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我没料到,1992年3月,由我策划编辑的《文化苦旅》,会成为一本顶级畅销书,不但使余秋雨成为大众文化名人,而且围绕着书和人还闹出那么大的动静。  相似文献   

2.
王云芳 《社科纵横》2010,25(7):111-113
新世纪以来,冯骥才创作了大量散文,主要包括文化考察类和游记类两种.前者直观而鲜明,后者则寄寓深远,它们彰显出冯骥才强烈的文化忧患意识与启蒙精神,以不同方式折射出冯骥才近年来的文化主张,而有的放矢的现实指向则使其超越了以往文化散文的弊端.对于散文创作,冯骥才主张文无定法,他自由穿越各文体间的藩篱,其艺术家的自我身份亦时时"越位".画家所特有的学识、对色彩的敏感与发现以及自由浪漫的灵魂都为其散文带来了新鲜的审美因素.文化启蒙与文学审美的和谐变奏使其散文具备了很高的文学价值.  相似文献   

3.
当月热读     
《青岛画报》2012,(11):66
《文化品格——周国平散文辑萃》(周国平著,作家出版社)作为有思想的人,在有物质享受的同时肯定会有对生活品位的追求,"文化"应该是很好的对象。本书以"人生感悟"、"情感体验"、"精神追求"及"文化品格"四辑收录周国平散文精品八十多篇。这些散文蕴涵并折射出一种内在精神,是当今一个有生活品位追求的人的文化读本。  相似文献   

4.
对王兆胜的最初印象来自他的林语堂研究。他的博士论文《林语堂的文化情怀》1998年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后,现代文学研究专家严家炎教授称为“标志着林语堂研究一个新阶段的到来”。①尔后,王兆胜将研究视野进一步拓展,由林语堂研究延伸到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散文的思考,并发表了《论20世纪中国性灵散文》、《新时期中国散文的发展及其命运》、《超越与局限———论80年代以来中国女性散文》、《论90年代中国的学者散文》、《困惑与迷失———论当前中国散文的文化选择》、《应当辩证地理解散文文体》、《形不散-神不散-心散》等一批受到作…  相似文献   

5.
散文何以火热烫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散文出版热及其原因经常逛书店或留意出版社图书书目的人,不难发现:散文类图书已不知不觉地热了起来,形成了一更勇猛的集团军,充斥了图书市场。大大小小出版社各显神通,纷纷“搭车”。请看——1992年1版的四川文艺出版社的《名家经典散文选》,到了1995提2月已第五次印刷,目印数斐然;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散文潮流回顾,写作艺术借鉴丛书》、《90年代海外华人散文名家书系》自1993年投放市场以来至今仍很旺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台湾散文名家名品丛编》、《中国现代散文精品文库》分别收录了“五四”以来台湾及大陆…  相似文献   

6.
纪永贵 《阅江学刊》2014,(1):129-138
杏花村意象是杏花意象与村意象相结合的产物,首先出现于晚唐。现存许浑、杜牧、温庭筠、薛能的四首诗不约而同地创设了杏花村文学意象,其中只有杜牧《清明》诗与酒家义项相关。明中叶之后,贵池杏花村被认定为杜牧当年吟咏《清明》诗的地方,从此,贵池杏花村与杜牧、《清明》诗的关系确定,地方风物也日渐丰富起来。康熙二十四年,贵池邑人郎遂编成《杏花村志》十二卷,后被《四库全书》存目书收录。民国四年,贵池人胡子正编成《杏花村续志》三卷。杏花村作为地方文化资源不断地被保护开发。杏花村意象包含四种文化形态,即村诗文化、村酒文化、村落文化和村游文化。  相似文献   

7.
韩强 《探求》2012,(3):43-48
地域文化研究须扬弃传统的史志方法,运用多种方法进行文化学的综合考察。岭南总体生态、实践、生活和文化都具有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三个子系统,通过"岭海环抱"自然生态的分析,突出海洋文化的主导地位,以"岭海文化"为主概念,这样有利于较全面和整体地把握本地域文化,挖掘和深化其自然物质文化的新内涵及特色。  相似文献   

8.
博彦 《今日辽宁》2013,(2):82-85
刘文艳辽宁省北票市人,18岁开始发表作品,多年笔耕不辍,先后发表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文艺作品100多篇。1987年创作了文学传记《尹湛纳希传》,填补了尹湛纳希传记作品的空白;1995年出版了报告文学集《春风秋雨》;2010年出版了纪实散文集《爱的诉说》,此书入选为全国"农家书屋"工程的精品书籍,并获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散文集奖和"辽宁省第三届散文创作丰收奖特等奖",  相似文献   

9.
《学问》2010,(2)
<正>2008年11月,我有幸获赠由张福有、曹保明、梁琴、周长庆先生所著的《百年苦旅》。早就知道这是一部了解和认识长白山文化、推开吉林大地山门的巨著,它钩沉求实,博引旁征,续韵补荒,且文图并茂,使许多未知的故事、尘封的历史日渐  相似文献   

