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3 毫秒
1.
哲学家的社会责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文阁 《学术研究》2003,7(1):35-38
1.20世纪思想文化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思想家们不再关注他人、社会,而是向“内”转,退回人的内心,发掘个人对生命的体验,述说自己对生活的感受。比如小说,“现代小说感兴趣的不是社会和政治的外在世界,而是个人思想感情的‘内在空间’”。①这样,创作就成为创作者的私事,而  相似文献   

2.
民生政治:民生问题的政治学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表现为经济、社会问题的民生问题实质上是一个政治问题.从政治学角度来思考民生问题,这个意义上的政治就不是权利政治和利益政治,更不是斗争政治,而是一种民生政治.政治合法性的支撑来源于民众生活质量的提高,这是民生政治的时代特征;以民生为本位的民生型政府,则是民生政治的内在要求.  相似文献   

3.
当中国人已经发现并揭示出了中国传统人文精神的虚伪性时,已经不再能够找到现成的人文精神来使我们的生活区别于动物世界了.我们必须自己去重新创造.这种创造并不是几个聪明人关在房子里冥思苦想,而是必须有现实生活的巨变作为基础和触媒的.  相似文献   

4.
<正> 人是在世界中存在和发展自己的.但这世界不是自然界,不是跟人对立、抗悖着的世界,而是人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人活动并由这种活动构成着的世界,即现象学和存在哲学所谓的“生活世界”或马克思所谓的“人的世界”.生活世界首先是人活动的世界,因此首先不是人改造或认识的世界,而是作为人存在场所的世界.活动是人在世界中的存在方式.当代辩证法必须以人在世界中的“活动”这一人的存在方式作为自己的主题之一.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的《论犹太人问题》是我们反思现代性的重要理论资源.针对犹太人问题,马克思具体剖析了布鲁诺·鲍威尔的政治解放方案,并指出政治解放是抽象的、有局限的解放.现代性状况下人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自由个性,而是抽象的个性和抽象的普遍性相互分立.布鲁诺·鲍威尔之所以误解政治解放是普遍的解放,其内在的思想逻辑源于对市民社会与国家关系的颠倒性理解.马克思主张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犹太人问题的真正解决在于市民社会批判.犹太精神是市民社会的精神,人的解放就是“社会从犹太精神中获得解放”.  相似文献   

6.
民本位与官本位论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作者认为 :民本不是要民自己起来当主人 ,而是要求君与官要以民为本 ,这实际上不是提高民的地位 ,而是在抬高君与官的地位 ;民本中的民并不是与官一样具有相同理性、德性的人 ,而是有待君与官去教化的“愚”者。这种“以吏为师”的传统 ,实际上是使官占有了话语霸权 ,使官成为道德的楷模 ;民本中的“民”只是一个抽象的整体 ,而不具有独立的人格和尊严 ,抽象的民贵官贱改变不了具体的官贵民贱。在中国的古代社会中 ,民本位是虚的 ,官本位才是实的。民本位冲破不了官本位藩篱 ,甚至强化了官本位。要消除官本位 ,不能重弹民本的老调 ,而应该在制度和舆论上保障和倡导公民权 ,反对任何特权  相似文献   

7.
法律的生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律的生命在于经验,作为经验积累的法律,不再仅仅是法律的单一体,而是法律、政治、经济、文化、习惯等规范的混合体。因此,不是单纯地就法说法,而是进一步从法律以外的方面学习和研究法律,是现代法律人的基本素质之一。  相似文献   

8.
那薇 《人文杂志》2007,(3):36-40
海德格尔所崇尚的诗人吟咏的不再是表达的语言,而是与他的存在等量齐观的取之不尽的词语本身。庄子书中圣人的吟咏不是抒发对生活的哀怨和不满,而是让人经验无心之言声满天地、无所不通的威力。  相似文献   

9.
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宋元道教总的特征是"圣"与"俗"的界限混融,宗教形态与社会生活更为深入、细致地融合.宋元道士与世俗之人的差别并非像通常所说的"神圣"与"世俗"那样泾渭分明,一些道教中的重要人物甚至不是道士,道教教门教派自己并无明确的宗教组织意识,也不是自觉地在现实生活之外建造一个超越的世界.教理教义不再强调作为一种独立宗教的特殊的思想内质,而是立足于整体的社会文化思潮,在与其他思想的融合与渗透中建立自己的教理教义,也不似前代道教那样有意彰显宗教的神秘性和无限性,而是从常情常理出发,建立符合现实世界认识方式和思维逻辑的理论.宋元道教的社会化存在形态体现着道教的理身理国、陶铸民彝、推行教化的宗教精神.  相似文献   

10.
献公以后的晋国公族都是出自献公以上历代国君的后裔。由于他们与晋君的血缘关系早已疏远,因而在与公室的关系上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首先,他们被分封的主要依据已不是宗法血缘关系,而是同异姓贵族一样,依靠的是自己的才能和功绩。其次,他们被封爵赐邑后,就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实体,来决定自己的政治取向。宗法关系已不再是联结公族与公室的坚固纽带。这些变异,使得晋国社会在春秋大变革的浪潮中,呈现出整体的革命性。  相似文献   

