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恋爱比喻     
一 恋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真正吃的时候却辣得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让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相似文献   

2.
恋爱比喻     
未明 《家庭科技》2008,(12):8-8
恋爱就像吃辣椒,不吃的时候它总是奇香无比,真正吃的时候却辣得你痛不欲生,后悔莫及,发誓永不再吃。然而辣劲刚过,你又对它朝思暮想。越辣越香,越香越辣,让你永远在思念与后悔之间游离,这就是恋爱的逻辑。  相似文献   

3.
从余光中对朱自清散文用喻的评析,可从一个侧面归纳出余光中比喻观的主要内容:(1)想象要出色,比喻要精警,风格要一致;(2)意象要单一、聚焦,忌草率俗滥;(3)强调多用隐喻;(4)要富于动态、快节奏,忌固定模式;(5)反对滥用女性意象;(6)要富于时代感,工业化。而余光中散文中的比喻具有以下独特之处:新颖奇特,讲究情趣;抒发浓郁乡愁的载体;中西文化历史的体现与交融;化静为动,动感强烈,场面宏大;知性、繁复性的现代意象。  相似文献   

4.
本文针对大中学教坛上把比喻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的“三分说”分类提出不同看法;认为应分为两大类:常式比喻和变式比喻,并着重分析了 常式比喻与变式比喻之间的联系及其“变”的规律  相似文献   

5.
一比喻的表达由四个要素构成:喻体、本体、比喻词和共通特性(本体和喻体共有的特点)。在具体运用上,四个要素不一定都具备。有比喻词的比喻叫直喻,没有的叫隐喻。还有些比喻不明言共通特性。但本体和  相似文献   

6.
比喻的分析恐怕是修辞研究中的一个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了。作为修辞活动中的一种修辞方式,它最重要亦最常见,没有它,甚至都没有某个门类的修辞比如文艺修辞的存在;作为修辞研究的一个观察标本,它最典型亦最复杂。可以说,没研究好比喻,就没了解修辞,比喻分析的方法与水平在很大程度就代表了修辞研究的方法与水平。  相似文献   

7.
比喻的心理机制胡元德在众多的修辞手法中,比喻是运用最广泛、最有表现力的一种。以往的修辞学界对比喻的研究虽相当充分,但仅限于对比喻成品的句法结构进行静态分析,对比喻的生成过程则缺乏充分的动态考察,以致无法揭示出比喻作为心理流程的许多特点。本文拟在前人研...  相似文献   

8.
赵之昂 《文史哲》2005,(2):11-15
基于现代实验心理学的肤/视联系和肤觉经验的“视觉化”,人们可以在一定的空间内对外物进行肤觉体验和肤觉把握,在此基础之上形成的肤觉比喻就具有空间的、情感的、无意识的诗性的特征。肤觉比喻以其意向性,将肤觉自我投射出去,在一定的空间中形成“大人”。肤觉比喻和肤觉“大人”是自然美、形式美、优美、壮美等审美范畴的内在根据之一。  相似文献   

9.
深邃而机智的比喻和诗句一样具有张力。本文主要从比喻张力的概念入手。对比喻的张力方向和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0.
<正> 比喻,作为语言形象化最重要的修辞手法,几乎人人会用。但是,精采、美妙、奇警、动人的比喻,却非有高超的艺术腕力不可。一些语言大师和文艺巨匠笔下的比喻之所以出神入化,令人叹服,表现出强大的艺术魅力,主要原因就在这些比喻构思新颖,不落窠臼,富有独创性。莫泊桑说,独创性是思维、观察理解和判断的一种特殊方式。万千世界,千姿百态;独创性的比喻,繁花似锦。笔者实难用简单的几条原则概括出来。下面分几种类型,举一些实例,与大家共赏。  相似文献   

