟宗三等人在内圣外王学理方面的成就要比他高得多,但作为一个人格和社会理想的实践者,梁确乎是特立独行,后无追者。  相似文献   

8.
晚清时期湘军集团的将领们大多十分推崇王船山的学行,船山人格精神里几个突出的特质,如以坚贞之遗臣所体现的民族气节、集豪杰与圣贤一体的醇儒气象和经世致用的实学所体现的济世情怀,对湘军将领们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船山人格成为湘军的精神动力,成就了湘军将领们"内圣外王"的儒家理想人格。  相似文献   

9.
所谓"内圣外王",并不是孔子、孟子乃至荀子曾说过的、传统的因而是经典的儒学话语,而是一个引起长期争论并言人人殊的问题.它是现代新儒学中的核心概念,表现着现代新儒家对儒学的认同.所谓"内圣外王"是一个什么问题?可以说这有点类似德尔斐神庙上的命题--"认识你自己"的一种体味与思索."内圣外王"就是一个这样的问题."内圣外王"在中国的"文化追求"、"文化理想"中,成为"人"对"此在"的一种"终极关怀",是中国哲学史上的一个"圆圈".现代新儒家的认同正是在这样一种基础上作出的.  相似文献   

10.
人能否获得自由?如何才能自由?自由的人格(理想人格)怎样才能培养起来?此问题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争论不休。先秦儒家也有一套改造人、培养人的理论———“内圣外王”之道。他们心中的理想人格就是成为尧舜那样的圣人,圣人成为统治者,就能施行王道,建立理想的社会制度。正确认识这一问题在今天也不无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文章分析了陆九渊的“简易工夫、剥落、优游读书”思想,并通过“简易工夫”,重视学生的自我道德修养;“剥落”,提倡学生的道德实践;“优游读书”,关注学生的德性涵养三个方面的论述,指出这些德育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教育和引导高校学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铸造和涵养高校学生的理想人格,具有很强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就《修辞学习》2003年第5期所刊石云孙先生之《句式新得例释》所论"歇后句"进行了一些补充性的探讨。根据"歇后"的构成方式,将"歇后"这一修辞方法分析为譬解谐趣的"歇后"、缩略成语旧句的"歇后"、略语不定的"歇后",主张把第一种情况称为"歇后语",后两种则应称为"藏词"。  相似文献   

13.
苏轼的“因物赋形”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一个具有母题性质的文学意象,苏轼对这一意象的基本认识可以归结为他的“因物赋形”说。在《东坡易传》中,苏轼对水作了深入的哲学阐释,他的“因物赋形”是以“柔外”与“刚中”的完美统一作为内在的精神实质。从“刚中,,的一面来说,主张顺性适意的自然之道;从“柔外”的角度来看,则主张在顺性适意前提下的不变之变,两方面结合才是苏轼的“因物赋形”说的全部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关于道德建设的思想体现了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是对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经验的科学总结 ,是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道德理想与现实的有机结合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道德理论。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历史新时期 ,我们需要坚持与时俱进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实践。正确处理好先进性与广泛性、他律与自律、中国特色与世界伦理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单纯 《东方论坛》2002,(4):11-22
中国人在数千年的以家为本位的社会环境中逐渐形成了“气节”价值观念,它既是士大夫或志士仁人的人生理想,也是他们所置身的社会的价值取向。“气节”价值体系中所蕴涵的“孝”、“忠”、“义”、“礼”、“信”、“勇”、“诚”等观念,在抽象形式上具有普遍的价值,因而可以根据时代条件的变迁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其在人生理想和敦化社会风气方面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何选拔和培养好民主党派代表人物是顺利完成各民主党派政治交接工作的重要前提,是新世纪统战工作面临的重要而严肃的政治课题。“君子”是中国儒家推崇的理想人格,“君子品德”及“君子品性”对提升民主党派代表人物自身的道德水准和政治修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方言情结与普通话推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言情结阻碍着普通话的推广和普及.方言情结具有向心力、外张力及由此带来的顽固性.方言情结是普通话普及的主要阻碍因素,从发展趋势看,方言总要慢慢萎缩,但这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为研究冯契对中华文化心灵中真善美的探讨,从其哲学核心问题及其哲学心态、中国哲学史中的真与人生理想的认识、善与道德理想、美与审美理想等方面进行探讨。研究认为,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及中国哲学史有长期的研究和可观的成果,但是儒家哲学的源流发展史似乎缺乏哲学专家与专题的专业性探索。冯契认为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可理解成中国人民的革命世界观由自然到自觉,由自在到主观能动的自为进程,突出地表征在所提的社会理想这一构思上。人生理想,不论是个人理想或社会理想,都要通过人们的社会生活和行为来实践。若要研究行为主体在群己关系中的自由,必得处理善与道德的问题。道德理想之实践应透过个人道德质量的培养和建构合理之社会伦理关系的规范。社会伦理规范与个人品德虽有可整合性,也有其区别性。他对美感的理解兼摄德哲康德与俄国学者普列汉诺夫。康德强调美感是自由的快感,意旨审美经验超越利害关系的算计,是无所为而为的纯粹之鉴赏判断。  相似文献   

19.
试论古典美学"丽"范畴的审美内涵与美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丽”作为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审美范畴,其审美内涵主要有:它作为一种人生理想,深深渗透在宗教、伦理、文化艺术和日常社会生活之中;作为一种美学范式,表现为情感萌动的审美主体在审视美学客体时的自觉地“形式美”追求;作为一种文化品格,从美学角度透视,是一种“美学风格”,表现在语言文字方面,是知识阶层文化身份的代表。“丽”范畴具有丰富的美学意蕴,表现出“和谐”、“自然”、“绮靡”、“清淡”四个方面的美学特征。  相似文献   

20.
"《春秋》五例"和"隐义以藏用"在"道—圣—文"的话语模式中逐渐成为中国文人公认并效法的权威学术话语。首先,与《春秋》笔法贵曲相似,古代文论家们认为文学创作应采用一种曲折迂回的言说方式,即不能直说,而必须绕着弯儿说。其次,与《春秋》笔法用晦涩相似,古文论家也崇尚含蓄蕴藉。第三,与《春秋》笔法之贵曲用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褒贬劝惩相似,有些文论家强调曲折迂回,崇尚含蓄蕴藉也是为了更好地"美刺箴诲"。而中国文学作品中影射技法的产生和兴盛,则既受《春秋》笔法尚"隐"观念的影响,也是封建专制强权政治压迫文学的结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