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电子商务交易主体之间的法律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再强  唐丽英 《社科纵横》2007,22(11):97-98
买卖双方与电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共同构成C2C电子商务模式的基本交易主体。电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与买卖双方之间构成居间合同关系,如果违反合同法规定的居间人义务,就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如果买卖双方当事人利用电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提供的对方个人信息,私下与对方重新订立新合同的,该新合同与电子(网络)交易平台提供商无法律关系。  相似文献   

2.
对<廿二史札记>的历史思维、研究战略等多方面进行分析,认为该书是一部社会史研究的著作.  相似文献   

3.
本文借用戈夫曼在《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中提出的有关个人与社会结构间互动关系的视角,从习得方式、家传与非家传的教育背景等维度对热贡唐卡传承人的主体塑造过程进行分析,并以此回应戈夫曼的印象管理理论,包括主观我、客观我的主体划分方式,情景定义中主体在前台、后台中的表演行为对结构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郑毅 《日本研究》2013,(3):71-78
美国对日占领的方式和占领过程,决定了战后日本社会的发展道路选择,是日本历史上与明治维新同等重要的历史阶段,日本社会政治形态的形成与占领国的政治倾向性有着直接的因果关系,当今日美同盟关系的基础也源于这段历史。而战后日本社会中的战争反省观和历史认识等社会意识问题的形成期,同样是与占领史重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大多数老年人都是和已婚子女生活在一起,从而使家庭关系变得较为复杂,其中婆媳关系是家庭关系中最敏感的关系,是全部家庭关系中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婆媳关系的好坏是反映家庭关系是否和睦的晴雨表。这个问题不仅在东方社会存在,在西方社会也是存在的,只不过西方社会的家庭结构主要是核心家庭,从而把婆媳之间的矛盾掩盖了。从历史上看,婆媳关系是不平等的。在封  相似文献   

6.
关于自由,有两条发展线索:一条在人类的社会生活中展开,可称之为自由的社会史;一条在人类的思想中展开,可称之为自由的概念史(黑格尔意义上的概念)。在古希腊,自由是一种本真的、未经过任何异化的生活状态,因此自由的社会史和概念史是浑然一体的。当社会史中的自由从古希腊世界中日渐式微时,作为概念史的自由才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希腊化时期,自由从人类的存在方式第一次变成为人类反思的对象,出现在伊壁鸠鲁哲学和斯多葛哲学中,表现为作为现代自由确立之前提的自我意识和个人主义意识第一次得到觉解,由此自由的社会史与自由的概念史开始分裂,成为两条分别萦绕在人类的现实生活和思想观念中的链条。  相似文献   

7.
本文作者埴原和郎,1927年8月生于山梨县。1951年毕业于东京大学理学部,理学博士。现任东京大学名誉教授,国际日本文化研究中心教授。主要著作有:《人类进化学入门》、《骨的研究》、《日本人的起源》、《阿伊努族是原日本人吗》等。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社会存在基础的个体在社会转型中的变化入手,提出了社会转型中的个体内化过程,认为社会转型不仅表现为一种宏观的社会发展过程,而且还包括一种微观的个体内化过程,只有从这两个方面来考察才能把握社会转型的方式和意义。  相似文献   

9.
郭忠华 《浙江学刊》2007,(6):128-133
个体与政治的关系是现代政治的核心。根据启蒙运动的思想理路,个体优先于政治,政治是个体以公民的身份所从事的活动,它旨在保障个体始终持有人之为人的条件。启蒙政治理念决定了现代国家只能采取民主制的形式。代议制是现代国家的基本组织形式,是一种个体以间接的方式来维护其公民权利的制度安排,反映了启蒙政治理念对民族国家现实的妥协。同时,现代政治实践表明,启蒙政治理念还存在着进一步被异化的趋势,形成个体越来越淡漠于公民的意识,公民越来越淡出于政治的舞台,政治则越来越以个体为手段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从群体主体向个体主体的嬗变──对市场经济的哲学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当代经济的发展正在走向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虽然是一种经济的活动方式和运行机制,但它对于社会发展的意义却不仅仅囿于经济的层面,因为任何一种经济活动方式都不过是人的社会交往形式,是人的生存方式的表现。所以,经济的发展说到底是人的发展.是主体不断跃升自己、不断解放自己的努力。社会发展以人为中心的性质要求我们确立主体的坐标体系,并以此出发来说明当前市场经济发展的意义。马克思曾从主体发展的角度把社会历史的演进划分为三种形态,即人的依赖关系形态、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形态和自由个性全面发展的形…  相似文献   

11.
作为主体的人对于产权应当具有什么样的权利呢?我们认为这种权利可以分为两种(两类)权利:其一,主体未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前的权利淇二,主体取得所有权或者财产的其他权利之后的权利。1所有权的取得以物权理论而论是一种完全的自物权的取得,传统的所有权的取得一般认为存在几种方式t占有、时效、添加和继承,这也被称作财产权的规则,或者称作财产权的取得规则,除此四种规则外,传统的财产权理论和民法一般都承认和规定"赠与"与"馈回"也为财产所有权取得的方式。这几种财产权的规则最显著的特点是所有权获得者通常对其所…  相似文献   

