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者”是古汉语中比较特殊的一个虚词。由于它在主要用法上别具一格,人们对其词性及作用的认识历来聚讼纷纭,莫衷一是。特别值得注意的是,“者”发展到中古时期,还分别充当了结构助词“底”和指示代词“这”之直接语源(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这就更使这一特殊虚词在汉语发展史上被蒙上了一层历史迷雾。为了廓清这层迷雾,进一步弄清“者”的特殊用法形成的来龙去脉,为了准确把握其词性的前后嬗变经过和规律,这里有必要深入探讨一下“者”作为虚词的由来和它早期的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2.
试说现代汉语中的“个”与“一个”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现代汉语中的“个”、“一个”有两种语法功能:一、作实词,即量词和数量词,这是语法学界所公认的.二、作虚词,这一点语法学界有个别前辈曾提出,但语法学界仍不承认,只把其作为一种特殊情况来处理.本文认为其为虚词主要从结构的替换对比中来看它的特殊语法功能及相关的语法意义,将其与实词的“个”、”一个”区分开来.  相似文献   

3.
浏阳北乡的社港话属赣语系统,“V得呐”是社港话里十分常用且颇有特色的句式:动词V后粘四个虚词,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可能补语“得”与动态助词“”连用,表达“动作、性状可能性的变化”等语法意义,是普通话少见的语法形式。虚词也有基本语法意义和派生语法意义之分,实词与虚词的组合,内部同样有语序与层次问题。  相似文献   

4.
在古代汉语中,除了实词和虚词之外,还有一些为数不多的词,它们兼有两种不同的词义和语法作用,这就是“兼词”。有的古汉语语法论著称之为“合音词”,或“台词”(如向增光等编《文言词语汇释》,贵州人民出版社1979年12月初版本即用此称)。也有的语法书则认为这是词的活用  相似文献   

5.
古汉语中间于定语和中心词的“之”,在词类的归属问题上,语法界长期存有不同的看法。本文认为,从具休的语言实际出发,“之”的语法意义、语法功能都很不同于一般的介词,它们之间小同大异,把“之”归入介词是勉强的。“之”是结构助词,它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而不是介词。  相似文献   

6.
“所”的基本用法是作指示代词、连词、数词和名词。 指示代词“所”在古汉语中有其特殊性。它和一般指示代词不同,本身不能单独使用,必须用在其他词或短语的前面,通常用在动词,介词或偏正短语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所字结构),才能体现指代的意义,充当句子的各种成分,主要充当主语、宾语,定语或判断句的谓语。有的语法书称这种“所”为结构助词。 “所”作指示代词有十二种用法: 1.通常用在动词的前面,组成名词短语,充当主语、谓语或宾语,用来指代人、事、物等,相当于“(所)……的(人、事情、东西)”等。  相似文献   

7.
从词性词义发展变化情况的角度,我们可以将古汉语虚词分为不变的、可变的和多变的三类。 古汉语有少数虚词,其词性词义的发展变化比较复杂,如“之”、“其”、“而”、“以”;或词性虽然单纯,但词义的发展变化很多,如“于”:可以叫古汉语多变虚词。对于这类虚词,如果能说明其词性、词义及其发展变化的基本原则和不同条件,就不仅有语法理论意义,而且有较多的实用价值,因为还可以推广运用于一般的可变虚词。  相似文献   

8.
在古代汉语中,主谓结构被视为可以独立成句的主要句型,但其本身并不就是句子,这是看其是否能在具体的言语环境之中表达相对完整的意义。主谓结构加入“之”之后,诸多古汉语大师认为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句子转化为短语(有的称作词组),  相似文献   

9.
在古代汉语的一种疑问句中,“孰”、“与”经常连用,形成一种“……孰与……”的习见格式。句中的“孰与”,从语法角度分析,它是怎样一种结构?从语义角度训释,它究竟表达怎样一种内容?对此,历代语法学者问或有所论述。如清人王引之在他的《经传释词》中说:“书传中言之‘孰与’者,皆谓‘何如’也。”他认为“孰与”盖等于“何如”。杨伯峻先生在《古汉语虚词》一书中也持相同看法,他说:“‘孰与’还可以组  相似文献   

10.
介词“以”、“于”的省略式不同于词类活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汉语用语简练,行文中常常要省去一些成分,这种手法称作省略。所省成分,可以是一个单词,也可以是一个短语。就整个句子来讲,可以省去各种结构成分;就一个介宾短语来讲,可以省略这个短语的宾语部分,也可以省略介词部分。 词类活用也是古汉语中运用广泛的一种语法手段。由于临时的需要,一个词可以由这一类临时转为那一类,词汇意义和语法意义都要发生临时的变化。 本来这是两个根本不同的语法概念和语法手段,各有其不同的归属和应用范围,是不应混淆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