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抗金名将岳飞,他率领“岳家军”将士,南征北战,平息游寇、镇压义军、北伐伪齐、抗击金兵,并“大小数百战,未尝败北”。原因是多方面的,然较为重要的一点是和岳飞这位“致远之材”善为将、善用人分不开的。他要善用人,善知才,用什么样的人?怎样用人?岳飞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高超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毛泽东的用人思想是毛泽东人才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历来重视人才的使用,认为“领导者的责任,归纳起来,主要地是出主意,用干部两件事”,并系统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人才理论,在用人路线、标准、用人艺术、爱护人才等方面都有较为全面的论述.  相似文献   

3.
评岳飞的军事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民族英雄岳飞,在继承中国古代军事思想的基础上,通过近二十年实战经验,形成了自己独具特色的军事思想。其主要内容包括以德为先、以智取胜、治军以严、临战以勇、用人以信五个方面。其中尤以以智取胜、严以治军最为突出。他的“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和岳家军“冻杀不拆屋、饿杀不打掳”,已成了治军的至理名言,对后世影响颇大。  相似文献   

4.
我们评价唐太宗,离不开“贞观之治”,然而,要评价“贞观之治”却不能不论他的用人之道。这是因为唐太宗的用人之道既是“贞观之治”形成的因素之一,又是“贞观之治”的重要内容。唐太宗的用人之道主要内容表现在他的人才思想和制定并实施的用人政策中。正是唐太宗的进步的人才思想和用人政策,才促成贞观23年的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上的各项措施得以实现,终于达到天下大治、国泰民安。  相似文献   

5.
郑氏时代杰出人物陈永华是郑氏政权中的重要人物 ,他虽无军事实践也无军事知识 ,并非军事干才 ;但在用人问题上 ,能够做到举贤任能 ,注重培养、招揽和爱惜人才。陈永华的优良品行值得后人学习借鉴  相似文献   

6.
三国时期,是中华民族人才荟萃的时期,也是各个英雄争揽人才、应用人才的时期。曹操作为这一时期的政治家、军事家,善于用人,任人为贤,提出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政策,不拘一格地任用人才。这一用人政策,是曹魏统治集团建立与巩固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7.
诸葛亮(公元一八一——二三四年),是我国三国时期的一位法家人物。他从二十七岁起佐助刘备,为消灭分裂割据,实行国家统一奔走二十余年,政治、经济、军事上推行了一条法家路线。他为统一大业所制订的战略战术,是他军事路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军事史上有一定的地位。今天,我们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研究诸葛亮的战略战术,对正确评价法家人物的历史作用,批判儒家的军事思想和林彪的资产阶级军事路线,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目前,人才自主流动存在着一定的盲目性和无序性.社会、单位和个人对人才自主流动产生着较大的影响.在健全政策、法律、社会规范、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应正确引导人才自主流动,转变单位用人机制,营造良好的用人环境,正确建立成就感的标准,摆正物质和精神两种需求的关系,开创个人与单位共同辉煌的局面.  相似文献   

9.
刘伯承军校建设思想,是毛泽东军事教育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军事教育学。他在军事人才质量标准的确立、人才培养的方法与途径等方面的理论贡献,对于我们今天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仍有重要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中日甲午战争之后,清政府开始采用西法编练新军,与此同时,各类军事学堂在南北各省纷纷建立,军事教育勃然兴起。其主要倡导者和开拓者就是张之洞。 一 张之洞军事教育活动的思想基础是对军事人才的重视,而对军事人才的重视又与他在中法、中日战争中对外情的了解不断加深和对日趋严重的民族危机的担忧有关。 1884年7月8日——清政府对法宣战前夕,张之洞从腹地山西抵达战云密布的广州就任两广总督。他上任后亟筹战守准备,起用老将冯子材,为谅山——镇南关大捷作出了重要贡献。事隔十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张之洞又奉旨到靠近战区的江宁权篆两江总督。在江宁,他不分畛域,调兵遣将,筹固大局,主张对日本的侵略进行坚决的抵抗。  相似文献   

11.
资产阶级野心家、阴谋家、反革命两面派、叛徒、卖国贼林彪,为了效法孔老二“克己复礼”,实现他复辟资本主义的狂妄野心,在政治上推行了一条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同时,在军事上也推行了一条资产阶级路线。他先后精心炮制的“六个战术原则”,就是这条资产阶级军事路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六个战术原则”,在政治上和军事上,是对抗  相似文献   

12.
《山西老年》2011,(7):10-10
历史回放:遵义会议是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次独立自主地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解决自己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会议。它结束了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的统治,纠正了军事上和组织上的错误,确立了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的领导地位,  相似文献   

