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理论与司法实践的深入,《草原法》研究应当给予重新审视。与原有的立法体例相比,相对统一的立法模式优势更为突出。草原生态环境立法价值也应当由结果防控论向风险预防论转变。针对《草原法》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本体性问题,应通过平衡内部政策性条款,设计双向立法衔接,明晰监管体系与监管职权的范围等措施加以解决,最终通过完善公力救济、私力救济等多元救济途径,实现构筑草原生态环境立法的多维优化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新《草原法》确立了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则框架,但关于流转的法律基础、流转关系的制度规范仍有待细化。本文从草原承包权流转的价值取向出发,探讨流转制度的规则,试图从实践与立法相结合的角度,提出完善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法律制度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小康生活》2006,(3):5-5
为进一步加强对草原的保护和管理,完善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制度,近日,农业部制定并公布了《草原征占用审核审批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办法》将于2006年3月1日正式实施。《办法》的颁布实施,将进一步充实完善草原法配套法规规章体系,对在新形势下规范和加强草原征占用管理,严格保护草原资源和生态环境,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和农牧民合法权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办法》确立了严格保护草原的制度.对主管部门、审核审批的基本原则、需要进行审核审批的事项、标准及程序均做了明确规定。《办法》规定草原是重要的战略资源,国家保护草原…  相似文献   

4.
甘肃省天祝县在实施国家草原补奖政策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政策经验,包括科学的组织协调及分工体制、严格的监督管理机制、有效的资金监管机制,以及规范的绩效考核评价。尽管取得一定成绩,但在实施中仍存在制度问题,如缺乏草原生态补偿的明确立法和规定;现有地方法规和规章无法全面指导草原生态补偿地方实践;补偿标准过低,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存在不足;相关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进一步完善天祝县草原生态补偿,应当做好顶层设计的改革;处理好《草原条例》《草畜平衡管理办法》《禁牧办法》三部规范性文件的关系;完善不同层面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建立均衡性社保、教育等制度,尤其是向贫困地区和草原生态脆弱区域倾斜。  相似文献   

5.
民族地区的草原沙化问题不仅使我国草原环境进一步恶化,而且草场完全失去放牧价值,给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为提高当地牧民生活水平,实现草地资源持续利用和草地向良性化发展,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少牧区从自身实际需要出发,从不同的角度探索着草畜平衡的模式.本文介绍和总结了社区草畜平衡的不同模式,分析了不同模式的优势与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进一步维护草原建设,提高牧民牲畜出栏率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草畜平衡制度为何难以实现“草畜平衡”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草畜平衡制度是我国草原管理和生态保护的基本制度,但在实施中却难以达到"草畜平衡"的目的。文章基于内蒙古地区的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从草场生态过程和牧民行为两个方面,分析了草畜平衡制度在实施中问题产生的根源。研究表明:一方面,干旱半干旱草场存在一定的非平衡生态系统特征,承载力管理不一定能实现草场的可持续利用;另一方面,牧民对载畜量的控制是一个多因素影响下的综合决策,并受到市场、畜牧业生产周期、生计需求的限制。而现行的草畜平衡制度在这两个基本环节的处理上采取了简单化、标准化的思路,导致该制度不能有效执行。文章认为,在资源时空异质性异常显著的干旱半干旱草场,目前将"草畜平衡"作为落实到每一微观牧户的实施手段,其可行性值得商榷,草场管理中更应该侧重生态系统的弹性管理,而不仅仅是关注作为阈值的承载力本身。  相似文献   

7.
内蒙古草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与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了实现草原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使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必须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水资源,建立水利保障体系,实现以水定草,以草定畜,水草畜平衡。  相似文献   

