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毛主席指出:“诗要用形象思维”。这就明确告诉我们,形象思维是作家在从事文艺创作过程中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特殊规律,它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四人帮”出于炮制反革命阴谋文艺的需要,以政治代替文艺,以普遍代替特殊,断然否定形象思维。他们还通过一篇错误文章绐形象思维扣上了“一个反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体  相似文献   

2.
在关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问题的讨论中,有的同志坚持“表象——概念——表象”的公式,认为只有抽象思维,而否定形象思维的存在;有的同志则认为“形象思维本身就能思维出主题和典型形象”,就能达到“本质认识”,夸大了形象思维的作用,以致否定了抽象思维的存在;有的同志说“科  相似文献   

3.
“背对现实,面向自我”,这是“崛起”论者提出来的一个口号。他们主张“表现自我”,反对“表现自我感情以外的丰功伟绩”,主张“回避去写那些”“英勇斗争和忘我的劳动场景”。他们把“反映生活”同“表现自我”对立起来,认为前者是旧的美学原则,是过时了的旧观念,后者则是“新的美学原则”,“新的观念”。在“崛起”论者的这些新的口号和主张里,实际上所涉及的还是一个老而又老的问题,即文学的主客观关系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结合“崛起”论者的一些具体论点,谈点看法。  相似文献   

4.
思维,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心理活动。它是人类大脑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特性,以及客观事物间相互关系的一种过程。因此,思维是认识的高级阶段,即通常人们所指的理性认识阶段。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人类思维的两种基本形式。抽象思维即逻辑思维,它是指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反映现实的过程,是科学研究方面的基本思维方式。它以科学的抽象概念揭示事物的本质,表述认识现实的结果。形象思维则不同,它又称“艺术思维”。它通常指文学艺术创作者从观察生活,吸取创作  相似文献   

5.
隐喻具有认识功能与审美功能.其认识功能指隐喻是人类从特殊性中见普遍性,从纷繁复杂的世界抽象出普遍真理这一抽象思维过程及其理论结论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反映.其审美功能则指人类从一般到特殊,从抽象到具体形象这一形象思维过程及其艺术结果在语言符号系统中的反映.它的这两种功能既相区别又相联系,统一于人类认识世界、传情达意的需要,隐喻也因此成为文学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两大传统的重要文学手段,成为诗歌的基本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6.
思维形式主要可分为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是通过形象来反映和把握事物的思维活动;抽象思维是运用概念、想像和分析判断等认识形式来反映客观事物的运动规律,达到对事物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认识的过程.一定的思维能力对学生学好物理至关重要,如何培养学生较强的思维能力,一直是物理教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7.
目前国内理论界,对于文艺的基本特性(或谓之“基本特点”、“基本特征”)、文艺的对象、文艺的创作方法等文艺的基本理论问题,存在着不同认识和争论,其关键还在于对形象思维的性质、对象、内容、形式的认识是模糊的。 别林斯基固然天才地指出了形象思维与艺术的关系,但是他并没有真正解决形象思维的规律问题。他把“形象”只视作是形象思维的手段,仅仅把它归结于思维的形式,而没有看到形象思维在对象和内容上与抽象思维都存在着根本的不同。因此,他在阐述艺术与哲学、  相似文献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早就有人指出文学家、艺术家的思维方式与科学家、理论家的思维是不同的。尽管用的术语不尽相同,意图却都想说明文学家、艺术家运用的是一种不同于科学家、理论家的特殊的思维方式——“形象思维”。概括地说,西欧古典文艺理论家、美学家用的是“想象”这个名称;俄国十九世纪革命民主主义文艺理论家、美学家则用“寓于形象的思维”等说法;无产阶级文艺理论家、美学家使用“艺术的思维”、“形象思维”这类术语。从“想象”、“寓于形象的思维”到“形象思维”,标志着三个不同历史时期形象思维问题的演变,也是我们把握西方美学史上的形象思维论的一条线索。  相似文献   

9.
一、不能把形象思维混同于感性直观在前一段关于形象思维的讨论中,有的文章的基本论点是建立在所谓“认识和认识的表现之间有区别”的基础上的。从这个“理论基础”出发,把艺术反映现实的过程划分为认识过程和创作过程,认为艺术家在对现实的认识过程中,无所谓形象思维,“只有借助于抽象”,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而只是在创作过程中才有形象思维,因为艺术家“要借助形象思维而表达对社会生活的本质的认  相似文献   

10.
艺术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主要组成类型,它与科学形象思维、技术形象思维有着共同的特征,但也有它独特的特征。艺术形象思维是一种处于艺术设计创造性活动功能的思维状态,其活动必然也是一个符合自身运动规律的过程。本文就艺术形象思维所呈现出的规律特征作一些分析。  相似文献   

11.
最近阅读一本《形象思维问题参考资料》(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翻开正文的第二页,有这样的议论:“感觉是只能反映客观现实的个别的属性,表象也只能反映个别的客观现实的现象,诚然这种低级形式的认识是高级形式的认识的基础,然而单纯的感性的认识,并不是艺术的认识,就好像照相机所摄取的相片不是艺术品一样。”在另一篇《形象思维方法论》(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通讯》1978年第六期)中也谈到:“形象思维决不是单纯的直觉活动,决不可停滞于感觉阶段,决不能象资产阶级自然主义那样只要感性不要理性,照象式地反映生活的表面。”在人们平时交谈中也能听到类似的议论,如谈到一幅优秀美术作品或是一部优秀文学作品来之不易时,特别是谈到创造形象  相似文献   