13.
北魏孝文帝用人政策略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人政策是孝文帝统治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用人制度的改革既是孝文帝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时它又反过来为整个改革事业的成功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改革不单纯是最高统治者个人的行为,而是统治阶级群体意识的体现。如何将现时代所提供的有用人才选拔到统治机构中来,并对各级官吏进行政绩考核而及时降黜,对违法犯罪者加以惩处以保持官僚队伍的清正廉明,这些方面便构成了孝文帝用人政策的全部内容。本文试图通过改革与用人这两者一般和特殊关系的考察,对孝文帝用人政策作出适当的评价。一、选举制度的完善:九品中正制北魏建国百年来,没有一套适应全社会需要的统一的选举制度,这种状况尤其不利于拓跋氏为主体的鲜卑贵族和北方汉族地主阶级在共同利益基础之上的合作,妨碍了人  相似文献   

14.
袁世凯是清末一个新军将领,他的军事思想颇为丰富.学习西方,变革军制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核心内容;培养各种新式军事人才,以适应编练新军的需要,是袁世凯军事思想的重要体现;重视军纪建设、关怀士兵和对士兵人格的尊重,在袁世凯军事思想中占有较大的比重;重视武器装备,是袁世凯军队建设的外在表现形式.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制度和军事技术,致力于中国军队的近代化,具有积极的意义,在中国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袁世凯的军事思想还有着务实性和片面性的特点,即重技艺而轻战略,重训练而轻理论,重陆军而轻海军.袁世凯的军事思想对清末陆军近代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政策的本质与特征 县级政策行为轨迹 政策,是政党、国家为实现一定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规定的行动准则。无产阶级政党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指导下,从实际出发,制定和执行正确的政策,是革命和建设事业获得胜利的重要保证。政策行为(包括政策的制定、执行、反馈、监督等)过程,实际上是领导行为过程。作为一个领导者、一个领导集团,注意研究政策,不断提高政策水平,用政策指导和调节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16.
三国时期人才问题是史学界多年来颇为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对蜀国人才缺乏的原因众说纷坛。其实,蜀缺乏人才既有主观方面的原因,又有客观方面的原因。主观上的原因,即刘备与诸葛亮在用人政策上的失误;客观上的原因则是由三国鼎立前各种历史条件决定的。蜀缺乏人才主要原因决定于鼎立局面形成之前的客观因素,而蜀用人政策的失误是次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康熙即位时,清朝虽君临全国已十有七载,但政权基础仍然是很不稳固的,用顺治遗诏中的话来说,是“国治未臻,民生未遂”。康熙即位后,鳌拜党比弄权于内,三藩割据窥视于外,噶尔丹骚扰破坏于西北,故明余孽负隅顽抗于东南,分裂和内战的幽灵正在向康熙这位娃娃皇帝挑战。面对这种挑战,康熙从巩固清朝封建统治的目的出发,顺应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全国各族人民的愿望,亲政之后,除了在军事、政治和经济上实行一系列富国利民的政策外,康熙深知:“致治之道,首重人才”和“选贤任能,为治之大道”。是以终其一生,在人才的罗致、培养和使用上颇下苦心,“虽垂老而倦倦不息”。终于依靠政策与人才这两把钥匙,打开了“盛世”的大门。尽管物换星移,康熙之世去今已二百余年,经而康熙的用人由于阶级局限也和我们宗旨不同,目的迥异,但他在人才的选拔和使用方面的验,是值得探讨的,也是可以引以为鉴的。  相似文献   

18.
在新的形势下做到合理使用人才,仍然要坚持党的任人唯贤的用人路线,坚持德才兼备的标准,坚持扬长避短、知人善任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王夫之在所著《宋论》中,基本对岳飞持肯定态度,肯定了岳飞的才略、操守和功绩,同时也指出了岳飞未能完全收复中原,而自身又遭非命的悲剧命运,并分析认为是由于赵宋政权一贯的抑武国策、宋高宗和奸相秦桧的投降方针以及岳飞自身的修养不足等三方面因素并发的结果。作为传统知识分子,王夫之身历明清之际的政局动荡,他的观点有其局限性,更重要的是带有极强的时代现实性。  相似文献   

20.
诸葛亮是儒家精神的集中体现者,是儒家知识分子理想人格的化身。理学出身的政治家李光地对诸葛亮的人格魅力及政治、军事和人才等思想尊崇有加。在李光地看来,诸葛亮"八面打开,光明洞达",具有近乎完美的人格;政治上,诸葛亮具有"王佐之才,而明于治";军事上,诸葛亮是"以仁为胜"、"恩信服人"治军的楷模;李光地还对诸葛亮"唯才是举,任人唯贤"的用人之术十分赞赏。透视李光地对诸葛亮的评注,可以看出李光地"见贤思齐"、"惺惺相惜"的情感是他践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儒家理想的表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