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学史家的定位──关于文学史学的思考之一董乃斌为文学史家定位,弄清他们的职责、他们与其他文学研究者的不同,应是文学史学的重要内容。我们认为,弄清史实,是文学史家天经地义的任务,价值衡估是文学史家自然而然在做的事,而探索规律,则是文学史之成为科学的根据...  相似文献   

2.
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具有永恒的潜在张力,回顾与前瞻中国文学史的写作,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是不可推卸的历史使命:每个人都有自己阐释文学史的观点、视点和操作程序;理想的文学史是文学史家的人格、文化良知、学识、审美力和价值观念的高度结合;重写文学史是社会的需要和学术史的必然;文学史研究的整体意识是世界意识、当代精神;学院派将发挥文学史研究的文化优势。  相似文献   

3.
重建"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意识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现代中国文学史"与"中国现代文学史"是两个不同学科概念,前者的观照视角、文学意识、价值观念、研究范围较之后者发生了变异.本文试图建构一个多元并存共生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学科体系,以适应对世纪文学史研究与教学的需要.  相似文献   

4.
反思与取向:中国文学史研究四十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作者通过中国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实践经验和学理性思考,深切地认识到,复杂多元的文学史格局要求与之相适应的研究视角与考察方式。对于研究主体来说,文学史具有广阔无垠的空间,或曰有一种永恒的潜在张力。因此,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每一部文学史著作都是一个过渡性文本。所以反思规范与挑战规范正是一个文学史研究者的天然使命。文章通过科学意义上的文学史构成、重写文学史的从呼唤到实验、回归文本与名著重读、追寻文学史的心灵史意味、倾听民间呼声、世界文学史格局中的中国文学史、当代意识与学院派批评的建构等多视角阐释,申明自己的学术立场和文学史观念,强调文学史家在一定意义上应是思想家,他的历史思考应与现实思考水乳交融。而对于文学史研究者来说,尊重文本乃是第一要义。因此,作为寻求文化现场的文学史研究应到作家的心灵文本中去勘察。基于这一点,作者认为文学史研究虽然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然而一部理想的文学史首先应是文本的艺术分析史  相似文献   

5.
我们的文学史编撰其实是很势利的。哪些作家名声大、哪些作家作品多,甚至是哪些作家地位高,他们就会获得相应较高的文学史地位。我们倡导要重新“打捞”文学史上的失踪者,打捞那些被我们的文学史编撰所轻忽与遗忘的作家,主要是要祛除遮蔽,还原真相,以更加有效的文学史标准,重新建立当代文学史的“正典结构”。  相似文献   

6.
唯物史观与文学史编写林继中文学史问题,首先是个历史观的问题。用科学史观指导文学史编写无疑是成功的前提条件。用唯物史观指导文学史研究至今仍是我们应有的选择。然而,选择代替不了应用。唯物史观是指南而不是公式应当说,在建国以来的老一辈文学史家中,以唯物史观...  相似文献   

7.
文学史是鲜活的心态史──关于建立心态文学史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史是心态史的提法,似乎不新鲜了,自19世纪以来,勃兰兑斯那句文学史是心理学、灵魂史的名言,不知震撼过多少义学史家的心,尤其是以弗洛伊德、荣格为代表的精神分析理论已悄然地走进文学史的写作天地,近十年间出版的不少文学史著作都或多或少或深或浅地运用了心理分析的方法,显示出心理分析在文学史撰写中比例不断加重的趋势。然而,从总体上说,心理学与文学史的结合尚处在摸索、起步阶段,尚未建构相应的理论体系,文学史是鲜活的心态史,依然仅是人们企仰的日标。这表明,一方面文学史研究已经开始了从外世界向心灵内世界迈进的…  相似文献   

8.
现有高校中国古代文学史教材特别是元明清文学部分存在着严重的不足。如何在中国文学史编著和教学中,适应学科本身发展的要求,体现时代改革的需要。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主要有:确立动态的“史”学体系;调整单一的价值标准和评价体系,吸收新的学科研究成果等。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中国近代文学教学与研究现状为依据,讨论如何加快作为高校应设课程的“中国近代文学”学科建设问题。指出:直至目前,近代文学教学知识体系尚未真正建立,应有的学科规范十分欠缺,这是该学科至今未受到应有重视、未获得应有地位的症结所在。因此,要建设该学科,必须在如下诸方面作出努力:(1)建立和发展一支具有相当规模的、较为稳定的、高质量的教学与研究队伍;(2)全面系统地发掘整理文学史料,摸清基本情况,掌握主要事实,切实加强学科的“基本建设”工作。(3)加快教学大纲建设,努力使之走向规范化、科学化,尽快建立起“中国近代文学”教学知识体系和学科规范。(4)加强教学文学史的建设,克服目前教材中存在的某些明显缺陷,尽快编写出精当实用、权威可信的教科书。  相似文献   

