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吴于廑先生是一位学识渊博、贯通中西的学者。他的学术成就表现在许多方面,例如世界通史、世界古代史、世界中古史、西方史学史、中西文化比较研究,等等。但我认为,吴先生最主要的学术成就是在世界通史方面,他作为我国世界史学科的一位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是当之  相似文献   

2.
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建立,严格说来是在1949年以后。此前,各大学历史系的外国史课程主要是西洋史(即欧美史),包括西洋通史、西洋断代史和一些欧美国家的国别史。开设东洋史(如日本史、印度史等)课程的学校很少。似乎没有一所大学的历史系专门开设过非洲史和拉丁美洲史。总之,那时还没有世界史。中学的外国史内容主要也是讲西洋史。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旧中国的执政者和知识界上层崇拜欧美,以欧美为榜样,西洋史自然便占有中心地位了。  相似文献   

3.
吴于廑先生(1913-1993)是著名的历史学家,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领域的学术权威。在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构建、世界通史编纂、世界上古中古史研究、西方史学研究及史学名著编译等方面,吴先生都是奠基者和开拓者。他还曾在武汉大学长期担任校、系领导职务,与唐长孺先生一道,开创了武汉大学历史学科的鼎盛时代。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吴先生在中国古代史和中西文化比较研究方面也深有造诣。他于1941年毕业于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经济史专业,其硕士毕业论文题为《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文章认为,中国的封建时代是商周时期,推动中国封建制度瓦解的动力不是工商阶层,而是士人的崛起。吴先生的独到见解,在当时就受到万国鼎、吴景超等学术名家的激赏。他于1944年和1946年先后在哈佛大学获得文学硕士和哲学博士学位,其博士毕业论文题为《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将欧洲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与中国商周时期的封建制度进行比较,阐释二者的异同。1947年吴先生回国,后一直任教于武汉大学,主要致力于世界史研究,也未再提及旧作。在他生前的讲话和论著中,偶有言及中国古代社会时,并未重申和坚持其1949年前的观点。其硕士毕业论文于"文革"中遗失,博士毕业论文也一直未译成中文。在吴先生哲嗣和其他后学的努力下,武汉大学出版社于2012年把这两篇学位论文合为一部书出版,并列入"武汉大学百年名典"系列之一。2012年12月13日,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以"吴于廑先生的封建论"为主旨,召开了一场小型学术讨论会,数十位学者纷纷称赞吴先生对"封建"问题的前瞻性思考,高度评价吴先生的真知灼见和学术贡献。2013年是吴于廑先生逝世20周年,现将此次讨论的部分论文摘要发表,以飨读者,以示缅怀。  相似文献   

4.
2013年4月27日至28日,由武汉大学世界历史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共同主办的“中国世界史研究论坛第七届学术年会暨吴于廑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来自全国高校、科研单位、出版社、杂志社等60多家单位150余名专家学者齐聚珞珈,以史会友,以文论道,盛况空前。本次世界史研究论坛学术年会适逢吴于廑先生百年诞辰。吴于廑先生(1913~1993)被誉为中国世界史学科的“主要开拓者和奠基者”。1944和1946年,他先后获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1947年应武汉大学周鲠生校长的邀请,吴先生怀着满腔的爱国热忱回到祖国,从此扎根珞珈山,将自己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世界史教育和研究事业,为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了一系列开创性的贡献。吴于廑先生回国后任武汉大学历史系教授,并先后担任武汉大学副校长、历史系系主任,兼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历史学会主席团成员、中国世界中世纪史研究会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委员等职,曾当选武汉市、湖北省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吴于廑先生致力于探索我国世界史学科独立发展的道路,相继发表《世界历史上的游牧世界与农耕世界》系列文章,以恢弘的气势和富有哲理的论证,系统阐述了他的“整体世界史观”,被誉为“开拓世界史新视野的第一创举”。以此思想为指导,吴先生和齐世荣先生一起,共同主编了改革开放以来第一部国家级世界通史教材——《世界史》(六卷本)。该教材荣获教育部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一等奖,经过数次改版,至今仍是我国高等院校历史学专业采用的权威教材。吴于廑先生的学术成就为世界所公认。他创立并提倡的新史观及其对世界史著作和研究体系的构想,博大恢弘,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研究体系,在国内外史学界有着广泛且深远的影响。本次会议与会代表共提交学术论文86篇,其中探讨吴于廑先生学术思想的文章为23篇。因此,缅怀吴先生的学问人生,探讨吴先生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是本次会议的重要主题之一。东北师范大学的朱寰、南开大学的王敦书、北京大学的马克矗、北京师范大学的刘家和等诸位先生均寄思于文,细数与吴先生相识、相交的记忆情景,感怀吴先生治学为人的崇高风范,深切地表达了对吴先生的怀念之情。在充分肯定吴于廑先生学术成就的基础上,学者们也指出,吴先生在具体研究中的某些观点受时代和研究条件的局限,尚有不足;其整体世界史观仍有继续发展和完善的空间,具体研究还有待拓展和深入。先生的踌躇之志表达的是一种学无止境的通观与豁达,更是对我等后进之学的殷切寄望!  相似文献   

