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揭示了存在的两种样态,即自在的存在和自为的存在,其中自为的存在是其理论的核心内容。基于存在的自为性特征,萨特提出了存在先于本质的著名论断,并将自为的存在与自由和行动联系起来,认为自为的存在就是自由;自由的存在就是行动。萨特的行动观是一种自由行动观。而晚期的萨特在《辩证理性批判》中则借助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理论来补充其存在主义观,并丰富其自由行动观,将存在的自为性放置于历史背景中加以考察,进而实现了从主体的自由行动到历史行动的转变。  相似文献   

2.
王德军 《江汉论坛》2007,42(4):55-59
人是具有自觉目的性的存在物,人的活动是有目的的.人有三种不同性质、不同层次的活动目的: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和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不同的活动目的体现出不同的自我生成状态,自然合目的性本能活动产生自在之我,功利性目的的生产劳动产生自为之我,超功利性的审美活动产生自由之我.从本能活动的自然合目的性,经过生产劳动的功利性目的到审美活动的超功利性目的,体现出人向本质自我的生成过程,以"感觉和特性的彻底解放"为特征的自由审美状态是人的终极活动目的.  相似文献   

3.
齐泽克基于"历史的"与"逻辑的"相统一的原则,对意识形态这一历史性概念做了辩证的分析.他认为,意识形态可以分成三个阶段或者三种形态,即"自在的意识形态"、"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自在的意识形态是作为观念复合物的存在形式;自为的意识形态是作为仪式等物质形态的存在形式,最后一个阶段则是意识形态自身的否定之否定,即自在自为的意识形态是存在于人类社会的无意识层面的"幻象"存在形式.他试图说明:意识形态的定义就在于我们认为非意识形态的东西恰恰是意识形态本身的悖论性.  相似文献   

4.
实际性这个概念在萨特《存在与虚无》中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在自在与自为这两类存在处于何种关系中这个主导问题的指引下,实际性和超越性、偶然性、自由等概念的关系可以得到清晰的阐明。萨特的实际性具有双重维度:是其所是和包围着必然性的偶然性。在某种意义上说自由也是人的实际性,实际性是自为与自在之间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提出的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尺度的社会发展三形态理论,以宏大的历史尺度和深厚的历史底蕴成为他论述社会发展理论的哲学思想的总纲领。马克思通过劳动性质的历史演进、财富尺度的历史演变以及自由时间的历史生成这三个基本理论维度,不仅论证了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与历史进程,揭示了“自由个性”、“自由劳动”与“自由时间”的有机统一,而且深刻地揭示了人和社会互动生成的社会历史机制,从“实体”与“主体”相统一的角度论证了历史唯物主义的生产力本原。  相似文献   

6.
技术的哲学之基发生了由朴素整体论向构成系统论,再由构成系统论向生成总体论的转变,技术发展也完成了由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再由自为阶段到自在自为阶段的升华。由于实践水平不断提高,人们对技术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技术不再被看做绝对的、僵化的形态,而是被看做实践的、生成的形态。  相似文献   

7.
论自为信息     
本人曾在《哲学信息论要略》(《人文杂志》1985年第1期)一文中指出:信息通过自身运动、发展的历史进程,呈现出了自在、自为、再生的三种基本形态。自在信息是信息还未被主体认识的原始形态;自为信息是自在信息的主体直观把握的形态;再生信息是信息的主体创造性的形态。本文是对自为信息的较为详尽的论述。  相似文献   

8.
历史发展是“精神”潜在内容的展现,即自在到自为的过程,它是个有规律的、不断进步的必然过程,也是历史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进步性和曲折性相统一的过程。历史发展的动力是“理性”和“热情”的交互作用,历史发展的目的是实现自由。这些就是黑格尔历史发展观的主要之点,其中所包含的矛盾既是黑格尔哲学内在矛盾的具体体现,也是德国资产阶级当时的现实状况的理论反映。  相似文献   

9.
本文认为“自由”在黑格尔那里是一个不无价值意味的本体性范畴,并指出这种自由观的契机在于把本真的实体同时理解和表述为能动的主体。在着重揭示了自由的“自性”、“自信”、“自在而自为”的品格后,本文从自由与自然、自由与社会、自由与历史、自由与艺术、宗教、哲学的关系方面对黑格尔的自由观作了系统阐发  相似文献   

10.
孙一萍 《东岳论丛》2006,27(4):150-154
萨特的人学观点是以其存在主义哲学本体论为基础的,根据意识的意向性原理,意识为存在所支撑,并由此对自在存在与自为存在进行了深刻阐述。就人而言,存在先于本质。据此,萨特早期的人学观点认为人的存在即人的自由。随着对“处境中的自由”的更加深入的认识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认可,萨特发展了历史的人学理论,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虽然萨特的人学理论总体上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相违背,但也体现了某些合理的成分。  相似文献   