10.
朱德发 《东岳论丛》2002,23(1):76-81
“中国现代文学史”的学科命名是建国之初特定政治语境与审美语境的产物 ,经过近半个世纪的编纂和教学实践的检验 ,它的合理性与合法性到了新时期遭到质疑和挑战 ,重构学科意识与重写文学史已进行了突围性实验和积极探索  相似文献   

11.
区域文学史是文学史研究的重要分支,而区域性儿童文学史又是区域文学史的一个重要方面。在区域性儿童文学史纷纷问世之际,作为西部重镇的重庆却一直没有自己的儿童文学史,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可喜的是,彭斯远教授撰著的《重庆儿童文学史》(重庆出版社2009年版)使这一遗憾得到了很好的弥补。  相似文献   

12.
吕赫若是目前被海峡两岸文学界共同重新发掘和发现出来的一位特殊的台湾作家。今天我们应该将他还原为中国现代文学史和台湾现代文学史上一位十分重要的左翼作家,并将其作品定位为海峡两岸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最重要代表之一。吕赫若作品的全面翻译介绍,改变了台湾现代文学史的最高成就状态,也改变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作家序列。特别是在同属中国左翼作家范畴中,吕赫若的文学史地位应当是相当重要的,他与当时的大陆作家蒋光慈一起,可以分别堪称革命现实主义与革命浪漫主义的代表作家。  相似文献   

13.
近代文学研究:走向地域化──《上海近代文学史》漫评左鹏军一个明显的事实是,我们的文学史理论研究相当薄弱。长期以来,各种各样的文学史写了不少,可是有关文学史研究与撰写过程中一系列问题,如理论框架、评判尺度、研究方法、操作规则、叙述方式等等,似乎迄今尚未...  相似文献   

14.
检视当前我国综合性高校多民族文学教学开展情况,反思多民族文学教学的缺失与偏颇,可以发现,要继续深化对多民族文学史现的讨论、力促重点高校带头、重写中国文学史教材、加强师资培养,才能推进综合性高校中华多民族文学教学的实施.  相似文献   

15.
对旧文学史观和建构模式的反思──谈“二十世纪俄语文学史”的新构架陈建华目前国内的外国文学工作者正在讨论的“文学史重构”的问题,与近年来俄苏文学界所关心的架构新的“20世纪俄语文学史”的设想是一致的。出于改变旧的俄苏文学史研究模式的强烈愿望,同时也受到...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等概念的内涵与外延具有漂移性,不宜作为文学史叙述的基本范畴进入文学史叙述.相对而言,"民国文学史"概念不但内涵稳定,而且符合中国传统文学史叙事成规,因而显得更其有效.运用"民国文学史"指称1912-1949年的中国文学,不但能够避免"中国现代文学史"概念运用的混乱,而且能将此前被弃置于文学史之外的文学现象纳入到文学史叙述之中,对于民国以来文学的历史分期、中国文学的学科划分以及文学史教学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重庆文学史》是一部综合的断代的区域文学史。这部文学史的史料有可信度,对作家作品的评价适应了区域文学史的特点,文学史的论述有相应的科研成果支撑。  相似文献   

18.
王运熙先生的治学历程有三个阶段。他学术上的贡献,主要集中在文学史与批评史两大领域。他对汉魏六朝乐府的研究,填补了文学史研究的空白;他主编的三卷本《中国文学批评史》和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是该学科领域的重大创获。实事求是是他治学的基本特色,在治学方法上,他注重实证,注意微观与宏观、文学史与批评史的结合。  相似文献   

19.
“文学史研究转型”笔谈王锺陵陶尔夫彭黎明许建平张晶本世纪诞生的文学史学科至今已近百年。在世纪之交,对文学史研究进行回顾和展望,努力推进文学史研究的转型,建立文学史研究的新模式,是学术界同仁共同关心的话题。这里发表的一组笔谈,反映了作者们基于文学史研究...  相似文献   

20.
选择回归文本和走进经典,是文学史教学与研究的一种策略,这不仅仅是因为经典名著已经过时间的淘洗和历史的严格检验与筛选,更重要的,它们是浓缩了的人类历史文明,是打开时代灵魂的心理学。一部理想的文学史(哪怕是断代史),应该是一部文本的艺术分析文。不妨把文学史作为审美化心史──心灵史,从有机整体的观念来看,一部中国文学发展史,在一定意义上说,是一部生动的、形象的、细腻的“心史”,是一部人民的灵魂史。夹缝时代是夹在两个时代之间的时代,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它里面充满了各种生机和可能性,时代往往造就了作家的天才、敏感、灵性和特殊感悟时代的能力,他们不得不提起笔来写出他们的也是民族和人民的爱和憎、苦难与希望。可以这样做一简明的概括:每一部名著的背后都隐藏着艺术家多难的经历、历史的磨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