5.
吴于廑先生是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思路开阔,学识渊博,逻辑严谨,文辞优美,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学者。吴先生在世界史学科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给后人以许多启迪。我也是受到吴先生启迪、教诲的一个后学者,特把自己的一点感受写出来,以资纪念和缅怀吴先生。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齐思和先生学习世界中古史,并摸索着读一些中古社会、经济方面的书,希望能够有所深入。有一回读到吴先生所写的《从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法律和君权  相似文献   

6.
斯塔夫里阿诺斯(Leften Stavros Stavrlanos,1913-2004年),是出生在加拿大的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人们在他的讣告里,将其称为世界史领域的奠基者之一,同时也是一位声名卓著的现代希腊问题和巴尔干问题专家,可谓“盖棺定论”。斯塔夫里阿诺斯教授学术成就斐然,生前共出版了18部著作。其中,《全球通史》更是给斯氏带来了世界性的学术声誉。这部著作自40年前(1966年,《全球通史:1500年以后的世界》英文版付梓)问世以来,就被翻译成多种文字,成为畅销不衰的全球史经典。  相似文献   

7.
世界史成为一级学科后,加强对世界史学科发展史的研究,显得尤为必要。世界史编纂是世界史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的世界史编纂的萌芽与草创时期,这一时期的世界史编纂经历了从国别史、地区史到世界通史层层深入的演进过程,世界史编纂中注重对史学理论的阐发与介绍。  相似文献   

8.
吴于廑先生是新中国世界史学科的开拓者和奠基人之一。他思路开阔,学识渊博,逻辑严谨,文辞优美,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大学者。吴先生在世界史学科领域辛勤耕耘数十年,留下了宝贵的财富,给后人以许多启迪。我也是受到吴先生启迪、教诲的一个后学者,特把自己的一点感受写出来,以资纪念和缅怀吴先生。我大学毕业后,留校任教,师从齐思和先生学习世界中古史,并摸索着读一些中古社会、经济方面的书,希望能够有所深入。有一回读到吴先生所写的《从中世纪前期西欧的法律和君权说到日耳曼马克公社的残余》(《历史研究》1957.6)受到很大启发。吴先生此文,介绍了西方学者麦高文等所证明的蛮族各国法先于王、法大于王的观点,指出这乃是日耳曼马克公社原始民主平等的残余表现。它使我对马克公社学说、西方各国王权理论的认识有所深化,并启发我去注意历史研究中的法学问题。西方人的法律有其历史渊源,在史学研究中具有重要意义。这对  相似文献   

9.
新时期以来,我国世界史学科获得空前有利的发展机遇和条件,世界史研究领域大为拓宽,各种重大课题层出不穷.我国学者在通史、区域史、国别史和专题史诸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世界史工作者需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解决具体的历史问题,正确对待西方史学理论,加强外文资料建设与国际学术交流,求深求新,努力填补研究的空白.  相似文献   

