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廖廷弼 《探求》2005,2(6):31-34
江泽民同志准确地把握当代科学技术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在贯彻邓小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战略思想的过程中,形成了他具有先导性和长远战略眼光的先导性思想。江泽民同志的先导性思想主要内容包括:确立科技与教育为先导性产业;强调基础研究是科技先导性作用的源泉;提出自主创新是科技发展的动力;科学技术与经济的结合是实现科技先导作用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一、英明论断: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邓小平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①这一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有关科学技术的论述,是邓小平同志在研究了当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新情况和中国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3.
国营大中型企业是我国经济建设的支柱和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充分发挥国营大中型企业的骨干作用,对于推动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搞活国营大中型企业的根本出路在于坚定不移地推动技术进步。 长期以来,由于我国的科技事业走了一条投入多、产出少的粗放式发展道路,一直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增长速度,导致科学技术因素在劳动生产率和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未能获得充分发挥,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的差距越来越大。在此状况下,我们一定要锲而不舍地贯彻落实邓小平同志关于“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论断和工作方针,树立强烈的科技意识,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工作的战略地位,加快国内科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社会历史发展的角度,着重探讨了科技进步、人的科学素质与现代教育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出在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现代社会,科技进步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根本标志,同时科技进步又是以人的科学素质的提高为核心内容的,即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以科学技术的现代化与人的科学素质的现代化同步发展为前提条件的。而现代教育不仅是实现人的科学素质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同时也是科学技术从知识形态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中间环节,是推动现代科技进步的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5.
在当代,科学技术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问题,越来越为国际社会普遍关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历史进程,特别是20世纪世界科技与经济的发展,充分证明了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但是,科技优势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竞争优势,只有通过与经……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系统建构了科学技术理论。邓小平同志不仅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从科学作为智能要素渗透生产力基本要素的事实出发,关注到现代科学已决定了生产技术的发展方向和拓展途径,视科技进步为推动国民经济增长的首要因素,而且指明了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的具体途径。本文还阐述了该卷中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在世界高科技领域占有一席之地”战略思想的基本思路:一是要跟踪世界先进水平,二是要不失时机地向世界高科技领域进发,三是要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相似文献   

7.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个马克思主义的论断,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邓小平同志在充分肯定和一再重中“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于1988年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而且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和论断。这是他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特别是七、八十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经验,而得出来的新结论。它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学说的丰富和发展,而且深刻地揭示了科学技术对当代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第一位的变革作用。毫无疑问,它对于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影响的。  相似文献   

8.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已为世人所公认。当前,在新技术革命浪潮的冲击下,科学技术对于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更加深入广泛,对其影响更具决定性。科技综合实力的研究是“科技兴省”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只有科学而客观地评价黑龙江省的科技宗合实力,才能明确黑龙江省科技发展的优势和劣势,寻找突破口,“科技兴省”才能成为有据可循的战略方针,从而为研究技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方针,制订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提供依据。总之,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经济社会发展对科学技术的迫切需要以及党的十三大提出的把科学技术放在经济发展战略首位的方针构成了“科技兴省”的前提和社会基础;而科技综合实力的科学评价又是“科技兴省”方针得以正确制订和实施的必要准备,是“科技兴省”总体战略中不可缺少的一环。  相似文献   

9.
书讯     
这部书考察了在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条件下,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相互作用的内容、机制以及两者的特点。作者认为社会进步和科学技术进步是现代社会进步结构的最重要方面。作者在书中详细地揭示了生产力在社会进步中的地位和作用,阐明了生产关系在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发展中的意义。由此,社会主义革命的内容和结构也得到了说明。这种结构可  相似文献   

10.
试论毛泽东科技思想及其发展戚本超一科学社会主义思想史表明,马克思和列宁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作用。马克思曾对科学技术在资本主义社会产生、发展及将来灭亡中的作用进行了深入地研究,进而阐明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人类社会基本矛盾及其...  相似文献   

11.
科学技术是一柄双刃剑。要充分发挥科学技术的积极作用、抑制其消极作用,就必须树立科技优先发展观、科技适度发展观、科技与生态协调发展观、科技与人文统一发展观这样一种正确的科技发展观。只有这样,才能促进科技与社会良性互动发展。  相似文献   

12.
邓小平关于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小平同志对科技、教育问题有过许多重要论述,其中关于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的思想,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育人为根本,促进教育与科技协调发展.邓小平同志指出:“我国科学研究的希望,在于它的队伍有来源.科研是靠教育输送人才的,一定要把教育办好.”(《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50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在科技、人才、教育三者当中,教育是出人才、出科技成果的基础.邓小平同志强调通过抓教育来培养人才以至促进科技发展,使之共生互补效应的思想,是十分深刻的.综观19世纪和20世纪,一些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科技强国,其根本原因在于抓教育,不遗余力发展教育.比如德国科学技术后来赶上英国,靠的是大办教育.  相似文献   

