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题菊花     
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第一句写满院菊花在飒飒秋风中开放。“西风”点明节令,引出下句;“满院”言其极多。说“栽”而不说“开”,是避免与末句重韵,同时“栽”字本身也给人一种挺立劲拔之感。写菊花迎风霜开放,以显示其劲节,这在文人的咏菊诗中也不难见到;但“满院栽”却显然不同于文人诗中菊花的形象。无论是表现“孤标傲世”之情,“孤高绝俗”之态或“孤孑无伴”之感,往往脱离不了一个“孤”字。黄巢的诗独说“满院栽”,是因为在他心目中,这菊花是劳苦大众的象征,与“孤”字无缘。菊花迎风霜开…  相似文献   

2.
“差不多先生”,1942年诞生在胡适笔下(见《差不多先生传》)。他是懒人的代表,办事粗枝大叶。他的“脑子也不小”,但他的“思想却很不细密”,办事很“不认真”。让他买红糖,他买成了白糖;让他记账,“十”字写成了“千”字;要他请“人医”王医生,他却请来了“牛医”汪医生……在他看来,“红糖”与“白糖”,“十”字与“千”字,“人医王医生”与“牛医汪医生”,都是差不多的,无碍大局。“差不多先生”虽然早已寿终正寝,但他却子孙满堂。今天仍有大大小小男男女女的“差不多先生”。北京某医院的一名医生就是一个“差不多先生”。他给一位患了…  相似文献   

3.
三角缘神兽镜是“卑弥呼镜”论争的回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战后日本学术史上争论的焦点之一,是三角缘神兽镜的年代及制作地问题。它不仅涉及到和中国古代三国时期魏国的文化交流状况(《三国志·魏书·乌丸鲜卑东夷传·倭人条》),在一定程度上讲也决定着日本古代邪马台国方位的命运。因此,许多知名学者参加到论争行列之中,使三角缘神兽镜的研究成为一个国际性的学术问题。中国方面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王仲殊先生为首,发表了诸多有关三角缘神兽镜研究的论文。上野武先生的《三角神兽镜是“卑弥呼镜”论争的回顾》(《战后50年古代史发掘总论》,朝日新闻社,1996年4月1日版)一文,不带任何己见,概要性地介绍了三角缘神兽镜的研究状况。下面译出,以飨同好。  相似文献   

4.
金农,字寿门,号冬心,又号司农。但据说,寿门不仅是字,而且实有其“门”。本世纪四十年代,书画家张冷僧先生写了一篇《寿门考》。1959年元月,日本美术考古代表团到杭州,在一次“金冬心专题座谈会”上,日本学者也问起“寿门”的遗址,足见日本人早已知道此事。张冷僧先生  相似文献   

5.
潘岳作为西晋著名的文学家,其作品以“情”字贯穿始终。“情深”是潘岳创作的底里,也是作品 最突出的艺术特征。他的诗缘情而绮靡,具有多种抒情手法。他又融多种表现方式于一炉,各种句式兼而有 之,行文流畅毫无板滞之感。潘岳是把“缘情”发挥得最为成功的实践者。  相似文献   

6.
陶行知先生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强的民主战士和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在他逝世那年,毛泽东同志提字:“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朱德同志提字:“学习陶行知先生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不屈不挠的为独立和平民主而斗争的精神。”宋庆龄先生提字:“万世师表”。郭沫若同志在《祭陶行知先生诗》中指出:“两千年前的孔仲尼,两千年后的陶行知”;“孙中山死后的一位孙中山”。这些都是对陶行知先生的极为正确的评价。  相似文献   

7.
《故事新编》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闯将。“他的《故事新编》,在形式上展现了多种多样的变化,给我们树立了可贵的模式;但尤其重要的,是内容的深刻”。这就是说,《故事新编》无论在内容还是形式,都有其重要的开拓意义。先生论中国文化,认为“中国之治,理想在不撄”,“不撄”的传统文化理想造就“不争之民”,遂“恃着固有而陈旧的文明,害得一切硬化,终于要走到灭亡的路”。先生读史,他说“历史没有年代”,“只有吃人两个字”。这里先生把历史解读为“混沌”一片,纪元年代失去了意义,中  相似文献   

8.
2006年2月14日,中华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杨岳先生将第三届“母亲河奖”的证书、奖章授予日本老人川手正一郎先生。他是迄今为止24位“母亲河奖”得主中年龄最长的外国人,近几年,他先后9次带领100多名日本青年来中国植树。  相似文献   

9.
<正> 傅山有诗云:“未习鲁公书,先观鲁公诂,平原气在中,毛颖足吞虏”(作字示儿孙)。又诗云:“作字先作人,亦恶带奴貌,试看鲁公书,心画自孤傲,生死不可回,岂为乱逆要”,(题昌毂堂字率意所及蔓言不责伦脊)。傅山先生如此地推崇和赞美颜鲁公,其原因在于先生他始终把作人看做是作字的首要前提,认为“学问不正,人品卑劣,是不会写出高风格的字来的”(卫俊秀《傅山先生简介》)。鲁公在中国古代书法家中,正是这样一位人书俱传,永垂书史,受到人们青睐的奇人。鲁公对傅山来说可说是他崇拜至极的偶象。先生他不仅重鲁公之品,还尚鲁公之法,也不失  相似文献   