11.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以商品经济的发展程度为社会基础并以人的发展状况为主要线索,将人类社会发展过程划分为三种社会形态,阐明了在人的不同发展阶段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社会的关系的具体特征,揭示了人的发展在总体上呈现出自在、自在自为和自为的辩证发展过程。马克思人的发展理论为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现阶段人的发展状态,在新时代加强以人的发展为核心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的逻辑对“资本”逻辑的不断超越,让所有人共享改革开放成果、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基本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2.
该道德观主张抬高人的价值,捍卫人的尊严,突出人的个性,荻取人的自由,维护人的权利,强调人的义务和责任;反对极权主义;提出人即存在,存在即自由,以及人即自由、自由就是否定、超越和自为的存在的思想;主张用行动替代说教,用民主反对极权,用存在主义来弥补马克思主义;让每个人都能挣脱旧的传统和场域的枷锁,体现自己真正是人;从而确立人道主义的生命观和道德观.  相似文献   

13.
恩格斯早就指出:“人们远在知道什么是辩证法以前,就已经辩证地思考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182页),说明辩证的思维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就已经产生了,只不过一开始它只是一种“自在之物”,并未为人们所反思、所研究罢了。人类思维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辩证思维的发展当然也不例外。它曾随着人们变自然界“自在之物”为“为我之物”、随着人们认识由“自在”到“自为”的发展过程而经历了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辩证逻辑作为一门研究辩证思维(或者说作为历史地存在和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辩证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14.
丁远坤 《江汉论坛》2006,(10):124-127
重视个性发展,已成为21世纪教育改革的基本走向之一。在历史的进程中,个性发展始终是一种动力,其魅力就在于它符合人类愿望——充分、自由的发展。人们业已察觉到:注重人的个性自由发展,培养主体意识,形成创造才能,提高个人价值,是时代精神的体现。教育既要培养会生产的人,也要培养会生活的人,良好的个性品质,对人的生存及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5.
社会规律的性质与形式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规律是自在性与自为性的内在统一,但相对于自然界的自在规律来说,自为性是社会规律的本质特征,而从形式上说,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社会规律的性质和形式是内在统一的:自为性的社会规律表现为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形式,并以因果性、统计性和系统性等方式发生作用;而因果规律,统计规律、系统规律等规律形式只有在具有了自为性,成为主体的自组织规律时,才具有了社会历史的意义,才成为历史的规律,社会规律是人的社会活动所固有的本质联系,它并不先在于人的活动,也不是人的活动的产物。  相似文献   

16.
熊进 《北方论丛》2011,(6):107-113
马克思所阐发的"时间"与传统时间概念的最大区别之处,在于将时间从与人不相关涉的自在世界向属人的自为世界进行了彻底置换,将对时间的理解扎根在人的现实的实践活动当中。在对资本主义这一特定社会形态进行深刻剖析的过程中,马克思时间概念所具有的革命的实践性、历史的生成性和能动的转换性的特质得以立体地呈现出来。  相似文献   

17.
概念论是黑格尔哲学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框架的原则规定,其思维方式可概括为三个基本层面:以普遍概念的特殊化来确立概念为存在的本质,以主观概念的客观化来说明存在是概念的外在化,从而把存在与本质的关系归结为概念的主观性和客观性的关系,从这一关系的矛盾进展回过头来解释由存在到本质的过程;以概念自身由潜在到自为自在的“发展”来解释客观世界必然进程的合理性,并运用否定性的辩证法,通过主客观的双重否定,消解主客的二元分裂;引入目的性的概念和主体的实践活动,把解释世界和改造世界、世界的“是如此”和“应如此”辩证地统一起来,并通过“预悬终点为目的并以终点为起点”的目的论来论证概念是真正在先的,进而由目的论引导到价值论,把概念的自我实现即主客观的统一亦即善和自由确立为“世界的究竟目的”和理性所追求的终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审美对象之"美"呈现为自然性。杜夫海纳认为审美对象是辉煌地呈现的感性,作为感性,审美对象包含自在、自为、感性存在三个层面,与此相应,"审美对象就是自然"这一命题中的"自然"有三个意思:一是作为自在的自然,它是无人性且与人对立的。二是作为自为的自然,这就是说自然也是人的意向性对象。在此,自然与人发生关系,这就是广义的"自然的人化"。在这个层面上,自然具有表现力。三是感性存在的自然,这是本体层次上的自然。这个自然具有表现力且是自然的,而且,只有当它是自然的,它才是具有充分表现力的。  相似文献   

19.
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现象、社会生活的认识。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对社会、对社会生活的认识,从根本上说就是对人类社会实践及其产物的认识。人的实践,是改造客体,使主体力量对象化的过程。是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为了创造价值、实现价值,必须认识客体的自在价值、使自在价值变为自为价值,然后才可能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所以,社会认识,就是对人的认识价值、创造价值、实现价值的一切价值活动的认识,价值贯穿于主体的全部生活中,也贯穿于作为客体的人和社会的全部生活中,  相似文献   

20.
谭培文 《学术研究》2003,1(6):52-57
本文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它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三个组成部分)的实质和核心,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是指人本身的发展,即个人自由个性的生成、培育和建构。当代人的全面发展实际是指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中首要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