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儒家文学思想已经讨论得很多,而且都一致认为以伦理道德为本位就是儒家的文学观念。“诗言志”和“文以载道”就是儒家文学观念的主要说法。这种看法是片面的。真实的情况应该是,儒家文学观念有两面,即强调文学的道德性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方式追求艺术性,这样才使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古代社会产生了许多思想性与艺术性兼优的作品。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中国古代山水文学的发展过程的考察与研究,认为中国古代的山水文学经过了由文学中的山水到山水文学,再回归于文学中的山水这一否定之否定的过程;同时,在此一过程中,作为山水文学之主要写述对象的山水,其功用也由比德嬗变为感情寓托,再进而成为烘托和映衬人物或情节之背景.通过这一纵向的描述与说明,揭示出一定的与文学、与文学思想发展有关的理论素质.  相似文献   

3.
《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从整体上深刻揭示了魏晋南北朝这一时期文学思想复归的实质,同时在局部上也注意到了个别阶段文学思想发展的特殊性,如南朝时期三种不同文学观念并存的多元化情形.缺憾之处则在于,对文学观念的理解过于狭隘,忽略了文学自身应有的开放性,主要表现在两方面:首先在处理文学与政教的关系上过分强调了政教对文学的功利化;其次,相对南朝文学来说,对北朝文学思想没有给予同等的观照.  相似文献   

4.
韩非是法家集大成的人物。其思想,是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封建帝国提供理论根据与思想方法;其著作,是顺应时代发展的产物。韩非论著中关于文学的论说都是针对当时具体社会环境与他所要完成的历史使命而言的,我们必须从他的文章所体现的与文学有关的方方面面,去了解其对文学的真正看法。所以,我们应该注意两点:第一,韩非著作中说的"文学",乃是指学术文化,主要指儒家学说。第二,韩非当时面对的是学术上的各家各派竞驰其说。其著作中的文学理论是一种特殊时期的文艺理论,并不能反映他的整个文艺观。由此出发,才有可能对韩非的文学思想有一个比较全面、正确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在中国古典美学史的书写中,学界对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一直重视不够,大都认为韩非的一个审美否定论者从"富国强兵"的政治功利主义出发,认为艺术无用,文学有害,全面否定儒家的"礼乐"政治.事实上韩非在认为美是假的、无用的、非道德的"恶"的同时,明确提出了"撞钟舞女,不害于治"的说法,把美和艺术的存在空间置于在政治伦理日常效用之外,与人的感官欲望相连;这些见解恰恰相合于"美不是达到某种实用目的的手段,美自身就是一种独特的独立存在"的这一"审美的非功利"原则.法家美学思想的这一内涵,曾为学界所忽视,因此,重新审视、阐释以韩非为代表的法家美学思想是非常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王符文学观念具体表现为对文学美刺功能的重视,主张文学的实诚精神.其本末兼顾的思维方式,是这些文学观念的内在哲学基础.王符文学观念虽然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但是在东汉中晚期文学思想史上具有一定代表性,同时其本末观念的思考对魏晋文学思想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是中国文学发展史上重要的一环.  相似文献   

7.
日本无赖派文学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其文学思想具有典型的代表性,其产生和发展的历史背景是当时二战后日本经济政治的变化、社会思想变化等时代变化。日本无赖派文学以其独特的文学思想体现了当时日本的时代特征,集中反映了当时日本国民的状况,其文学思想具有独特的文化性。  相似文献   

8.
五四文学革命的科学主义倾向,造就了再现论、认识说的文学观,同时也造成了文学审美本质的失落。进化论的文学观强调了文学的历时性但抹煞了文学的共时性,尤其是激进的革命进化论,为五四文学革命的被否定设下了伏笔。人道主义肯定文学的人性本质,但它对五四引进的资本主义文明的开火,摧毁了自己的基础,从而导致自身被革命文学取代。倡导平民文学应予肯定,但对贵族文学与士大夫文学的极度排斥,却导致了文学的极端平民化。现实主义倡导者无法接受欧洲现实主义的客观主义,则使现实主义与古典主义界限模糊,最后滑向新古典主义。五四文学革命不是从文学性质的角度批判“文以载道”,导致自身陷于反对文以载道和要以文载革命之道的矛盾之中。世界文学意识打破了中国传统文学的封闭意识和自我中心主义,使中国文学思想与世界文学思想相沟通、融汇。但这种世界化是以激进的反传统立场推行的,引起了民族本位主义的反拨,客观上为否定五四文学革命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9.
郁达夫于抗战爆发后远赴南洋,在那里开始他新的文学活动。他在新加坡三年多时间里,在主编的好几种文艺副刊上,为指导南洋文学创作,写下了大量文艺论文,提出了适应时代和现实的文学观点,也反映了他文艺思想的某些发展和变化。全面细致地梳理他这一时期的文艺思想,不是这篇短文所能做到的,本文只就其主要之点略加论述,以窥其战时文学思想之一斑。一、文学与政治的关系郁达夫早年信奉“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而此时已不再固守这一主情主义观点,认为在抗战的今日,文艺“必须与政治有紧密的联系。”[‘j这一观点对南洋文学创…  相似文献   