11.
新媒体影响下90后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伴随移动网络的发展,微博、人人网等新媒体已经成为90后大学生网络生活的重要载体,对他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产生了重大影响,也给高校思政工作带来了新的挑战。通过对福建省部分高校大学生的问卷调查,重点调研分析了新媒体对90后大学生社会政治心态产生的影响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高校思政工作者要主动融入新媒体,以人本主义教育观为指导创新思政及媒体教育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科学系统的政治观,探索实践育人新途径,从而实现课堂教育、实践教育和网络教育的“三位一体”有机结合,完善学校、家庭和社会三者的良性互动,营造出一个健康的新媒体网络环境,进而纠正部分学生偏激的政治心态,学会辩证地对待时政焦点、民生热点,树立科学的政治观。  相似文献   

12.
宋剑华  晏洁 《云梦学刊》2006,27(6):93-97
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所发生的那场思想论争,由于种种复杂的历史原因,把本应该属于"五四"启蒙话语范畴的见解分歧,纳入到了政治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斗争去加以定论,故而从本质上遮蔽了两者论争的时代意义与深远影响.鲁迅与"现代评论派"之间的思想交锋,集中体现着东洋派留学生与西洋派留学生的不同人生态度,以及他们对于现代性价值观的不同理解,同时也反映着转型期精英知识分子的矛盾文化心态.  相似文献   

13.
从意识形态到价值取向,个性化正成为这个时代最鲜明的特征。学生崇尚个性化,无论是时尚的、简约的、舒适的、另类的无不标榜着学生对学习、生活和人生的态度。由于产品、服务个性化的出现,影响着学生的语言、行为和思想,突现自己、彰显自我、以自我为中心,这种思潮形成之快,蔓延之广,不能不引起教育者的思考。反思半个世纪一贯制的思想政治教育体制,针对现代学生的状况,发出调查问卷,借鉴西方的文明史,对思想品德课程进行优化和回归,引进《圣经》课程,从爱的源头出发,引导学生学习关爱,传播关爱,追求真理,建造人生的道德体系。  相似文献   

14.
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网络作为一种新的信息传播工具,已成为当代青少年获取知识和各种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对青少年开阔视野、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等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虚拟社会化作为网络发展的衍生物也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化范式,对青少年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加强虚拟社会化进程中的青少年网络道德教育,规范其网络道德行为,成为思想政治工作及青少年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农民工是我国改革开放的产物,是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一个非常特殊的阶层.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虽然其经济地位和生活水平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但其政治生活水平,尤其是其政治参与状况却并不十分乐观.拟对农民工政治参与的意义、现状与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对策思考,以期引起对农民工制度化、理性化政治参与问题的关注.  相似文献   

16.
调查结果显示,高校特困生政治思想状况的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但是受金融危机影响,部分特困生生活清贫,甚至难以维持基本的生活,并因此承受着巨大的思想负担和精神压力,受到自卑、攀比、虚荣、敏感等心理困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应针对具体情况,深入分析其产生问题的原因,并从管理模式、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方面,深入探索解决问题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7.
“吏隐”与宋代士大夫文人的隐逸文化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玉璞 《文史哲》2005,(3):48-53
宋代的隐逸文化丰富多彩,各种隐逸文化类型至此而趋于完备。但宋代士大夫文人最崇尚的隐逸形态是居官而犹如隐的“吏隐”,并因此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隐逸文化精神。他们在新的文化语境中,将传统的仕隐观念及运行机制加以重新整合、定位,形成了一种颇为圆通的处世心态与行为方式:既与现实政治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又努力摆脱“政统”的羁縻、控制,游离于现实政治之外;既不放弃世俗的享乐,又能在物欲横流的世俗社会人生中努力守护、经营自己的精神家园,不为外物所役,求取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自由,成就自己的闲适生活和诗意人生。  相似文献   

18.
赵忠敏 《兰州学刊》2010,(12):151-154
金元之际的东平遗民,其思想心态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以出处来划分,他们大致可归为入幕与入道两类。入幕者既有积极用世的抱负,也有向往归隐的情怀;入道者并非真正地遗世高蹈,也会怀有故国之情与对新朝的憧憬。他们特殊的思想心态,正是异族统治的特定历史背景下,政治、文化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闫海文 《兰州学刊》2009,(9):191-194
随着西汉末年政局的变动,刘秀对谶纬的态度不断调整,即从起初对谶纬避而不谈转向信仰,并被其子孙所承袭,确立和巩固了谶纬在政治领域及学术界的根本指导地位。从政治领域而言,即帝位、人事任免、国家典礼制定、官学统一、机构名称的废立等无不以谶纬为根本依据。从学术界而言,与时俱进的学者纷纷援引图谶于经学研究之中.出现了相对于宋代而言的首次经学更新运动。经学谶纬化不仅成为学术研究之时尚,更重要的是成为肯定现实政权的某种政治表态。相反,坚持经纬有别,要求“述五经之正义”的学者及官僚主张的经学“自洁运动”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政治打击,不得志成为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20.
研究马克思特利尔时期思想状况的主要依据是他的三篇中学毕业作文。其中最能代表马克思当时政治思想状况的是《奥古斯都的元首政治应不应当算是罗马国家较幸福的时代?》,《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则是马克思特利尔时期人生理想和社会理想的表达。而另一篇宗教作文则是按照学校要求撰写的一般性作业。三篇作文反映了马克思特利尔时期思想状况的不同方面,有些观点成为马克思思想的最初原点。厘清马克思最初时期的人生理想和政治态度的界限,具有重要的文本学研究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