10.
由武汉大学历史系、武汉大学世界史研究所、湖北省世界史学会联合主办的“世界史学科建设与世界史观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4月6日至8日在武汉大学隆重举行。此次研讨会的目的在于从世界史观的角度,探讨并进一步推进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国内许多知名的世界史专家、学者和新闻、出版单位的代表,围绕世界史观与世界史学科建设的关系这一中心议题,追溯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发展历程,展望世界史学科发展的前景,高度评价吴于廑先生对我国世界史学科建设所作出的巨大贡献。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刘祚昌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和学贯中西的学者。他为新中国世界史专业的奠基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也是美国史和英国史研究的奠基人之一。改革开放后,在教学改革、教材建设和世界历史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美国史研究和杰斐逊研究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刘祚昌先生半个多世纪的学术人生曲折而辉煌,是留给我们的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12.
接到我国著名美术史论家范梦先生寄来的《世界美术通史》,面对这近百万字的上、下册巨著,心情很是激动,尤其看到我国学术泰斗——季羡林为他题写的书名,更为我们聊城出现了这样一位知识渊搏、成就卓著的美术史论家倍感自  相似文献   

13.
老一辈学者中有不少"通家",既精于世界史,又精于中国史,有的甚至写过两部通史,如雷海宗、周谷城、周一良等.吴于廑先生亦属此列.他以世界史研究名家,对于我国的世界史学科体系建设做出过重大的理论贡献,但他对中国史的研究一般人不太知晓,此次武汉大学"百年名典"丛书将他70年前的硕士毕业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和博士毕业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合为一册出版,才使得我们对他的广博学识和独到见解有所了解.  相似文献   

14.
世界史升级为一级学科对历史学科教学提出了新要求。在当前情况下,必须尽快充实世界史师资队伍,调整和优化世界史课程结构,同时改革世界通史教学的观念、方法和模式,从而进一步提高世界史教学质量,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后备人才的需要。  相似文献   

15.
由中国世界现代史研究会主办,山东师范大学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世界史学科、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共同承办的“世界现代史学术前沿与中国世界现代史学科建设”学术研讨会2013年10月18—2013在山东曲阜举行。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京大学、南开大学、武汉大学等57所科研机构和高校的70余位学者就我国的世界现代史研究和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并对世界史的学科建设提出了诸多有价值的意见。来自人民出版社,《世界历史》和《历史教学》杂志社等多家新闻出版机构的代表也列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6.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丹麦哥本哈根大学历史学家李来福(Leif Littrup)1988年来华考察中国世界史学科的状况。李来福在华期间,同我国史学工作者广泛接触,并搜集了一些世界史书刊。1989年他发表在丹麦《文化与历史》杂志上的《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一文,以他的史学眼光,介绍了我国世界史学科的历史与现状。现将此文节译出来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学界都知道已故历史学家、我校前辈吴于廑先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泰斗级的人物,殊不知吴先生也是中国史的行家,而且他的研究能力的训练是通过中国史研究完成的.吴先生1941年6月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完成的硕士论文《士与古代封建制度之解体》与1946年在哈佛大学用英文写成的博士论文《封建中国的王权和法律》,经吴先生哲嗣吴遇博士悉心整理、翻译,合成一书,已于2012年7月由武汉大学出版社出版.这为我们全面理解吴先生的史学修养与研究面相,提供了新的材料.  相似文献   

19.
白寿彝先生治学领域宽广 ,对许多学科的开创和建设做出了贡献。其中 ,民族史、通史、史学史的研究在他的学术规模中 ,具有重要的地位。早年 ,他走着一条由民族史、通史而史学史的治学道路 ,后期 ,又将这三者高度统一起来 ,融会贯通。他的史学史研究 ,有着鲜明的特点 ,有力地推动了史学史学科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把16世纪以来的人类历史视为一个发展着的整体并对之进行历史唯物主义的宏观考察,是我国世界史研究中日益兴起的一种趋势。多年来,武汉大学夏诚教授以极大的热忱,在教学科研中力图把握和反映这一趋势。最近,由成都出版社推出的《近代世界整体观》,就是他在长期勤奋研究中获得的一项学术成果。我国的世界史整体研究,早已有一些研究者作过一些开拓性的工作。但由于这一研究本身难度极大,加之我国学术界在这方面的研究基础薄弱,因而长期未能产生出既反映世界历史全局而又把唯物史观与具体世界历史有机结合起来的论著。这种情况,反映我国世界史的整体研究还处于尚未成熟、未成型的阶段,也是我国世界史整体研究迄今影响还不够广泛和缺乏学术竞争力的重要原因。《近代世界整体观》作为一部试图以全球观点对近代世界历史作宏观考察的专著,它的出版,将为克服上述缺陷和推进整体史研究作出有益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