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拙作《论<管锥编>对刘勰和<文心雕龙>的批评》刊出之后,(见《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读者或有以为话还没有说完的。一位老先生还赐教说:“你说《管锥编》谈到《文心雕龙》的有近百处,看你的文章好象《管锥编》谈的并不多,大概对百处的材料大多数未用,似可再作补充研究。”为承接读者和老先生的盛情,笔者就将上次文章里“为省词弗,存而不论”的部分作些补充分析。  相似文献   

2.
拙作一论再论《〈管锥编〉对刘勰和〈文心雕龙〉》的批评刊出之后,有的读者以为刘勰和《文心雕龙》有这样那样的不足是说到了,但是,《管锥编》肯定刘勰和《文心雕龙》的地方也不少,为什么不把它们也拈示出来,借以见钱钟书先生对刘勰和《文心雕龙》看法的概貌呢?这个建议提得在理,兹择龙学研究中或争论不休,或不为注意,或染指虽众然尚能更进一竿,而实际上又足以反映《文心雕龙》对中国美学建树的,用钱先生的话来说是刘勰“谈艺圣解”的几个问题,加以述说。  相似文献   

3.
人对梦的探索是人对自身的反观。钱钟书在《管锥编》中梳理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探索,反映了中国古人对梦的成因、本质,对梦的生理心理特点都有自己独到见解,在某些方面已达到世界梦说先进水平。《管锥编》还探讨了梦与文学的关系,提出了“不可与说梦者,亦不足与言诗”,“欲‘烛’知‘心境’,必‘蹈’勘‘梦区’”等重要命题。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包括《谈艺录》)里,并没有对刘勰和《文心雕龙》作过专章研究,但据笔者粗略统计,他在这两部著作里,称引、论述到刘勰和《文心雕龙》者有近百处。罗列、排比这些内容,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那就是他对刘勰和《文心雕龙》批评的多,肯定的少,说得不客气点,钱先生对“谈艺人师”刘勰和“体大虑周”的《文心雕龙》都并不怎么佩服。当今论坛,《文心雕龙》业已成了“显学”,扬之者谓其不刊,抑之者且不许与批尾家比迹。是耶非耶?听听钱先生的意见,那实在也是很有意思的。  相似文献   

5.
从创作心态以及形式和内容方面的特点看来,《管锥编》是通过对与人相关的方方面面内容的解读来诠释人生这本大书,探寻全部人类本性与观念的内容。《管锥编》中钱锺书对诠释理论与方法有明显的自觉,有自己的见解,并将之运用于研究实践之中。结合上述两个方面可以见出:《管锥编》的诠释方法有其独特之处,具有诠释学特征。  相似文献   

6.
《管锥编》自七十年代末第一次印行至今已历十个年头,其间,常听到人们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此体大思精的巨著,竟是发韧于些微的、最基本的语言训诂资料。其实,愈是最基本的东西,便愈具有整体性。哲学上有所谓“异质同构”等,如果说,“构”的基本涵义是指各种各样的联系,“质”径可视为“最基本”的结构构体所传达出的特质;那末,语言训诂中的字、词、语段等这些最基本的东西,往往能充分体现出这种“同构”抑或“异构”的整体性。而《管锥编》对古今中外语言学、美学等规律的阐释,一贯传达出对诸如“异质同构”等关系的精深的论述。  相似文献   

7.
阅读钱钟书先生的创作《围城》、《人鬼兽》、《写在人生边上》等,你会为其连珠妙语,精巧比喻,幽默风趣而倾倒;学习钱先生的论著《谈艺录》、《旧文四篇》、《管锥编》等,你则为其打通中外,贯穿古今,博大精深,文采斐然而折服。单就《管锥编》四卷巨著,据统计,征引四千多位作家的上万种著作,其中西方学者及作家达千人以上,近两千种数种语言的著作,如此内容广博而精湛的论著,实为空前。无论《谈艺录》,或者《旧文四篇》,或者《管锥编》,钱先生的论证思路,有其明显而突出的特色,那就是以管锥集中而敏锐的研究视角,不论古今…  相似文献   

8.
《易》之象与《诗》之喻──《管锥编》札记一则于传勤钱锺书在《管锥编·周易正义二七则》的第二则里,通过对《易》之象与《诗》之喻的鞭辟入里的辩析,深刻地揭示了文艺的审美特征,集中地表达了他的文艺观,对于我们今天仍然很有启发意义,特橥于此,以公同好.“圣人...  相似文献   

9.
管继平 《社区》2013,(23):13-13
如果学者大师都明星化,那么我早就是“钱粉”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钱锺书热”从海外开始,之后迅速走红大陆。一时国内好似重新发现了一位学界泰斗、小说大师,于是,钱锺书先生写于上世纪四十年代的小说、散文都纷纷找出重印,一时满城尽说钱。钱先生学贯中西,虽然他曾就读的是清华大学外文系,在国外留学所研究的也是英、法文学,但他的传统国学素养却博大精深,我们在读他的《谈艺录》《管锥编》时,  相似文献   