8.
<正> 法律是为人制定的,是给人们确立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的行为规范的。1988年7月1日开始实施的《水法》,规定人该怎样管水、用水,以及怎样防治洪、涝等水灾、水害。同样,《草原法》、《森林法》、《矿产资源法》规定了人应该怎样保护、管理、开发、利用草原、森林和矿产资源。其它各种法律莫不如此。过去有过一段时间,人们喜欢说“高山低头,河水让路”一类的话,但那毕竟只是形象化的语言,而且终归只有人才能叫“高山低头,河水让路”。由此更可看出,法律是为人制定的。一个国家的法律,对该国全体公民普遍有效。有些法律,好象是为一部分人制定  相似文献   

9.
草原牧区正在经历剧烈的变迁,传统的牧区被定居和草场的不断细分所代替;在市场和政府的双重推动下,越来越多的牧区人口开始迁移到牧区之外。随着草场的退化,政府在草原牧区实施了一系列的政策希望缓解草原的压力,如休牧禁牧、草畜平衡。人们经常将这些牧区的变化看作是人口增加所导致的必然结果。希塔嘎查的调查表明,许多制度的选择并不是人口资源压力下的唯一选择。如走场制度的被放弃主要不是人口和牲畜增加的自然结果,而是畜牧业经营单位被缩小的结果,因此希望通过减少牧区人口,从而减少牲畜,并最终改善草原环境的政策也因为多种因素的影响而无法达到预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草原地役权制度是平衡草原资源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重要私法制度。通过比较国外的地役权制度,可知罗马法的地役权"不作为"原则局限了地役权作用的发挥。承认"作为"原则作为地役权的存在原则,在现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框架下通过"肯定地役权"构建草原地役权的内在逻辑结构,给草原供役地人施加积极的作为义务,对草原地役权制度进行符合生态保护要求的设计,对于保障草原生态效益的实现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基于青海省祁连、门源两县340份牧民户调查问卷数据,采用熵值法评价牧民户生计资本,运用有序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草原补奖标准明显低于牧民户期望值,草原补奖收入对牧民户家庭增收贡献有限;(2)调研区域牧民户的生计资本整体比较稀缺,且五类生计资本分布不均衡;(3)禁牧政策的实施显著影响牧民户的生计策略选择,并促进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4)草畜平衡政策对门源县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影响高于祁连县;(5)社会资本和物质资本是影响高原牧民户生计策略选择的关键生计资本.为进一步完善草原补奖政策,建议提高草原补奖标准、重视生计资本积累、注意分区施策、强化政策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相似的人生经历与同样深厚的草原情怀,使玛拉沁夫对肖洛霍夫产生了异乎寻常的亲近感。《茫茫的草原》就是他借鉴肖洛霍夫创作艺术的成功范例。无论是在情节安排、风土人情与景物描写,还是在抒情方式与人物刻画等方面,都可看出它与《静静的顿河》之间的亲缘关系。同时,它身上还带有《新垦地》中的某些艺术痕迹。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草原畜牧业发展与草地资源利用的讨论和研究中,关于游牧生产方式与现代畜牧业生产方式,哪种生产方式更能促进草畜合理利用的争论成为一个焦点。本文选取作为中国11片重点草原牧区之一的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为考察对象,通过对该盟解放以前游牧畜牧业发展状况和特点的回顾、分析,得出在传统游牧畜牧业生产方式发展中的各个阶段对草畜利用的效率有所不同,应该辩证看待游牧生产方式,保留其合理内核,为现代畜牧业发展和草地资源保护利用提供有利借鉴的结论。  相似文献   

14.
《国外草原畜牧业》系内蒙古科技情报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草原畜牧业科技情报刊物,主要报道对我国草原畜牧业生产、科研、管理和教学有参考价值的国外草原、畜牧、兽医新成果、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内容包括国外草原管理、草场改良、饲草、饲料生产、草食家畜繁殖、育种、饲养管理、疾病防治等方面的科技动态、研究报告、综述、述评及有关科研  相似文献   

