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工作与组织特征对工作倦怠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工作倦怠是个体由于长期面临情感和人际方面的压力而产生的一种认知情感反应。工作负荷过重、缺乏工作资源、控制感降低等工作因素,以及组织奖惩体系不合理、缺乏组织公平和新型组织结构问题等组织特征都是影响工作倦怠产生的重要原因。近些年关于工作倦怠的研究不断深入,并开始呈现出一些新的研究视角,例如认知因素对工作倦怠的影响、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的工作倦怠研究等。  相似文献   

2.
为了了解中小学教师的工作倦怠水平现状及其与人口统计学变量的相关,为制定教师工作倦怠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本调查采用工作倦怠量表(CMBI)对200名教师进行测试。结果表明,教师工作倦怠检出率为67.65%,其中轻度倦怠41.61%,中度倦怠为28.52%,高度倦怠为9.25%。人口统计学变量(胜别、年龄、教育程度、工作年限等)会影响教师工作倦怠,其中,女性教师的耗竭维度比男教师略高,20-30岁的教师在耗竭维度方面显著低于51—40岁组和41岁以上组(P〈0.05,P〈0.01)。研究结果得出中小学教师普遍存在工作倦怠问题,要充分考虑其影响因素并采取综合性的干预措施的结论。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的关系,采用教师工作满意度问卷和教师工作倦怠问卷,对253名幼儿教师进行调查,主要发现:(1)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水平较高,工作倦怠水平较低;(2)工作满意度:性别、学历差异不显著;已婚显著高于未婚;私立幼儿园的外部满意度显著高于公立;教龄4-6年和10年以上的幼儿教师的总体满意度显著高于教龄1-3年的幼儿教师;工作倦怠:园所性质不显著;男性的工作倦怠总分和疏离维度显著高于女性;未婚的工作倦怠总分和无效感维度显著高于已婚;学历本科、大专的无效感和工作倦怠总分显著高于学历中专或高中;教龄10年以上的无效感显著低于教龄1-3年;(3)幼儿教师工作满意度与工作倦怠呈显著负相关,工作满意度对工作倦怠有显著负向预测。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322名IT员工的问卷调查,考察IT员工工作需求一资源与工作倦怠的关系。结果表明:工作需求过高和工作资源匮乏都会导致IT员工的工作倦怠;IT员工的情绪衰竭和职业效能是工作需求和工作资源共同作用的结果。工作需求过高时,工作资源对情绪衰竭的缓冲作用受到抑制;工作需求通过工作资源对职业效能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有关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调查与研究陆续见诸于各种媒体之上,教师这一群体已经成为"工作倦怠"的高发人群.文章以天津4所高校200名教师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分别从高校教师的性别、年龄、职称和婚姻四个人口学变量入手进行分析,并结合高校教师工作倦怠调查量表,找出天津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影响因素,通过对理论和实践的结合研究最终得出高校教师工作倦怠的干预策略.  相似文献   

6.
教师的工作倦怠是近年来国内外研究的热点问题,但大多数研究是以专职教师为研究对象的,而对高校辅导员的研究较少。高校辅导员在学生工作中扮演着多重角色,工作具体而琐碎,更容易产生工作倦怠。对高校辅导员_Y-作倦怠的成因进行分析,并针对这些原因提出应对策略,有助于辅导员发挥工作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问卷法调查全国15所高校1655名教师,通过结构方程模型考察工作倦怠与人格特质、工作满意度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校教师工作倦怠存在显著的性别和年龄段差异;(2)工作满意度与倦怠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人格特质中的内外向与倦怠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而神经质和精神质与倦怠总分及各因子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3)工作倦怠在内外向与工作满意度之间具有完全中介效应,工作倦怠在神经质与工作满意度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8.
研究采用问卷法考察了476名执业医师工作倦怠、工作投入和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状况,通过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技术探讨了基本心理需要满足与工作倦怠和工作投入的关系。结果显示,医生基本心理需要的满足程度能够显著预测其工作投入和工作倦怠,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工作投入程度也越高;相反,基本心理需要满足程度越高,其工作倦怠程度越低。基本心理需要满足对医生的职业生涯来讲既是一个保健因子,又是一个激励因子,在员工援助过程中,创造满足医生基本心理需要的工作环境,具有双重效益。关系需要满足程度是预测工作倦怠的重要因素,而胜任需要和自主需要满足则是预测工作投入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9.
工作倦怠是员工由于长期从事特定工作而感到身心俱疲,以致于面对工作时感到焦虑、烦恼,想逃避工作、不愿工作的心理状态。工作倦怠降低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对组织的生产效率的提高不利。文章对员工的工作倦怠的本质、表现和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了员工工作倦怠的预防的方法和干预的措施。  相似文献   