13.
武晟 《探求》1996,(Z1)
马克思恩格斯在19世纪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并把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的观点作为全部历史观的基石。20世纪末期,邓小平同志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当中,进一步发展了这个理论。概括地说,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使 人们对生产力结构的理解更深刻、更全面 长期以来,人们对生产力的结构只是从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要素上去理解,在理论概括上忽视了科学技术这一重要因素。马克思在论述生产力结构问题时,既谈到劳动者这个人的要素,又谈到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分工这些物的方面的要素。同时,他还强调了科学技术在生产力结构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认为科学是“一般生产力”,“生产力也包括科学”。因此,社会生产力的基本结构要素应包括:主体性要素,即直接参与生产过程的劳动者,包括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客体性要素或曰实体性要素,即以生产工具为主要标志的生产资料;结合性要素,即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主要指生产分工与协作方式,以及劳动的组织和管理;渗透性要素或智能性要素,即渗透于上述三种要素之中并发挥越来越大作用的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对马克思关于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关系的原理作了  相似文献   

14.
近来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已日益引起社会各界重视。但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科学技术是否也包括社会科学,社会科学与第一生产力关系如何,作为第一生产力的社会科学与经济基础有着什么样的关系,这些都是值得探讨的重大问题。我们这里发表管敏政同志的文章,其目的是引起大家对这些理论问题的注意和讨论,以加深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这一问题的认识。  相似文献   

15.
江泽民总书记在十五大报告中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要充分估量未来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技术发展对综合国力、社会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的巨大影响,把加速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地位,使经济建设真正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从而强调了高新技术发展对中国未来至关重要的作用。纵观近20年来的世界市场,每隔几年,就有一种代表未来的新型工业产品问世,如计算机领域的个人电脑,通讯领域的移动电话,家电行业的高清晰度电视、VCD等等,每一种“主干”产品都是以高…  相似文献   

16.
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吗?国内社会科学界对此有不同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胡绳同志不久前在该院第一届青年优秀成果颁奖大会上谈了他的看法。他说,关于社会科学,可能有人会提出它到底有什么作用、有多大作用的问题。为了强调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有的同志说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对这种说法我有些怀疑。社会科学领域很广泛,有些领域跟科学技术有直接联系,但是一般说来,社会科学不属于生产力的范畴。社会科学的确很重要,但其重要性不能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理来说明。社会科学的重要性,我看要从实践与理论的关系上来认识,要从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作用来说明。人类社会实践的经验需要不断地总结,由总结经验而得出的理论,反过来指  相似文献   

17.
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的实践已经清楚地表明,在努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自觉地促进社会的经济、政治、社会生活、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各系统的协调发展,是顺利地推进改革和持续稳定地发展国民经济、实现社会良性运行的重要保证,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创立体现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文明健康科学生活方式的先决条件。本文仅就生活方式与社会协调发展的几个理论问题谈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评《人文精神与人文科学》王杰人文科学和人文精神的地位、作用问题,是当代科技发展和市场经济发展提出的具有全球意义的重大而迫切的理论课题。当今,科学技术推动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成为“第一生产力”。但是伴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出现了各种“危机”,“危机”的...  相似文献   

19.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历来是哲学理论工作者的重要课题。最近黑龙江人民出版社推出了李永年、杜建平同志主编的《哲学与实践》一书。本书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理论与具体实践的结合上做了最新的尝试。综观全书可见如下特点: 第一,鲜明的实践精神,理论密切结合实际。理论指导实践,这既是理论的目的归宿,又是理论自身发展的出发点。具体地说,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去指导活生生的改革实践,才能实现其理论意义,也才能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如“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第一生产力”)这一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该书以“万源县科技兴农”这一典型作了很好的阐发,形象地说明了生产力的两种形态、知识形态的生产力转化为物质形态的生产力的条件、以及“科技第一生产力”原理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对经济的发展越来越起着巨大的推动作用。科技进步不仅改变着劳动力、劳动工具、劳动对象本身及其相互结合的方法,也改变着生产的能力和结构。因而也就改变着生产分工,使国际分工由以资源禀赋为特征的传统格局朝着以技术进步为特征的方向发展,由此带来了工业制成品贸易,特别是高技术贸易的更快增长。在工业制成品贸易中,那些技术水平高、节省资源的集约型产品出口增长明显快于那些粗放型、低技术的产品出口。可见,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生活的渗透日益深入广泛,成为经济发展、杜会进步的主要因素。本文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为基本观点,从对黑龙江省历史与现状的考察中总结经验,发现问题,论证科技对生产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科技长入经济、加速生产发展、促进龙江经济繁荣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