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弼的自然说是魏晋玄学的重要内容之一,其自然说不仅有关于自然本质和关于自然道德律的探讨,而且有关于治乱除暴、建立理想社会的分析,涉及到自然哲学、道德哲学和政治哲学。达自然之性,畅万物之情是王弼自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它终结了以感应说为核心的汉代自然审美意识,开启了以我为主、主客体相互交融的魏晋自然审美意识。以自然事物为审美对象的时代思潮在魏晋日渐形成,在所有对自然之美的发现中,对人自身之美的发现和课美(审美)成了一种自觉意识。  相似文献   

2.
自然是欧·亨利小说中不可或缺的内容。通过对自然在欧.亨利作品中呈现的方式进行考察,发现欧.亨利拥有生态意识,其自然观具有生态性,体现了生态平等论和自我实现的意识。具体表现为:自然具有灵性,包容万物;人类尊重、关爱自然;自然馈赠人类,为人疗伤;人类被物化,而自然被人化。  相似文献   

3.
艾伦·卡尔松集中分析了"不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三种表现:形式主义趣味、艺术地对待自然和分不清自然之所似与所是.他提出"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总体原则是"如其本然"地欣赏自然,具体途径则是求助于科学知识的帮助.依据艾伦·卡尔松关于"恰当"自然审美欣赏的原则反思中国古代自然审美传统,我们发现了其深刻的内在矛盾:形式发达而基本薄弱,发达的"借景抒情"传统是对自然的功利主义态度,它成全了诗画艺术,削弱了对自然本身的独立、深入欣赏.  相似文献   

4.
新时期以来,“自然”主题在文学场域中呈显为从发现到重构等形态。其中,知青文学、寻根文学在思考人的存在和呼唤自然回归的同时,尤其能以自然作为人类生存的观照,对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人类生存的状态进行了重新反思。  相似文献   

5.
自然美是美学研究中的难题,自然美是以精神观照为前提的。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自然与人结成了亲密的伙伴关系。自然美成为审美的关注对象,是因为人从物性中看到了本质力量,是人的精神为自然美注入了永恒的魅力。从物性中发现精神,是审美的必然结果。用分类的眼光看待自然和发现美的不同形式,其前提条件是建立外在形象与内在本质之间的联系。有了这一前提,才能在发掘其物性的基础上将自然人化,真正地领悟到蕴含在自然中的精神。  相似文献   

6.
随着现代科学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古代的神性自然观逐步式微,自然在被日益数学化和祛魅化的过程中沦为人的客体对象,自然与我们的疏离也导致了人的存在的异化。从现象学“面向事情本身”的精神出发,我们能够重新发现自然本身的丰富形象和意义,盖格尔、杜夫海纳、海德格尔等人对自然的诗意维度的揭示是现象学精神的自然延伸,这不仅为我们修补与自然断裂的关系提供了思想契机,也为我们摆脱异化,重获自身的本真存在展现了新的精神空间。  相似文献   

7.
与自然关系的价值论追问——兼论自然的价值与人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是以人性为基础展开的,自然的价值是基于人性而被发现的,自然的生态价值在根本上影响与制约着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正确处理人之自然需要的无限性与自然工具价值的有限性之间的矛盾成为一种必要。人类作为人类与自然关系中的惟一能动者,必须肩负起保护自然的责任与义务,善待自然,构建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人本生态价值关系。  相似文献   

8.
分析作为自然法之前提的“自然”从“习俗”中发现的条件和过程,需要有超出“习俗”的视界,发现和怀疑“诸神之争”,从而确立一种具有永恒不变的普遍性的善好标准.在分析的基础上,本文区分古典自然正义论与现代自然权利论在宇宙论、逻辑出发点、权利与义务关系和政治目的等方面的差异,分析“自然”在基督教“上帝”“无中生有”的“创世论”冲击下,希腊的自然观念与基督教“创世论”的调和世俗化为“自然状态”,由此开启其消失之路.  相似文献   

9.
希腊词“自然 (physis)”和“存在”一样是个多义词。它的原义本是产生 ,涌现 ,而随着哲学的诞生 ,它却作为本原被发现 ,并被具体规定为水、气、火。后来 ,在巴门尼德存在哲学的影响下 ,希腊人的自然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他们显然接受了存在论哲学 ,并在其视域的指引下 ,把自然规定为元素 ,质料 ,相或形式。  相似文献   

10.
林语堂特别关注传记文学的创作,在不同时期都写有自传,并创作了几部重要的人物传记,且对中外优秀的传记作品大加推介。在考察中国古代传记文学时,林语堂从现代个体意识出发,发现了自然人性的流露和生命愉悦的存在。在这样的发现里,他表达了对中国现代传记文学发展的构想:尊重人性的自然流露,在日常俗世中追求超越性,实现审美文化人格的建构。  相似文献   