10.
胡建舫 《唐都学刊》2012,28(5):54-57,62
《白鹿原》第二十五章描写白嘉轩大战田小娥。围绕这一中心事件,小说集中展现了白嘉轩与各种力量联盟之间的殊死较量,从而使白嘉轩与天斗、与人斗、与鬼怪斗的弘毅刚正的文化人格得以充分展示。至于该章的神秘描写,既是当时关中迷信文化生活的真实再现,更是鹿三内心遭遇危机直至精神彻底崩溃的自然结果。  相似文献   

11.
陈中 《社科纵横》2014,(3):111-113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和谐观念极其普及,天人和谐的自然生态观以爱物惜命、敬畏自然为标的,由此衍射出的文化观则以、兼容并蓄、以异存同为旨归。儒家文献《礼记·王制》篇便很好地体现了此自然、文化两种生态观,其中所透显出的现代性与普世性价值,对治理当今生态环境和文化环境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孔子早就提出:读《诗》要“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2000多年来,真正响应的人不多。可喜的是这种局面近几十年来渐有改观。草木虫鸟是一种文化,《诗经》是中国草木虫鸟文化的源头。草木虫鸟是一种科学,《诗经》是中国最早的科学文献之一。诗经中的草木虫鸟不但具有比兴的作用,而且显示了当时科学的水平、自然的本貌,成为珍贵的科技史料、自然史料。《诗经》不仅是研究周代政治、军事、经济的重要典籍,亦是研究周代科学技术、文化民俗和自然景物的重要文献。它是名副其实的上古时代的百科全书。孔夫子在2500多年前,对《诗经》…  相似文献   

13.
苗伟 《社科纵横》2010,25(3):104-107
文化环境是人的文化存在的维度,是由人创造的和人发生效应的人的境遇。文化环境作为一种效应性环境,对人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建构意义。但一直以来,由于人们对文化理解存在分歧以及学科视野的不同,因而没能形成确定的文化环境的定义或解释。从文化哲学的视野出发,探析自然、文化、人与文化环境的辩证关系,这对于澄明文化环境的实质与内涵、地位与效应、机理与意义,进而正确理解文化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中,风雨雷电、霜雪露雾等常见的自然气象被赋予了审美的属性,应和着世间万象,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甲骨卜辞、《诗经》、中国古代典籍与文学作品中对自然气象的描写,既是自然现象之记录,又是社会意蕴之表征。古人以风、雨、露、云等自然气象喻父母与天子之恩泽,以瞬息万变的气象意象阐发生命意识之哲思。  相似文献   

15.
《社科纵横》2017,(1):176-178
《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是由甘肃文化出版社策划出版的一套藏族民间文学类大型丛书,本丛书先后列入"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和"国家‘十二五’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出版规划项目"。本文以《藏族民间口传文化汇典》为例,从出版工作、出版特色与优点、出版价值三个视角对其作出评价。  相似文献   

16.
郑莉 《学术交流》2012,(1):8-11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决定》将对文化事业①的文化自觉②与文化产业③的市场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沈从文和川端康成的自然观进行了比较分析,认为这两位作家都具有自然崇拜思想,把大自然看作神灵的显现和象征。他们受东方"天人合一"哲学观念的影响,在各自营造的文学世界里构建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关系,不过沈从文强调人对自然的所属性,川端则突出了人作为自然审美主体的特性,两者自然观的形成有其文化渊源。  相似文献   

18.
达摩——印度文化的核心概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最近 ,读了几本有关印度历史文化的书 ,如澳大利亚知名学者 A.L.巴沙姆主编的《印度文化史》、印度著名史学家 D.D.高善必著的《印度古代文化与文明史纲》以及印度学者 C.巴德里纳特著的《达摩——印度和世界的秩序》等。在阅读中 ,我深深地体会到“达摩”这一观念在印度人心目中的神圣性以及在印度文化中所占有的重要位置 ;不了解它 ,恐怕很难深刻地理解印度的民族心理与文化。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 :在古代印度人的心目中 ,并没有“宗教”和“世俗”之分 ,他们生下来就继承了父母的精神信仰和生活习俗 ,他们把这种信仰、追求…  相似文献   

19.
当月热读     
《青岛画报》2012,(4):42
《郁闷的中国人》(梁晓声著,光明日报出版社)从《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到《郁闷的中国人》,著名作家梁晓声终于亮出了他的思想底牌,震撼发声。梁晓声用坦率的笔调、睿智的语言娓娓道出了中国人的精神状态与生活现状,以及中国的社会现状和阶层分析,并从根本上分析了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并将此归结于"中国文化"的深层次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一、引言孔子(公元前551—前479年)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伦理学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生前“信而好古,述而不作”,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创办教育,传授知识,对保存中国文化遗产和促进中国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孔子生前的一些重要言论,由他的弟子或再传弟子记录整理成书,这就是《论语》。《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在我国古代的先秦文学中占有一席地位,但在我国思想发展史上,其地位却极为重要。一部《论语》,把孔子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以致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的思想文化达两千余年之久;同时也把孔子推上了历代封建统治阶级所尊崇的“圣人”的宝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