10.
唐初史家在上溯“文”的本源时,一、别为两派,二、强调文当有质,并将质的范围拓宽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对于文学本身,既重视其政教功用,又把“文”看作为质的自然表现;在对待六朝文学的态度上,分为三派,而各派均能以文学的眼光观照文学;在当代文学的建设问题上,主张质文并重。结论:唐初史家的文学思想,给文学开辟了新的天地,有着许多指向文学实践的生长点,因此,它在唐代文学思想史上占有较为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是较为全面的,片面地强调“政治功利”说是不符合作者的文学思想的.曹丕论述文章的价值,是基于他对文体功能的认识来分别对待的.“经国大业”侧重指那些具有实用功能的文体;“不朽盛事”则侧重指学术文章及文学作品.基于曹丕论文的对象主要是指学术著作及诗赋作品,所以,它的核心是“文章不朽”说,同时对文章的社会地位及艺术作品抒情言志的功能和审美价值都做了充分的肯定.他的这一思想,突破了传统的注重政治教化的实用主义的文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2.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屈赋批评 ,对汉人成说多有继承 ,也有对汉人成说具体深入的发挥 ,然而更多的则是在批评角度和具体看法上的新变和创新———重视对于屈赋的文学批评 ,重视对屈赋文学精神和文学意义的揭示 ,而不是像汉代那样重视对于屈赋的政治功利批评和道德伦理批评。屈赋批评在魏晋南北朝所表现出来的上述新变和创新 ,实则是中国文学和文学思想发展到本阶段的必然结果  相似文献   

13.
茅盾论自然主义--茅盾与自然主义关系之一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自然主义对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具有重要影响。从大量材料看,茅盾在长达60余年的文学生涯中,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自然主义的论述及其认识可分为介绍与探索阶段,大力提倡阶段,客观分析阶段和全面否定阶段,从这四个阶段,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茅盾现实主义文学思想的发脉络。  相似文献   

14.
文学理论批评化是导致文学理论危机的重要原因,因为文学理论与文学批评理论并不属于同一个学理层面。搁置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片面发展文学批评理论,导致文艺学学科的知识化、浅层化和无序化。以方法论代替本体论研究,使“片面的深刻”相互否定,耗尽自己,最后只好走出文学的边界。促成文学理论批评化固然有文学理论自身的原因,但最主要的还是由于文艺学学科的体制化,学术研究功利化、市场化。因此,仅用二十年时间走完欧美百年之路恰是中国文学理论的幸运:消化不良才中毒不深,改弦更张还有余地。在加强文学基本理论研究的同时,应有选择地借鉴欧美文学批评理论的成果,发展自己的批评理论,形成文艺学学科各部类共谋和谐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孔子的文学思想是从他的哲学、政治理论中生发出来的。从孔子的仁德思想和艺术审美的高远理想中 ,可看出 :孔子认为文学有辅政作用 ,要为政治服务 ;文学有育人的功能 ,强调文学作品的思想性 ;文学评价要注重作品的思想性 ,内容与形式要完美统一 ,语言表现要有技巧 ,要有形象思维。  相似文献   

16.
《扪虱新话》中有许多独特见识的文学思想,但学术界少人问津。其文学思想既有微观细致的分析,也有宏观概括的立论。它特别重视作家人品与创作的关系,推崇文人自我反省、自我解剖的精神;称赏奖掖后进的伯乐;深入揭示作家的人生磨难对创作的意义;重视文学与时事的关系。对作家构思的复杂历程有详细的论述,对诗文结构有独特的认识,对如何首尾照应进行了深入阐述。风格上推崇自然天成。作家论善用对比,彰显各自独特的风貌。其文学思想充满辩证色彩,重视文学的承传流变。《扪虱新话》揭开文学大家的神秘面纱,提倡寻找具体可行的学习方法。对于文人相轻的现象,也慧眼独具,发现其内在的文学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玉台新咏》编者问题的研究,否定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梁代的萧统与萧纲的文学思想相对立的观点,并认为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陈代的文学思想较其前代具有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乃是由女性文学观的出现而形成的。同时,本文以韩《香奁集序》为依据,进一步论证了《玉台新咏》确非徐陵所编纂。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的政治功利性倾向上,柳宗元、刘禹锡、吕温等人认为“文”应该服务于“道”,但在“文”与“道”的具体关系上,他们的观点有异。任何文学团体都不能脱离当时的时代环境,永贞贬谪文人的文学观点也不是独立于中唐文坛之外的一家之言,他们是中唐文坛上最活跃的文学团体之一,其“文以明道”文学思想的提出与发展,与当时其他文学流派密切相关,尤其与同时期以韩愈为首的古文运动互为呼应补充。  相似文献   

19.
《商君书》文学观念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商君书》体现的文学观念代表了商鞅对文学的基本认识。商鞅的文学观念是在批判儒家思想的过程中提出来的,包括对儒家文化典籍的否定,对以儒家文化典籍为范本的文学传播活动和文学接受活动的否定。它忽视了儒家文化对社会伦理和人文道德精神的塑造作用,具有其片面性。然而它客观上促使中国古代文学观念与政治分离,向抒情和娱乐等其他方向寻求发展。  相似文献   

20.
方宗诚是桐城派后期代表人物,在其教育活动中,文学教育成为其教育实践的重要内容之一。在文学教育过程中,通过选编、节录、评点等方式编写新的文学选本作为教材。注重掌握文法,强调在读文与作文中,突出文章主题和篇章结构。重视诗歌对生徒性情养成的重要作用。方宗诚的文学思想在文学本体论、文章功能与分类、文章风格及桐城派文学发展上既有承续也有创新,丰富了桐城派的文学理论。并且,他通过整理乡邦文献,保存大量先贤诗文;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出一批桐城派作家,扩大了桐城派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