15.
我国农牧交错地带因文化差异、社会动荡、法律欠缺等原因,长期存在滥垦滥伐、超载过牧现象,导致该地区土地严重退化,环境持续恶化,成为我国经济落后地,北方风沙源地。我国土地法主要以城市土地调整和耕地保护为立法重心,而草原法主要以调整纯牧业区的草原为重要任务。目前,我国土地法律在农牧交错带土地保护的实施上,存在重大的法律漏洞和内容上的不一致性。根据农牧交错地带的特殊社会、经济、自然环境,对土地管理法和草原法的相关内容进行调整,建立健全的土地管理机制,才能对该地区的土地保护提供有效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草地资源退化沙化问题越来越得到广泛关注,并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至于草地资源退化沙化原因,议论纷纷,侧重各异,但大体上可概括为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影响的结果。其中超载过牧也是草场退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对西鸟珠穆沁旗实地考察和调查的基础上,对草原畜牧业生产状况进行论述,分析草地利用中的超载过牧状况,并提出了加大“三牧”制度的投资力度,加强草畜平衡的监督、执法力度,大力推进牧区人口向城镇转移等对策。  相似文献   

17.
蒙古族的“约孙”是游牧民族生态适应性的行为规范,其精华部分被《大札撒》所吸收,明代草原法传承了“约孙”的生态习惯,制定了世界上较早、较为系统的野生动物保护法。由于引进藏传佛教文化等缘由,明代草原法发生了较大的变革,蒙古族放弃了成吉思汗时期的惨刑做法,摒弃萨满,独尊释迦,放弃杀生、殉葬陋习,用成文法典保护草场、牧地,保护野生动物,并规定在野生动物孕子期间,猎人不得对其围猎捕杀,从而形成了一整套游牧社会的环境法律文化,客观上形成了低碳经济,促进了传统游牧文明的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  相似文献   

18.
最近十分欣喜地通读了包斯钦、金海主编的学术著作《草原精神文化研究》(470千字,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07年),此项成果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委托研究项目《草原文化研究工程》的子项目。全书分为草原精神文化的生成、草原精神文化的发展、草原精神文化的内涵(Ⅰ、Ⅱ)、草原文化的结构与功能、草原民族的思维方式与价值体系、草原精神文化的变迁、“全球化”语境下的草原精神文化等8章25节。  相似文献   

19.
刘白羽刘白羽,一九一六年生,北京人。一九三六年三月在《文学》上发表第一篇短篇小说《冰天》。后陆续发表了《黑》、《草原上》、《草纸厂》、《病》、《红霞》等短篇小说,其中《冰天》《草原上》两篇,选入良友图书公司出版的《一九三六年短篇小说佳作选》。一九三七年在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出版了第一个短篇小说集《草原上》。这些作品在内容上反映了当时一些社会问题,艺术上有粗犷雄壮和浪漫主义色彩。一九三八年到延安。同年遍历华北各游击根据地,写了小说集《五台山下》。一九三九年在太行山。一九四○年回到延安。一九四三年,进一步学习了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  相似文献   

20.
我国古代草原文学是古代北方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中创造的语言艺术。由于上古时代游牧民族没有自己的文字,古代草原文学主要见于汉文典籍的记载。目前公认的最早的作品是西汉初年的《匈奴歌》,距今已有两千多年。此后代表性作品有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歌》、《木兰诗》、《企喻歌》、《从军行》(宇文招),唐代的某些“边塞诗”和“敦煌曲子词”,宋、辽、金时期的某些文人诗歌、民谣等。元明清时期,我国古代草原文学主要代表者是蒙古族文学。《蒙古秘史》和《江格尔》,《格斯尔》堪称中世纪北方草原文学的三大瑰宝。此外还有单篇英雄史诗、民间故事传说、祝词与赞词以及各民族诗人所创作的诗歌、词赋。明清以降,有赞扬蒙古族女中豪杰三娘子和满都海彻辰的诗歌和民间故事,有蒙古、满、汉各族诗人吟咏草原的诗篇,更有尹湛纳希的长篇历史小说《青史演义》,并出现了不少叙事民歌、民间故事,尤以民间讽刺文学《巴拉根仓的故事》为著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