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钱钟书纠错     
苏洁 《老友》2015,(2):9
钱钟书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自小就爱看书,尤其是《西游记》,不知看过多少遍。他的记忆力非常强,读书过目不忘,乃至任人从《西游记》中随便抽出一段来考他,他都能不假思索、流畅无碍地背诵出来。20世纪50年代,钱钟书被调到中共中央毛泽东选集英译委员会参与翻译《毛泽东选集》工作。一次,在翻译中,钱钟书发现《毛选》中有段文字说孙悟空钻进庞然大物牛魔王肚里去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 2 0世纪文化史上 ,钱钟书和鲁迅无疑是最有影响的两位大师 ,代表了在他们各自领域的极致成就 ,而这两位大师在学术思想上的异同 ,也就颇值得探讨和研究。从他们对金圣叹、嵇康的评价以及对社会、人性的批判等具体问题上 ,可以看出他们在文学见解、学术研究、文化批判诸方面的超越常见的共识相通 ,以及这种共识相通的思想背后的深层文化原因  相似文献   

3.
文章从《谈艺录》、《管锥编》等著述的总的学术取径上探讨钱钟书的学术思想和文艺观。指出 ,钱钟书的文艺思想十分丰富、精深 ,涉及非常广泛 ,且随时间的推移有所变化 ,但一以贯之的是对艺术的重视 ,其文艺观具有一种艺术本体论的倾向。这种观点受到上世纪初俄国形式主义文论和英美新批评派的影响 ,但他在理论和研究实践上又有新的拓展和超越  相似文献   

4.
钱钟书一出世,便由他伯父抱去抚养。伯父因为没有儿子,所以很疼爱钟书。钟书4岁的时候,伯父开始教他识字,伯父上茶馆,听说书,都把钟书带在身边。  相似文献   

5.
《北方人》2007,(8)
钱钟书先生,当代硕儒。他从不找热闹,热闹总是找他。一个德国女郎,读先生《围城》,十分感佩,千里迢迢来到中国,求见先生。先生数次婉辞,女士痴心不改,非见不可。又一通电话打到先生家,先生拿起电话,彬彬有礼地说:"亲爱的女士,假如您觉得一只鸡蛋好吃,您尽管享用就是了,为何非要见那只下蛋的鸡呢?"此后,那女郎便音信杳然。  相似文献   

6.
"神韵"说是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一个极其重要而又独特的理论体系。从《旧文四篇》到《谈艺录》再到《管锥编》,钱钟书一直没有停止过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他一方面以现象学还原的方法,追本溯源,对"神韵"说的发展流变进行梳理和辨析;另一方面,为寻求共同的诗心文心,他又打通学科、时间、地域等的界限,化胡越为肝胆,从而使本身极具含混色彩的"神韵"说更为清晰的凸现出来。在寻求传统文论现代化转型和中西诗学对话的今天,钱钟书的辨析之心及其治学方法无疑给我们带来诸多启发。  相似文献   

7.
《老友》2014,(9)
正文革期间,钱钟书所在的单位中国科学院文学研究所被要求集中搞运动,于是大家每天聚在单位里学习。钱钟书的同事陈毓罴(号老罴)、梁共民(号老狼)两个人,年轻好辩。有一天,不知道是因为什么原因,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开始争辩了起来。不一会儿,在  相似文献   

8.
同学过招     
韩渝 《可乐》2010,(1):73-73
“都是黄埔同学,老天爷为什么偏偏厚此薄彼?”这是黄埔一期学生、国民党第五兵团司令官李铁军的一句名言。让李铁军发出如此感慨的就是他的老同学陈赓,而对李铁军的话体会最深刻的,要算胡宗南了。李铁军不过败给陈赓一次,而胡宗南自从开始指挥作战,就与陈赓交上了手,打了二十多年从没打赢过,绝对称得上是一个资深的手下败将。每次生擒胡宗南手下,  相似文献   

9.
同学吴好     
同学吴好是个怎么样的人?我不知道。反正,在校一年,他的大名已不胫而走,深入人心了。这不——一日下午放学,不是吴好值日,但他硬要留下来“帮忙”。  相似文献   

