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政治体制改革与村民自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己的创造,就象改革之初他们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一样。但村民自治获得如此迅速发展,则是政府强有力的引导和推动的结果,实际上是党和国家在“人民公社”体制瓦解后对乡村政治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所作出的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从过去“政社合一”的集权体制转变为村民自治体制,是农村基层政治的重大变迁,是一种新的社会结构创新。这种制度安排和社会结构创新的必然性,出自于新时期广大农民日益增长的民主要求,出自于农村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需要,出自于化解社会矛盾和保持农村社会稳定的需要。村民自治上…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农村 “乡政村治” 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中国农村“乡政村治”治理格局的稳定与完善徐勇(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农村的政治体制发生了重大变化,即由“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转变为政经分开的“乡政村治”格局(即国家的基层政权建立在乡镇一级,乡镇以下实行村民自治)。在“乡政村治”格局下...  相似文献   

3.
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大力推进农村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我国基层民主的主要形式 ,是我国整个民主建设的切入点 ,它对我国整个民主化的推进将起到现实而深远的影响。1.村民自治制度的产生和在我国整个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中的地位中国农村基层民主是随着村民自治的产生而产生和发展的。村民自治是农民自发的创造 ,它最初是在人民公社制度瓦解、政社公离后农村处于无序的、无治理的真空状态下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 ,自己管理自已的一种组织和管理方式 ,1982年国家以宪法的形式明确确立了这一基层自治制度。在后来的发展中随着选举方式的引入和民主原则的推行 ,以及选举制度的不断发展完善 ,村…  相似文献   

4.
江泽民同志今年在视察安徽农村时说:“中国农民在改革开放中有三大创造,这就是:联产承包制、乡镇企业和村民自治。”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以家庭联产责任制的实施,亿万农民在政治上也开始了从人民公社政社合一的行政管理体制走向组建村民委员会由自己参与、管理跟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村政事务的民主制,这就是被人们称誉为中国民主政治新曙光的“村民自治”。充分认识村民自治这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形式出现的历史过程和她的社会作用,对我国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政治民主化建设,都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  相似文献   

5.
刘广登 《青海社会科学》2003,(5):99-102,110
村民自治制度的确立实现了中国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 ,它意味着国家权力纵向触角向上移动即国家权力不再像“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那样延伸到生产大队、小队直至农民的日常生活。国家的农村基层政权定位于乡 (镇 ) ,在乡以下则实行村民自治 ,由农村居民依法自主处理社会基层事务 ,由此形成的格局符合国家与社会的分权趋势。从应然的角度讲 ,它有利于调动两方面的积极性 ,既能实现国家的有效管理 ,又不至于压抑社会的自主性和活力 ,能够适应现阶段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但就其现实性而言 ,村民自治实践中还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辛鑫 《理论界》2012,(11):37-38
村民自治是社会主义基层民主的直接体现,其主要内容有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民主监督是村民自治的重要保障,在村民自治的过程中,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村内日常事务的进行需要接受村民群众的直接监督,通过民主监督,能够更好地维护农民群众的利益,促进农村社会的发展,维护农村社会的稳定,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相似文献   

7.
彭澎 《云梦学刊》2011,32(4):61-64
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农村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亿万农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伟大创造。农业市场化改革带来的农村经济社会转型使农村经济社会出现了新的情况和变化,给基层自治的完善与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给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管理带来了新挑战。转型期,坚持和完善基层民主自治制度是加强与创新农村社会管理的根本前提,适应新变化、创新理念制度是转型期加强基层自治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的根本出路和重要途径。坚持农村社会管理和完善基层自治二者相辅相成是转型期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鲜明特色。  相似文献   

8.
农村基层民主与政治文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村村民自治日益发展、完善,它在价值、制度和组织上都体现了现代政治文明的基本要求和内容,即“健全基层自治组织和民主管理制度,完善公开办事制度,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管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对干部实行民主监督。”以村民自治为核心的政治文明就是党和国家根据人民是国家主人的政治理念,在农村进行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相似文献   

9.
协商民主: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的政治诉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深化和细化村民自治制度,解决村民自治的"民主困境",实现我国基层民主从"理念"层面向"现实"层面的回归和落实,这是村民自治可持续发展面临的理论和实践课题.文章试从社会民主--协商民主的视角来分析解决基层民主困境,通过在村民自治中引入协商机制来实现农村社区民主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村和谐.  相似文献   

