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宋馥香 《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1(5)
苏轼在《东坡志林》中,对司马迁的《史记》提出两点批评:一是“先黄老,后六经,退处士,进奸雄”,二是肯定商鞅、桑弘羊之功.前一个问题乃是班固的老调陈词,范晔、沈括等早已提出批评.而后一个问题的产生,一方面是与苏轼对待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其因反对变法而获罪的经历有关,本文试对此略作分析. 相似文献
2.
苏轼随笔集《东坡志林》中的记游文学作品,满怀对已逝友人曾经的追念,表现对生死的达观,他正是通过精神的闲适与情性的闲逸来对抗迫害、化解心灵伤痛的,这也是他多次遭受政治迫害却从不屈服的根本原因。诗话和考古札记,是苏轼学术成就的补充,反映了作者渊博的学识和严谨的学术精神。《志林》中对名物的题咏记述也构成苏轼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方面。《志林》不论是情的阐释,还是理的透彻,无不蕴含苏轼澄澈的心性和洒脱的精神。 相似文献
3.
王渭清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8(6):75-81
体制是文体形态的四大构成要素之一,苏轼散文按其体制可分为辞赋、论说传状碑志、尺牍、奏议公文、箴铭颂赞、序跋、杂记八大类,其中辞赋、论说、题跋、尺牍、杂记五类体制创新最为突出,即努力突破已有的写作规范,破体为文,进一步开拓散文写作的新天地。苏轼散文体制创新一者源于他“出新意于法度之外”的创新精神,二者与他“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的创作思想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4.
5.
闫永生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2):35-37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6.
程冬利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175-177
苏轼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大家,其散文成就,不仅由于他个人的天才和努力,也有历史时代的原因。苏轼散文以议论见长,而且能和思辨化的更高层次升华,因此,苏文集中体现了北宋散文的特色,代表了一代散文创作艺术的最高成就。 相似文献
7.
8.
杨焄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6):25-35
傅共《东坡和陶诗解》是现知最早的一部《东坡和陶诗》注本。以往因为资料匮乏,学术界对傅氏生平及该注本的详情知之甚少。但通过钩稽宋元时期的史料,仍能勾勒出其生平概况,并可考知他在编纂该书时曾利用个人交游关系搜集资料,且受到家族文化传统的直接影响。尽管《东坡和陶诗解》全书已经散佚,但在现仅存于韩国的蔡正孙《精刊补注东坡和陶诗话》中还保留了不少傅注佚文,由此可以考察傅注本的文本渊源、主要内容及注释特点。 相似文献
9.
李金坤 《辽东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1(4):139-140
申平编著的《东坡小小说译评》,是苏学园地的一株新葩。其选题之新颖、译文之畅达、点评之精当,填补了苏学研究的空白,具有重要的思想意义与学术价值,不愧为一部别开生面的东坡研究力作。 相似文献
10.
11.
周美华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0,30(3)
苏轼作为宋代最著名的文学家,一生写的文学作品数不胜数,不但他的文学作品文体形式多样,而且他的批评文体也呈现出多样的形态.他的批评文体主要体现为论诗诗、序、题跋、书、尺牍、祭文、记等形式.苏轼的批评文体明显呈现出中国古代批评文体的传统特色,其批评文体特征主要体现为三个方面:批评文体的文学化与多样性、语言的美文化和风格的抒情化. 相似文献
12.
吴建民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3):69-72
"身与竹化"、"成竹于胸"、"空且静"是苏轼审美理论中影响最为深远的三个基本命题。"身与竹化"作为审美体验论命题,是审美体验的最高境界;"成竹于胸"作为审美意象论命题,揭示了审美意象的基本特征;"空且静"作为审美心态论命题,强调空静心态对于艺术创造的重要性。苏轼的这三个美学命题在当代仍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切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雷晓鹏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0(2):32-35
作为一代文化巨子,苏轼一生崇道,并通过内外丹道的实践来践证道教的神仙审美人格理想。通过对苏轼道教审美人格理想的解读,也是对传统士大夫精神世界认识的丰富。 相似文献
14.
15.
高云鹏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9-15
从苏轼“诗以奇趣为宗,反常合道为趣”“随物赋形”“物无陋者”这三个诗学命题可以看出,苏轼的文艺思想具有深厚的佛教背景。佛教的基本观念、认识论,尤其是禅的本质、不可言说性、判断标准、认知和观照方式以及佛经中对丑怪事象的描写乃至佛教的绘画、造像艺术等多个方面都对苏东坡的诗学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佛教思想的影响是苏轼诗学观既深刻而又极具个性色彩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王丹凤 《甘肃联合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6(1)
苏轼的词风格多样,在英译过程中再现原作的语言特点,是传达原作风格的根本.本文从苏轼词的词汇层面出发,分析了苏轼词中词汇层面的语言特色,包括语域和修辞手段两个方面,通过比较不同译本的优劣论证了要准确传达原文的词汇特点就是要灵活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传达出原文的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17.
商拓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5(6):1-8
苏轼的诗歌善用比喻艺术。其诗歌的比喻,具有广泛性——不受时空限制,不受题材拘牵,亦不受体裁束缚;同时,又形式多样——有明喻、暗喻、借喻、曲喻、讽喻,也有博喻、联合比喻等;苏诗的比喻还具有强烈的艺术效果——准确贴切、恰到好处,真实亲切、具体生动,新颖奇特、变化多端,幽默诙谐、精警深刻。 相似文献
18.
朱自清的散文呈现出诗情美、语言美、构思美等特色,为中国现代散文增添了瑰丽的色彩,为建立中国现代散文全新的审美特征,树立了“白话美”的典范。 相似文献
19.
宋代文学家苏轼将比喻运用得美轮美奂。苏轼诗歌中以雪泥鸿爪、西湖西子、萧散霜风等典型意象比喻为切入点,运用人比喻人、物比喻物、人比喻物、物比喻人等多种方式,通过明喻、隐喻、借喻、曲喻、博喻等类型变换,赋予诗歌以平淡美、理趣美、禅意美的艺术效果。苏轼以"人所不能比喻者,东坡比喻"的创作风格,不仅丰富了比喻的文学修辞技巧,也使其诗歌有别于"唐诗的艺术特色,开一代宋诗新风"。 相似文献
20.
张雷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43(6):98-103
苏轼热爱自然、钟情山水,创作了大量具有自然生态美学思想的词作。在其词中,苏轼通过对外在自然美的发现,感受到自然的亲和力,体认到自身的生命价值,实现了人与自然世界的和谐交融,追求诗意的栖居地。苏轼词中的自然生态美学思想表现为以自然为友,将个体生命与自然生命进行关联,认识到人对自然的依存和人与自然的高度融合,生发出对于生命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于理想世界的追求之情。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