11.
从生态批评视阈对美国美术进行历时性观照,我们发现美国美术尤其是绘画对自然的表现反映了从殖民地时期至今人对自然的认识和态度,以及这种认识和态度主导下人与自然关系的变迁.总的看来,美国美术家的自然意识经历了一个从"非生态"转向"生态"的历史进程.  相似文献   

12.
宗教意识的发展经历了自然的启示、否定的启示、肯定的启示三个层次,从这一进程观察中国爱情诗,就会发现自《诗经》肇始的中国爱情诗也有三个方面的倾向,即以《诗经》为代表的自然的、唯美的诗篇,汉代以后的思妇诗和数量众多的宫体诗。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越名教而任自然”口号以反对儒家学说的面目出现,千百年来一直被误读。本文结合嵇康、阮籍这两位倡导者的其它作品分析,重新探讨名教与自然、名教与儒家学说之间的关系,发现该口号实际上是对当时假儒教的反驳,并且以另一种形式返归到了先秦时代的儒家传统。  相似文献   

14.
本文通过调查发现的大通苑堡,介绍了明代西北地区养马业的机构设置、发展过程、规模和自然因素等,并就其所发挥的历史作用以及最终衰落的过程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15.
李宁宁  宋荣 《江汉论坛》2022,(10):53-57
机器发现作为对科学发现的计算机模拟方法,不仅让科学发现标准化、理论化,去除了科学发现的神秘光环,还深入剖析认识了人类思维方式,所以它的出现带有方法论和认识论的双重意义,也是科学哲学认识论转向的重要一环。随着科学革命进程的推进,机器已经从工具性地、机械性地改变自然的物理状态发展到有机地、自主地作用于数据,并且也已经入侵科学发现这一人类的核心价值领域,从而使人机共生关系成了我们不可回避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认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一个探究自然和拷问精神的过程。利用和改造自然活动是一种具有实践理性的活动。这一理性的突出标志就是目的性。在主客二分的世界中,人从观察自然的变化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知识,自然作为创造主体关照的对象,为精神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和时间。感知通过经验为精神超越直觉、发现存在、提出理想铺平了道路。经验是获得新知识的重要阶梯,有了这一阶梯,思维才有可能为精神活动和追求展示更广阔的空间。人类追问自然和拷问精神是在获取知识的背景下取得的。知识存在于有目的的追究自然的活动之中。通过经验关怀知识,不断积累的知识为人类探究自然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武器,使人类的认知能力从感性上升到理性阶段。尽管知识的虚假性影响了知识的获取,但它一直潜存在人类的知识结构中。  相似文献   

17.
美丑尽在情与欲之间--《金瓶梅》的文学地位和美学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刚 《学术论坛》2002,(6):83-88
本文通过对《金瓶梅》三个主要人物形象的分析与透视 ,认为在她们淫荡、凶狠或温顺的表象下面 ,是一种当时少有的、纯女性的、纯自我的追求与抗争 ,一种对于赤裸裸的人的自然欲望的追求。《金瓶梅》所塑造的这个女性群体形象 ,为中国文学开辟了一个新领域———一个完全从自然而非道德的角度描写的女性世界。《金瓶梅》的众女性超越了传统道德的局限 ,重新发现了“人”自己 ,使得道德和自然各自扬弃自身 ,使中国文学走向新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8.
《东岳论丛》2016,(10):99-105
主客二分的预设导致了人们解读"道法自然"的两难困境:如果"道"无所效法,就会使老子哲学遭遇独断论的责难;如果"道"效法实际的"自然",就会与"道生万物"相矛盾。通过现象学的分析发现,"道法自然"实际上内蕴了人的视角;其含义是"道"需要"人"依据于"自然"道出自己。从人的视角来看,"道"与"自然"的关系就是本质与现象的关系。通过人的本质直观,"道"与"自然"最终在"有无相生"中显明它们的关联意义。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在《一八四四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人化的自然”的思想。它为我们研究美学问题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人化的自然”的基本思想 如果我们将地球形成以来的全部自然史看作一个完整的过程,就会发现,在我们居住的这个星球上自从出现了人,整个世界发生了多么巨大、多么深刻的变化。在人类出现以前,自然只是一种自在的存在,它按照自己的规律缓慢地发展着,而自从人类出现  相似文献   

20.
"自然"是古典政治哲学的核心主题。很多学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借由理性发现的一个自然方案,与习俗性的事物无关,且知识作为一般性的真理,无涉经验性的事物;柏拉图的正义城邦也只是一个纯然的理想城邦。然而,从理想国的四个维度:自然、理性、知识、正义上来看,习俗始终循着柏拉图的脚步。由此整理出的习俗观点及其四个维度上的表现说明了柏拉图并不是全然的否定习俗。"理想"一词不是柏拉图的术语。虽然古典政治哲学依"自然"而论,但以柏拉图思想为代表的古典政治哲学对于政治现实的关怀绝不会因为对自然本性的理想追求而减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