12.
薛宝钗在论画时说过,“该藏的要藏,该露的要露。”很多论者把这话视为宝钗对生活真实和艺术真实的关系的认识,以说明宝钗的多才。如果变换一下角度,则可认为这话道出了宝钗自己为人处事的规矩,暗示出曹雪芹塑造宝钗形象的一种艺术手段。关于做画的“藏”与“露”与本文无关,估且不论。做人的“藏”与“露”,则是形象地  相似文献   

13.
问题的提出对“形象思维”问题,我国理论界和文艺界曾进行过讨论。经过讨论,对形象思维的理解和认识有了进一步的深入,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果。不少文章肯定了形象思维是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指出形象思维作为一种特殊的思维方式必须遵从认识的共同规律,经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深化,能通过艺术概括揭示生活的真理。一九六六年五月,出现了一篇题为《文艺领域里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文章。这篇文章的观点是对我国形象思维讨论成果的粗暴的否定。作者打着“坚持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的旗号,抛出了一个“表象(事物的直接映象)——概念(思想)——表象(新创造  相似文献   

14.
朱寨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思潮史》认为始于1956年.该书286页指出:这一年“二、三月间召开的中国作家协会第二次理事扩大会……强调要重视形象思维和文艺特征”,周扬在会上所作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学的任务》的报告就着重论述了这个问题.其实不然.早在一年以前,即1955年2月20日,周扬在全国电影创作会议上的报告中就已强调说;“艺术反映现实的特点是通过形象,通过艺术的特殊规律——形象思维”,“艺术的特点是形象思维”.当  相似文献   

15.
形象思维是作家、艺术家在获取了大量的生活素材之后,经过艺术构思,创造艺术形象,造成文艺作品的过程,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如何认识形象思维的基本特征及其与人类总的思维规律的关系,首先要搞清形象思维的辩证唯物主义本质。 一、形象思维是客观存在的 形象思维是客观存在的还是主观臆造的?这是研究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前提。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是发展变化的,事物之间是有其内在联系的。由于客  相似文献   

16.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演进中,“象”字已衍生为蕴意丰厚的思维范畴。人类的思维过程无不与“象”相关。“象”是事物外型的概括与组合,有法式或效法之意,表征或象征人们对宇宙人生的理解。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都与“象”有关,抽象思维没有完全脱离形象,形象思维也包含有抽象。“象”在思维整体结构中表现为:从物的形象到观念的形象——观物取象;从观念的形象到观念分析——观念抽象;从形象分析到形象综合——综合具象;从已知形象到未知形象——类比想象;从现实的形象到理想的形象——构造意象;从意象到外化的形象——物化显象。“象”字意义的演化,是人类思维进化的缩影,其丰富的蕴意是文化创造的凝结  相似文献   

17.
鲁迅的形象思维理论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上的。 他对形象思维的性质和特征有深刻的认识,对形象思维过程中的具体规律也有许多艰辛的探索和精湛的论述。 形象思维是一种独特的思维规律,它的目的就在于运用典型化的方法塑造艺术形象。所谓典型化就是通过独特的有个性特征的艺术形象,概括并揭示事物本质,反映出历史潮流和时代精神,使创造出的艺术形象  相似文献   

18.
近读叶伯泉同志《从鲁迅的创作经验谈谈形象思维问题》一文(《齐齐哈尔师院学报》80年第一期),笔者有不同看法愿意发表,以就教于叶伯泉及其他同志。 结论是值得研究的 形象思维是文学艺术认识生活、反映生活的主要思维方式,是从人类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并不是任何人随意杜撰出来的,也不是任何人可以取消和改变的。但事实存在是一回事,理论承认它又是一回事。因此长期以来就存在着坚持形象思维和否定形象思维的  相似文献   

19.
不赞同黄海澄对形象思维论的驳议。认可形象思维已经成为目前心理学的常识。目前的心理学看待和界定思维已经超出狭隘的视野,已经不仅确认理性的抽象思维,同时认可多种带感性色彩的思维。想象的职能是在头脑中构造形象(意象),想象不可能承担起文艺创作过程的全部职能、全部任务,文艺创作还需要形象思维。想象只是形象思维的主要方式,"想象"概念不能代替"形象思维"概念。还应该确认"艺术形象思维"概念,"艺术形象思维"有别于普遍形象思维,是形象思维的高级形态。  相似文献   

20.
“模糊”这个词,它的同义语是含混、混浊不清等,因此,一说模糊,容易让人联想起“一塌糊涂”和“含混不清”;如果跟思维联系在一起,直觉的印象就是不严谨和对认识缺乏明晰性。其实,模糊思维,是借用模糊这个词,而扬弃了其中的糊涂词义;模糊性思维不是指一种糊涂的思维,而是反映以模糊现象为对象的一种思维形式。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就强调对事物整体把握方面来说,有较浓厚的模糊特征。《老子》所说的“道”,就具有从整体把握宇宙规律的模糊意义。从认识论的角度说来,透过恍恍惚惚的认识媒介,人们可以把握事物的形象;因此,模糊现象、模糊概念、模糊判断和模糊推理等,是人们把握对象本质和规律的一条重要途径。西方的艺术传统,审美过程所获得的审美情趣,往往也崇尚由模糊、朦胧而构成的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