12.
黄漫宇 《日本学刊》2007,20(4):84-95
日本长期以来制造商与分销商之间建立了稳定的、排他性的关系,在分销体系中牢牢把握了主导权,因此日本的分销体系以复杂、多层次、低效率和排他性而闻名,而日本的消费者不得不承担昂贵的流通成本。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流通政策导向的改变、经济低迷、流通现代化的热潮出现以及消费者消费习惯的改变,日本分销体系经历了变革。本文拟在分析原有分销体系特点的基础上,对此次日本分销体系变革的过程、特点以及趋势进行系统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求是学刊》2017,(3):16-22
马克思对对象化和异化的关系进行过三次理论建构,折射出其批判方法论的变革。青年马克思在费尔巴哈影响下,用应然状态的对象化批判实然状态的异化,是一种价值性的、人本学的批判;《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对象化劳动和异化劳动则是在对经济学理论加以哲学透视的基础上,将理论与现实相对照,是一种经验性的批判;在晚期政治经济学批判语境中,马克思通过对对象化劳动和活劳动的辩证分析,内在地解析了异化的生产关系本质与现实历史基础,实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郝琳 《社科纵横》2022,(3):50-57
“文明”是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的关键词。布鲁姆斯伯里集团不仅对英国文明乃至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而且提出了独树一帜、内涵丰富、意义重大的文明观。以“个人感情”和“审美享受”为终极伦理目的,经过集团成员的多重阐释和反复补充修正,布鲁姆斯伯里集团对文明性质的界定,一方面包含理性、自由、个体、心灵、品位、才智、真理、友情、创造力、自由教育等精英主义价值观,另一方面关注性别、阶级、种族、民族、国家、经济等多种政治和社会议题。同时,布鲁姆斯伯里集团相信艺术对于实现文明的进步和繁荣具有极大重要性,相信对大众的艺术普及教育与对艺术和艺术家的支持和赞助是塑造文明社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5.
本文认为,以往讨论两权分离,实际上混淆了所有权与占有权,结果一方面使企业不能获得商品生产者所必需的占有权,另一方面使国家由于掌握着占有权而难以完全把经营权分离出去。这是“两权分离”改革思路难以继续推进的一个根本性的理论根源。而仅从微观经济角度出发提出的“所有权代理制”设想有着明显的缺陷和弊端,是理论思维仍以简单商品经济为实践基础的产物。本文提出,面对现代商品经济,公有资产经营机制的根本变革必须走出微观经济的狭窄领域,在整个国民经济的总体框架中重新清理公有制经济中明确清晰而又相互制约的资产产权关系体系。作为一种组织创新,这种清理,一是要把公有资产的最终产权同产权经营权分开,创造出主要经营公有资产产权的资产经营主体;二是要把公有资产产权经营权同资产实体经营权分开,创造出从事现实的商品生产经营的企业组织。  相似文献   

16.
王敬华 《唐都学刊》2013,29(4):12-15
礼仪道德是人类脱离自然界走向文明的标志。《礼记》中的宾客礼仪所体现的道德意义,大体可分为个体修养、社会礼仪、政治伦理三部分为内容。在《礼记》的宾客礼仪思想中,对“敬”、“让”思想的阐释,含有个体道德修养的伦理意蕴,其中以乡饮酒礼为最具代表性的社会形式。作为政治伦理,宾客礼仪的内容是通过燕礼、聘礼等诸礼仪形式体现出来的。中国古代的宾客礼仪建立在周代宗法等级社会基础之上,其中具有生命力的内核仍镌刻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之中,对于个人修养的提升、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与社会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社会学术理论创新的主体是人,是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人,人的主观修为及其内在的力量是支持和实现思想创新的关键。这种主观的修为及其表现内在的支撑力就是知识的力量、人格的力量和思想的力量。  相似文献   

18.
文章认为中国政企关系的变迁主要受到政府追求主导目标实现的内在动力驱动以及主体嵌入之中的结构环境约束。正是在这两种合力的作用下,政企关系的演变机制可以从政府为实现主导目标和适应结构环境而做出的各项制度安排来加以理解。由于制度安排所具有的路径依赖特征,所产生的非意图性后果,加之意识形态的社会化影响,政企关系的发展变迁在微观层面取决于政府与企业具体、持续的互动。从而,只有在梳理中国政企关系变迁的历史脉络的基础上,深刻把握关系变迁的结构特征及其内在机制,才能理解这种复杂多变的关系变动逻辑,进而总结和提炼出某些具有经验性的成份。  相似文献   

19.
认识论的各种问题都是从主体和客体的各种关系中产生出来的。因此,主体—客体关系问题不能不是认识论中处于核心地位的问题。主体和客体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有的同志已经指出,主体和客体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二者既互相区别、互相对立,又互相依存、互相滲透、互相转化等等。用对立统一观点去说明主体—客体关系,方向无疑是对头的。但是,如果满足于这种一般的理解,人们对主、客体的关系的认识,只能停留在抽象的水平上。为了使我们对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不断由抽象到具体,还应深入探索这一关系的具体特点。本文试图从本体论、价值论和认识论三个方面,对主体—客体的具体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从本体论的角度看,主体—客体关系根源于人和外部世界的关系;从价值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客体,必须改造客体;从认识论的角度看,主体为了利用和改造客体,必须正确反映客体。  相似文献   

20.
论国有企业产权主体的形成及其规范化刁乃侠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突破,就在于规划了构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并提出通过建立公有制为主体的现代企业制度奠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基础。这标志着我国经济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