10.
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综述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台湾地区工作倦怠研究所涵盖的社会生活领域比较广泛,尤以教育培训领域、医疗卫生领域为主;研究发现,工作倦怠的原因主要有工作压力、角色压力、工作组织特性与工作环境等;影响因素研究有人口统计学变量、人格变量与社会支持等;后果研究包括身体健康与工作绩效.台湾地区的工作倦怠研究对大陆进行此类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1.
论教师枯竭现象的成因与预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枯竭是指教师在育人的职业生涯中出现的生理、情感与心理上的资源缺乏或耗尽的状态,其主要表现形式有:身体心理的疲惫感、工作生活的厌烦感、人际交往的疏离感、知识才能的耗尽感,其成因既有教师个体的因素,也有人际氛围的压力,还有机构体制的束缚和社会环境的影响。作为教师应积极正视枯竭,加强自我觉察,努力为自己构建一个社会支持系统,以延缓和预防枯竭的产生。  相似文献   

12.
国内工作倦怠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国外对工作倦怠的研究已有30多年的历史,相关的理论及实证研究也比较成熟,而我国对此的研究还只处于起步阶段,文章旨在总结、归纳国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回顾与介绍国内工作倦怠研究的进展,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作以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中叶前后,日本学者三泽铃尔称"屈原完全应该视之为传说性的人物"的"屈原否定论"一出,即在我国楚辞学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学者们大多从屈原及其作品的不容否定出发,对其进行了批驳。本文舍却这场争论的是非曲直,从约伯和《离骚》抒情主人公个人生命意识的觉醒角度出发,对两篇巨著的主题进行再比较,认为《约伯记》和《离骚》同中有异,异中有同:所同者为约伯和屈原都怀揣着对人间绝对公义的执着追求;所异者为在这种追求遇阻之时,约伯最终为自己找到了现世的出口,屈原却只能以毁灭肉身来抵达精神的彼岸,希求在另一个精神天国中去实现自己的人间理想。  相似文献   

14.
本文着重探讨《浮士德》在人文精神这个重要主题上与《圣经·约伯记》的内在联系。就形式而言,《浮士德·天上序幕》摹仿了《约伯记》的故事情节,使得诗剧得以在《圣经》背景下展开;就思想而言,这种摹仿是为了更加突出人文精神这一主题,二者在对上帝的绝对权威、绝对公正的大胆质疑、对个人品行、自身价值的肯定、维护以及个人精神的最终归宿等方面都有诸多相似之处,同时又体现出因时代因素造成的本质差异。  相似文献   

15.
高校教师的职业倦怠成因及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职业倦怠是由于压力长期积累而形成的紧张状态.高校教师产生职业倦怠的原因主要是职业压力、角色冲突、管理体制的欠缺及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等,通过缓解工作压力、改革高校管理体制提升教师公平感、自我调节等措施,可以预防和缓解职业倦怠.帮助高校教师摆脱职业倦怠,对于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工作倦怠是现代社会存在的一个普遍现象,作为一个特殊的职业群体,警察的工作倦怠及其影响因素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研究的关注.本研究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探讨警察工作倦怠的特点圾其与不同类型社会支持间的关系.结果发现,男性警察比女性警察在情绪耗竭上更加严重;不同年龄段的警察主要在情绪耗竭和去人性化两个维度上存在差异.社会支持总体上与警察工作倦怠呈负相关关系,逐步回归表明主观支持能够很好地预测警察工作倦怠的各个维度,支持利用度能很好地预测情绪耗竭和个人成就感降低两个维度.  相似文献   

17.
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倦怠作为一种存在于社会各个行业中的普遍现象,在高职院校教师中正逐渐的显现出来。笔者通过对成都市几所高职教师职业倦怠状态的调查分析,试图找到预防和治疗高职院校教师职业倦怠的方法和途径,帮助他们提高职业"抗倦"能力和教育能力。  相似文献   

18.
职业枯竭是近年来工作与心理健康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本文综述了目前职业枯竭研究的一些重点问题,如枯竭的定义、测量和相关变量等.从定义和测量上来讲,Maslach提出的三维枯竭概念及其测量工具MBI已被广为接受和使用,但三个维度的内部关系还存在争议.对于枯竭的相关变量,本文提供了一个以枯竭为中心的,包含工作压力这一主要前因变量,工作满意度、离职意向、负性情绪等后果变量以及应对方式、社会支持、人格特质等调节变量的完整研究模型示例.最后对职业枯竭未来研究的趋势进行了展望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马氏罗(A.H.M also)认为人类的多种需要分为生理、安全、社交、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五个层级,这五种需要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教职工通过正常的工资收入,在生理、安全、社交三个方面的需要已基本能得到满足,而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必须通过象岗位津贴这种有效激励制度来满足。马氏罗的层次需要理论为高校岗位津贴制度的设计提供了理论基础,在实践中也能较好地得到运用。  相似文献   

20.
汶川大地震中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机理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汶川大地震是我国空前的一次突发性公共事件,而对这一事件的治理过程却有成功的经验需要总结。从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角度看,探讨突发性公共事件中思想政治教育的介入机理乃是一个新的课题。汶川大地震所揭示的思想政治教育介入机理至少有三:一是把握时机,发挥诱引性社会动员的积极效应:二是紧扣主题,坚持核心价值体系的舆论导向;三是科学预测,构建心理疏导帮扶的机制平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