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艺术作品一方面可视为艺术家的创造物、艺术家的产品,另一方面又可视为由观众、消费者和听众所理解并接受的东西。前者,偏重于艺术家及其创作活动,后者,偏重于观赏者对艺术作品的接受和理解。古往今来,艺术一直被理解为用技能所从事的某种活动,它是由人产生并为他人而进行的,艺术就是这种居于艺术家和消费者之间的活动。对观赏者来说,对艺术品的接受实际上就是一个感知、理解和模仿的过程,艺术家和观赏者的关系,本质上就是一种彼此沟通的关系,因此,艺术与语言交流又极相似,艺术家就是用其特有的语言来表达其要传递给特定观众的东西的。那么,语言能否看作是艺术传导的媒介呢?艺术在大多情况下是没有语言会话的,而能会话无疑又是人类语言的最重要功能。如果按哲学人类学所见,语言和制造并使用  相似文献   

2.
艺术家决定艺术作品还是艺术作品决定艺术家的问题一直困扰文艺学界。康德成功地解构了这一问题 :艺术家不能决定艺术作品 ,就像艺术作品不能决定艺术家一样。决定艺术家和艺术作品的是艺术。艺术既不是单纯的认识 ,也不是纯粹的实践 ,艺术归属审美存在。作为艺术家与艺术作品的本源 ,艺术审美地存在着 ,满足着审美的本质规定并以此另类于人类其他生存活动。作品意味着审美的艺术实现 ,作品的真理在于传达美的理想、传达审美意象  相似文献   

3.
正当杜尚将小便池搬上军械库艺博会的展台,便以其艺术家身份的“特权”大声宣告了“所谓高洁的艺术与人们庸俗的生活本就是在同一个维度”。于是,在此之后的一个世纪里,非传统的创作材料,特别是食物,成为了艺术家们推翻传统艺术表达之束缚的工具。食物是人类生存的必需品,自古以来,从食物中提取素材而创作的艺术作品多到不足为奇。如果只是用食物作为题材来描绘图画或捏造雕塑,这样的作品不过是换汤不换药。因此,今天活跃在世界各地的食物艺术家,正发挥着他们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创意精神,将好  相似文献   

4.
阿多诺认为,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因为艺术创作是用同一性的精神来表达不能用同一性表现的精神,精神的这种自我矛盾使精神难于被理解;在艺术作品中,精神还与反精神的东西相冲突,存在着模仿和建构的冲突;艺术作品在社会生活中天然地无法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但是又必须证明自己的正当性,于是,它就只能如此这般。艺术所要把握的非同一的东西类似于康德的“自在之物”,当艺术把握这个不能被把握的“自在之物”的时候,艺术陷入了一种“幻相”;既然艺术所要把握的是非同一的东西,那么这个非同一的东西就无法用概念来说明,当艺术作品用直观形式来呈现这种东西的时候,它就在一定程度上具有“神秘”的色彩。由于艺术作品具有谜一般的特点,所以解释艺术作品就成为艺术作品的必要内容。  相似文献   

5.
正在中国人最熟悉并具有世界声誉的日本艺术家中,草间弥生当是重要的一位。她以充满幻象的作品征服了许多观赏者,也奠定了自己世界级当代艺术家的地位。优秀的艺术家与疯子有时只有一线之隔。草间弥生就是这样一位有点疯狂、充满臆想的艺术家。她从10岁起就开始被大量幻觉困扰,并多次有过自杀的念头。换成一般孩子,或许  相似文献   

6.
回溯文学艺术发展的长河,可以清楚地看到,在这发展的长河之中,创新总是一个闪光的跳跃。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一谁不愿意通过自己的创新实践去实现这种跳跃?谁不希冀自己的艺术作品魅力长久、恒古常青?但是,我们看到的却是这样一个冷酷的现实:在进行着主动性创新活动的艺术家也许有几百、几千、几万,然而能够获得创新成果的人却微乎其微。莱辛说是五十个中间有一个,实际上还达不到这个比例。这是为什么?难道它所反映的仅仅是个人的原因?难道建立创新功勋的艺术家,仅仅是因为他们的才华出众、先天条件特别好吗?当然,我们不是想忽略或否定个人在创新活动中的重要作用,而是想通过社会学的分析,为认识文艺创新活动提供一个新的向度。  相似文献   

7.
美学研究近来对艺术作品的属性、本体状态、解释和评价等四个问题比较重视。本文将论证,这四个问题在概念上是密切相关,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对其中一个问题的见解必然影响对其他问题的见解。艺术作品的属性和本体状态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艺术作品的属性涉及的基本问题是,哪些是作品的基本特性,从而决定一部作品的属性并使之区别于其他作品。艺术作品的本体状态则是关于作品的存在方式,即它是什么类型的客体,以及它在什么条件下才是存在的。我们都希望不同的诗具有不  相似文献   

8.
王为华 《学习与探索》2001,42(4):104-107
艺术区别于自然,美的艺术是天才的艺术,天才的主要特征是独创性、典范性、为艺术提供规则和神秘性或不可解释性.天才是想像力和知性两种能力在一定关系里结合起来构成的.天才会使艺术作品有精神,而精神则是心意中灌注生气的机能.  相似文献   

9.
艺术作品的永恒性--马克思、海德格尔和当代中国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海德格尔对艺术作品永恒性的解释,认为应当立足于人类历史和人性的立场来看待艺术作品的永恒意义.凡是不朽的艺术作品都深刻地表现和反映了人性的普遍本质并使各种不同的人类都对之怀抱向往或理解的作品.而这正是中国文学和艺术半个世纪以来罕有世界级作品出现的症结所在.  相似文献   

10.
文学艺术是以具体的、感性的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特殊的意识形态。作家、艺术家不仅要真实地揭示社会生活的本质和规律,而且要按照美的法则来加工,正如马克思所说的,按照美的规律来塑造物体。任何作家、艺术家总是根据自己的美学理想,努力发掘生活中的美好事物,并加以典型化,造成美的艺术形象,或者勇敢地揭示生活中的丑恶事物,加以典型化,把丑恶的事物暴露得更彻底。无论是表现生活中的美,或者暴露生活中的丑,经过艺术家的加工,都赋予这种事物以审美的使命,透过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家、艺术家的社会理想,从而让人们在美的感受中受到启发、教育和鼓舞,把人们的精神提到更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