10.
“民间大使”上仓英次石头提起上仓英次这个名字,不仅中国人感到陌生,就是日本普通人也知之甚少,因为他也是个普通的日本人,但他又是个非凡的日本人。他的普通与非凡都在于他是一个幕后英雄。上仓先生所从事的是日中文化交流,其公司名称为“日中文化事业社”。从19...  相似文献   

11.
一九三六年六月十四日章太炎先生逝世。鲁迅于同年十月九日写的《关于章太炎先生二三事》的纪念文章,提到一九○六年先生到日本主持《民报》后,他去听先生讲学,是为了先生“是有学问的革命家”。那时章先生三十九岁,而在日本的八千中国留学生中的多数人,早已读过不少先生的战斗性的文章,特别是先生的《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和邹容的《革命军》所引起的轰动中外的“苏报案”,更使先生在一代青年的心目中,  相似文献   

12.
2013年7月30日在东京医院辞世的竹内实先生是日本战后最早开展现代中国研究的学者之一,特别是在对毛泽东、鲁迅的研究上更是成绩斐然,被誉为日本毛泽东与现代中国研究“第一人”.在鲁迅文学的研究上,竹内实先生视角独特,见解独到.他剥离鲁迅的“神性”,去掉外界所给予的一切光环,打破“圣人鲁迅”的桎梏,通过分析他的作品,考证他的生活,了解他所处的时代环境、生活的周围条件、担任的职务与世俗身份等,将之还原成一个平凡人,通过融入到鲁迅的平凡生活中,渗入到鲁迅的作品中去“阅读”鲁迅,为读者呈现了一个还原了“人性”的鲁迅.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思想是张澜政治思想的重要内容,也是研究他一生历史功绩的关键问题之一。在抗日战争时期,张澜先生积极宣传民主政治主张,为在中国真正实现民主政治,他终日奔走呐喊,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推动着民主运动的向前发展。抗战时期,张澜先生的民主政治思想首先是以“抗战建国”的政治主张为基本出发点。自七七芦沟桥事变后,日本侵略者发动了大规模的侵华战争,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严重危机。在民族危亡的严峻关头,张澜先生以满腔爱国热情积极投入到抗日救亡的洪流之中,他愤  相似文献   

14.
相浦杲著《日本人心目中的中国文学》序相浦杲先生是日本著名的中国文学专家、大阪外国语大学教授。当我初次读他所著的《现代中国文学》专著的时像,就感到他从鸦片战争开始的中国近代文学讲起,一直讲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当代文学,虽然处理的时间较长,但作者以文艺思潮的历史演变统贯全书,言简意赅,确实是很有功力和见解的一部著作。以后又看到一些他翻译的中国作品如王蒙的《蝴蝶》等书.由于我的日语能力很差,只能勉强阅读,因此并未搜求他的其他作品,对他的学术造诣了解不深。后来在他访华时曾有幸在北京会晤,他的汉语说得很流利,交谈十分融洽。1984年我赴日本讲学,蒙相浦杲先生盛情邀往他在京都附近的宇治市别  相似文献   

15.
严复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翻译家,他提出的“信达雅”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信达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体,是中国传统翻译思想的纲领,但“雅“字引起较多争议,褒之贬之,见仁见智。本文通过研究严复先生的生平经历、“信达雅”的提出来探讨严复先生及其翻译思想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鲁迅先生一直怀念着他早年的老师藤野先生。在《朝花夕拾》中的《藤野先生》回忆他早年在日本留学生活时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藤野先生虽然由于他的学生鲁迅于一九二六年八月底在厦门写的散文《藤野先生》而驰名于世界了,然而鲁迅先生直到一九三六年秋逝世为止,似乎还不知道藤野先生为时  相似文献   

17.
叶燮(1627—1703年)字星期,号己畦。江苏吴江人。晚年由于在吴江横山讲学,世称“横山先生”。有《己畦文集》和《原诗》。叶燮是我国十七世纪的文学家、美学家,他建立了一套以客观的“理、事,情”为核心的比较完整的唯物主义美学体系,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美学,在中国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地位。  相似文献   

18.
喝茶     
《北方人》2007,(6)
前回徐志摩先生在平民中学讲“吃茶”,--并不是胡适之先生所说的“吃讲茶”,--我没有工夫去听,又可惜没有见到他精心结构的讲稿,但我推想他是在讲日本的“茶道”(英文  相似文献   

19.
冯友兰先生的哲学思想在中国近代哲学思想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他的“三史”和“六书”影响广泛,他的“新理学”体系,是对宋明理学的继承和发展,他的人生境界说,还有融入其中的中西文化观,对中国哲学发展的思考无不表明冯友兰先生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将2005年学术界关于冯友兰哲学思想研究的论文作一综述,以纪念冯友兰先生诞辰110周年。  相似文献   

20.
自从郁达夫的“自叙传”小说问世,特别是他公开表明在理论上赞同法朗士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的主张后,引起了很多研究者的兴趣,有的说,他的“自叙传”是“个人生活的写照”;有的说,他的小说深受日本“自然主义”文学的影响,来源于日本的“私小说”;日本汉学家伊藤虎丸先生则认为,郁达夫的《沉沦》与佐藤春夫《田园的忧郁》“一样地继承了‘日本自然主义’的创作方法。”笔者认为,郁达夫创作虽然大都取材于个人经历、身边琐事,但不能说是“个人生活的写照”;他留学日本,在日本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