10.
“暝色起愁”情境是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揭示《诗经》抒写思念艺术范型之一,本文基于中国古代诗文中“暝色起愁,,抒写情怀的内涵及其产生的原因分析基础上,对其“暝色起愁”这种抒情范式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1.
钱钟书先生《管锥编》初版于1979年,1986年再版,1991年第三次印刷,1994年第四次印刷,曾先后勘改讹文脱字数百处,多为排印校对之咎,亦有原稿失检错漏所致。《管锥编》征引繁富,且成于忧患之中,检书不易,偶有字句讹夺,在所难免。不贤识小,复就管窥所及,试为校订,供《管锥编》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2.
文学类型的演变现象是文学史与文学理论经常探讨与研究的对象。文章通过分析《管锥编》一书之中对该问题的深入探讨,研究钱钟书的文学类型理论,认为文学类型的“大体”也就是一个不断产生“变体”的动态演化物,而“变体”作为新旧过渡的桥梁,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管锥编>是钱钟书最重要的学术著作,学界对<管锥编>的主题形成了多种观点.客观认识<管锥编>主题既关乎对<管锥编>学术价值的认识正确与否,也影响从中获得启示的深广程度.比较学界关于<管锥编>主题的几种观点,结合对钱钟书学术思想、对<管锥编>内容和形式方面特点的分析来看,<管锥编>的主题是探究人类本性、探究人类生命整体.尽管<管锥编>只是以"管窥"、"锥指"的"札记"形式记录阅读中的生命感悟,但由于每一则各不相同的内容诠释了人生的不同方面,全书成百上千"则"有关生命的内容就"逼近"了对人类生命整体的认识,<管锥编>的认识价值亦由此得到显现.  相似文献   

14.
什么是黄庭坚的审美理想?有人说是“绝俗”,有人说是“自然成文”,这都有道理,不过似嫌片面。笔者以为不若从山谷文字中拈出“韵胜”两字来,予以概括,把“韵胜”看作是山谷审美理想的核心或总纲。钱钟书先生在其《管锥篇》中说:“吾国首拈‘韵’以通论书画诗文者,北来范温其人也。”(第四册第189条)此说似不够准确。而在这一条文字的末了,钱先生又引吕本中诗话说,“吕本中《紫微诗话》记范氏‘既从山谷学诗,要字字有来历’;其言  相似文献   

15.
《管锥编》的古汉语研究既有纯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对“丫叉句法”和“异质同构”的阐发,也有语言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探析汉字取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在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同时,又将它与现代阐释学相融合,从而推进了传统训诂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6.
“气韵”是我国古典美学中的一个重要范畴。钱锺书先生的《管锥编·全齐文卷二五》一则,对这一范畴作了全面的考察与深入的辨析,对于我们今天认识这一范畴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气韵”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谢赫《古画品》序中的绘画六法。钱先生用了相当篇幅对六法的句读作了考证和辩析,提出了新的见解。对此目前学术界尚有争议,本文不作讨论。俱重要的是,钱先生指出,在谢赫那里,“气韵”与“神韵”“同指”,即这是两个可以互相等同的概念。但在后来的诗论中却独标“神韵”,“气韵”反而鲜为人知,钱先生指出:“谈艺之拈‘神韵’,实自赫始;品画之‘神韵’,盖远在说诗之先。”(《管锥编》,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1354页。以下引文均见该书1352——1366  相似文献   

17.
《管锥编》的古汉语研究既有纯语言层面的研究,如对“丫叉句法”和“异质同构”的阐发,也有语言的文化层面的研究,探析汉字取象背后的文化精神。在继承传统训诂学的同时,又将它与现代阐释学相融合,从而推进了传统训诂学的现代转换。  相似文献   

18.
论钱钟书的楚辞研究方法梅琼林钱钟书先生的楚辞研究主要集中于《管锥编》卷二的《楚辞洪兴祖补注十八则》,语言精粹,阐述洗练,抓住难题,重点突破,篇幅约五万余言。在这部论述中国古代文史哲典籍的煌煌巨著《管锥编》中,《补注十八则》占据了一个比较重要的位置,并...  相似文献   

19.
钱钟书先生的力作之一《宋诗选注》,1989年9月出第二版,就重印而言为第六次。钱先生在《第六次重印附记》中写道:“—九八五年重印后,我又有些增改,主要在注释里。这书又将重印,而纸版损旧,得全部重排;出版社容许我有机会,把修订各处都收入书里,我很欣幸。”对于钱先生的修订工作,王水照先生有一段话说得很好:“钱先生的所有著作,从《谈艺录》、《旧文四篇》、《也是集》(两书又合编为《七缀集》)到《管锥编》,都有反反复复的‘增补’、‘补订’、‘补遗’,而且都是‘明码标价’,而不是暗中‘改头换面’‘自我整容’。……这些修改,除少数属于订正外,绝大多数是增补例证,发展和完善论  相似文献   

20.
简册与龟册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讲起“典册”,人们马上就联想到,这是—种由竹简编联而成的集合体。“典”这个字,篆文的形态为“册在兀上”(《说文》),甲骨文的形态系双手捧册,可见其原始含意应是受到重视的册。上古的文字,附加成份多一些或少一些都无所谓,所以,“典”、“册”两个字最初很可能就是一个“册”字。关于“册”字的解释,唐代贾公彦在《仪礼·疏》中说:“简据一片而言,册是连编之称。”宋代程大昌讲得更加简洁:“联简成册”(《演繁露》)。言下之意,凡是典册都是编简而成的简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