10.
村民自治:价值、困境和出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的基层民主制度,是我国亿万农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保障。通过多年的民主实践,村民自治制度培育了农民的民主法治意识,提高了参与民主管理的能力,维护了农村社会稳定。但是,村民自治在实际运行中仍然存在制度性和非制度性的两大困境,需要完善权力运行机制,夯实制度实践的经济支撑,提高民主主体整体素质,构建参与型政治文化,才能推进村民自治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11.
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是构建和谐农村社会的关键因素之一.当前,我国农村的民主政治建设进程中出现了村党支部与村委会、乡政与村治、村治机关与村民等一系列的矛盾,村民自治的家族化倾向也开始出现.这些不和谐因素的出现,有其深刻的体制原因、历史原因,也有村治机关自身的原因.从法律上界定村委会与村党支部、乡政与村治的权力界限,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健全村民自治制度等是消除这些矛盾,实现农村民主政治和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2.
村民自治作为我国扩大基层民主、发展基层直接民主的新尝试,20余年来取得了巨大成绩。但随着农村社会的发展,许多新问题、新矛盾不断涌现,影响了农村经济、社会稳定和村民自治的进一步发展。为解决这些问题,中央在农村开展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教育活动,总结和运用好这次活动的经验和成果,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充满活力的村民自治机制,对于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村级组织的制度安排与制度创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人民公社体制解体后,依据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0条和第111条的规定,在治理农村的活动中,我国采取了“乡政村治”的政治模式,即乡镇政权是国家依法设置在农村最基层的一级政权,国家行政系列由中央政府到乡镇政府构成,是国家意志的执行者,构成为强有力的国家权力系统。“村委会”则是农村最基层的群众性自治组织,由村民通过直接选举产生的村委会组织村民自治,由村委会和村民构建起一个相对独立于国家行政性关系之外的大农村社会。“乡政村治”的目标模式是在对庞大农村社会的治理中,通过由体现国家意志的乡镇政权与体现村民意志的村委会的有效合作,既可以保证国家意志的贯通到底,也可以充分调动基层社会的积极能动性,由此形成国家与农村社会之间的和解、合作与相互支持,从而保证我国在巨大的现代化变迁中所要求的农村社会的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村民自治发展面临的矛盾与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村民自治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农村基层民主制度.在村民自治发展进程中,形成了日益扩大的民主参与需求与制度供给不足、不断增长的民主发展需求与相对滞后的民主发展环境之间的矛盾.在村民自治实际运作中,因村干部素质低、村民自治制度不完善,以及"乡政"与"村治"互动中的困境等因素,出现了种种治理难题.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变迁,现阶段的村民自治正面临着农村社会异质化、村庄"分枝化"以及农村公共服务发展等新情况的挑战.  相似文献   

15.
“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解体以后,村民自治组织在农村获得广泛而深入的发展,几乎所有的中国农民开始在这种崭新的社会组织中劳动和生活。农民自己创造的这一组织形式也给学术界提出了具有重要意义的理论课题,譬如,如何看待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治”性质?如何定位官和国家政权组织以及党的农村基层组织的关系?村民自治组织对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将会产生怎样的影响?等等。本刊所编发的这一组稿件,从不同方面对以上问题作了有益的探讨。我们也期待着更多的理论工作者关注并积极参与改革实践,创造出真正具有时代精神的、富有生命力的理论来。  相似文献   

16.
作为一项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村民自治在中国农村的推行使农村基层社会管理和民主化进程取得了实质性进展,但村民自治在发展中出现了一系列制度偏离现象.主要表现为群众自治的变异、乡村关系的扭曲、村两委关系的形变、后选举阶段的民主虚置化等.对于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应当根据村民自治的制度目标,以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管理民主化、是否有利于农村社会和谐、是否有利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为价值标准进行多维分析和科学评价.现阶段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现象极为复杂、多样,根据对于民主、和谐、发展三个变量的不同组合关系进行分类,村民自治发展中的制度偏离大致有六种类型.  相似文献   

17.
中国农村村民自治的利益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改革开放后 ,村民自治逐步成为我国治理农村社会的基层民主新制度。本文认为 ,个人、集体和国家的利益表达导致了村民自治制度在 80年代中国农村的创立 ;利益的实现和扩大是村民自治发展和创新的内源力 ,是村民的主动性制度创新和国家强制性制度导入相结合的过程 ;在村民自治的实际运作过程中 ,利益分配是重要的变量。总而言之 ,在影响村民自治产生、发展、创新和运作的因素中 ,利益是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18.
起始于80年代初的农村改革,特别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导致延续20多年的人民公社体制的废除。这不仅是经济体制的变革,同时也意味着政治体制的变动。随着人民公社体制的解体,国家采用“乡政村治”的方式治理乡村基层社会。在乡镇以下的村实行村民自治,由村民群众以?..  相似文献   

19.
“压力型”体制使得村民自治过度地受到基层政府的控制和干预,阻碍了基层自治政治空间的拓展;“悬浮型”基层政府缺少对村民自治必要的支持和引导,无法保障村民自治的实施;同时,农村“两委”的关系矛盾也影响了村民自治的运行.要走出乡村治理的困境,提升村民自治的主体性,就必须发挥政府与市场在社会资源配置方面不同的优势与功能,形成政府监管与服务到位、社会组织力量广泛参与和村民自愿自觉依法自主治理的复合治理机制,尽可能地达至实现乡村社会善治的状态与格局.为此,通过体制性变革为农村自治性政治空间的拓展提供制度保障;通过乡村社会自治潜力的激发形成以村委会为核心的农村治理体系;通过确权赋权与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把农民塑造成参与乡村治理的真正主体.  相似文献   

20.
乡政村治的“乡政”与“村治”是组织性质不同,但又共存于国家—社会范式下的制度与模式.面对转型时期中国农村社会的各种矛盾冲突,该模式的缺陷逐渐暴露出来,包括“乡政”与“村治”无法有效衔接;村民自治组织行政化现象严重;农村社会的基层财政吃紧,无法进行有效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供给.农村社会治理模式亟待创新.未来农村社会治理可采用“有限主导—合作共治”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