11.
深邃而机智的比喻和诗句一样具有张力.本文主要从比喻张力的概念入手,对比喻的张力方向和效果进行了讨论分析.  相似文献   

12.
聂华苓的小说兼具传统和现代的特点,善于使用比喻.文章探讨其小说的三类用比特点描摹事物,渲染氛围;借物写人,深刻传神;抽象哲理形象化.并指出种种喻体意象蕴藏了作家丰富的心理情感.  相似文献   

13.
通过大量的实例分析,可把英语谚语的比喻用法分成三种常见的基本结构.对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英语谚语,增强用地道的英语谚语来表达复杂思想感情的能力,这种分析会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论苏轼散文中的比喻徐姝(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南京210097)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也是一种重要的艺术表现手法。它通常被称为“语言艺术之花”,在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中,更被奉为“天才的标识”。苏轼,这位明敏而不外饰的天才,由于其好用并且善用比喻,使...  相似文献   

15.
比喻的动态语义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若菁 《社会科学战线》2007,145(1):314-316
比喻研究是修辞学中的重要命题,虽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以静态的描写居多,鲜见动态的解释性研究,而这正是比喻研究中较为薄弱的部分。本文尝试以语义的、动态的角度来探讨比喻的规律。一、在语义层面可以详尽描写比喻的内部构成,为解释提供可能以往对比喻的研究,由于研究基点的偏误,往往带有笼统、宽泛的弊病,体现在比喻的定义和比喻的构成上。如钱钟书先生总结出的比喻总纲:“似是而非,似非而是;是雨亦无奇,如雨乃可乐”,亦即“不即不离”,“以不同类为类”[1]74,并认为“凡喻必以非类”[2]。这是颇具代表性的观点,但“类”是一个相对的、…  相似文献   

16.
政府职能新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府”这个概念有多种涵义,通常指区别于国家立法、司法机关的“国家行政机关”,但有时也用来泛指包括国家行政机关在内的,行使国家权力的一切机关.在这个意义上,“政府”与“国家”相差无几。本文拟从广义政府概念,来探讨政府职能(即国家职能)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海明 《齐鲁学刊》2004,1(5):76-81
我国占统治地位的现行伦理观,仍属于利他主义而渊源于儒墨。只不过,儒家是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爱亲多于爱民、先亲后民、"亲亲而仁民";墨家是儒家的否定,是爱无差等的利他主义,主张同等爱亲民;现行伦理观则又是墨家的否定、儒家的否定之否定而成为一种新的爱有差等的利他主义,它主张爱民多于爱亲、先民后亲、"全心全意为人民"。  相似文献   

18.
在商品货币条件下,社会主义社会的劳动所得不应等同于目前普遍通行的劳动报酬,因为报酬表示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分配关系。联合劳动本身就表明劳动者不需通过出卖劳动力就可以占有和使用生产资料,所以不存在谁给谁报酬的问题。如果使用劳动报酬这个范畴,就会把本来是劳动者作为生产主体,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基础上,共同遵守对劳动者都有利的同一原则来分配个人消费品的关系,说成是劳动者同社会似乎是两个不同所有者之间的等价交换关系。商品经济的按劳分配的直接前提是按值分配,其形式是工资,工资的实质是劳动所得。而在按值分配已定的情况下,按劳分配的最终实现过程不仅取决于劳动者货币收入是否体现个人的社会必要劳动,而且还要受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所以按劳分配的实现就象价值规律的实现一样只存在于平均数的意义之中。按劳分配的“劳”,其内涵应是劳动者已经实现的产品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如果撇开各企业物质生产条件差异,只考察  相似文献   

19.
按劳分配新探罗福群按劳分配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人们之所以对按劳分配的问题争论不休,这一方面是由于社会主义的分配理论尚不完善,另一方面则是人们的认识水平受到社会主义实践经验的局限。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尤其是股份制...  相似文献   

20.
诗意新探     
为了在更为广阔的理论背景中探索诗意的含义,先对传统的诗意观的局限性进行了解析,并且提出了新的看法,力图拓宽"诗意"的内涵,探索诗意的多种生成机制,以期对新的文艺创作提供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