10.
钱钟书美学观之一是"诗可以怨",并把它看作是"历代文学主流",他认为中国文学史上成功的、重要的作品极少是"歌功颂德"的。因此,古人把"诗可以怨"作为检验作品优劣的标准。钱钟书的"诗怨"说中还集中揭示了"怨"诗中的人性心理和社会心理内涵。钱钟书先生对喜剧没有专门论述,但却重点论述了决定喜剧价值的"笑理",钱钟书先生认为:"不亵不笑""、亦尚中笑理"是"核心明确而边围含混"的朦胧区域,它是审美快乐的最佳境界。"尚中笑理"的笑的艺术作品不管经过多长时间的推排,都不会丧失笑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1.
青年钱钟书与西方哲学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讨论钱钟书三、四十年代治学与创作的一个侧面———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回应。认为 ,在文学观念上 ,他广泛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成果 ,对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史观作出独特解释 ;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围城》 ,叙事具有浓郁反讽意味 ,笔锋直指人性的弱点 ,并打上了克尔凯郭尔、乃至于存在主义某种“印迹” ;他治学以诗学 (文艺 )为中心 ,取向是打通学科 (文史哲)、地域 (中西 )、时间 (古今 )等界限。这种治学方式 ,提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一种“范式” ,并蕴涵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2.
作为一代学术大师,钱钟书不是一个孤立的文化个体,他的学术思想、艺术追求,以及治学方法的形成,均离不开其曾置身于其中的"文化群落"。浩博厚重的钱家"文化群落"与会通中西的清华"文化群落"分别为其中、西两大学术渊源,并共同作用,促成了他贯通中西、打通古今的学术理念。  相似文献   

13.
钱钟书《谈艺录》中关于李贺的论述提出了李贺诗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如“曲喻”、“笔补造化”、”“修辞设色”、缺乏“世道人心”等。笔者在钱先生理论基础上作了进一步阐发。一、“曲喻”的生成机制:在共有意义要素基础上形成的曲喻,两端的非共有的意义要素之间产生冲突、比照的微妙关系,从而对整个诗句甚至整首诗的意义系统构成影响。二、“笔补造化”说“选梦”的意义内涵:一个“选”字,两种情调,看似欢愉,实则悲苦,看似希望,实则绝望。三、李诗缺乏“世道人心”的内在根源:他不是不想“入世”,而是渴望“入世”却“入世无门”,李诗要表达的不是世道人心,而是躁动冲突的内心世界。  相似文献   

14.
早期海德格尔的思路,从"此在"进入"存在",其着重点放在了此在的"生存结构"--诸如"被抛"、"烦"、"畏"、"死"等基本情绪极具现象学意味的分析中.钱钟书对被抛、良知、独在、忧虑等海氏词汇和语句的引述与评判,说明了他的思想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精神有着深度的契合.海德格尔的思想,成为钱钟书研究中的独特光芒.从现象学入手,是理解钱钟书的精神命脉与学术贡献的重要路径.  相似文献   

15.
对于中国传统天命观的批判,是钱钟书学术思想与人生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儒学传统历来有所谓经学与纬学之分。五四以后,纬学传统似乎显示出比经学传统更为强韧的生命力。但钱钟书却采取了与传统纬学彻底决绝的态度,主“力命”而(?)主天命。特别是他指出纬学与封建时代依赖性人格的关系,为前人所未发。钱钟书的天命批判一方面具有传统史学因对封建政治残酷性的直觉体验而产生的对天命的怀疑等中国传统文化的渊源,另一方面则更多地反映出西方古典文化的精神影响。本文还就钱钟书的天命批判对他本人的小说创作的复杂影响进行了考察。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讨论钱钟书三、四十年代治学与创作的一个侧面--西方哲学对他的影响以及他的回应.认为,在文学观念上,他广泛吸收了西方哲学和美学研究成果,对什么是文学以及文学史观作出独特解释;他的小说创作特别是<围城>,叙事具有浓郁反讽意味,笔锋直指人性的弱点,并打上了克尔凯郭尔、乃至于存在主义某种"印迹”;他治学以诗学(文艺)为中心,取向是打通学科(文史哲)、地域(中西)、时间(古今)等界限.这种治学方式,提供了人文学科研究的一种"范式”,并蕴涵着深沉的人文关怀.  相似文献   

17.
简论钱钟书与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进入跨文化对话时代 ,“译介学”将成为重要的学术研究领域之一。钱钟书关于翻译的点评述说 ,很值得精研。他的翻译理论有三个主要内容 :一是“诱” ,指翻译所能起到的作用 ;二是“讹” ,误读误译 ,叛离原文 ,或是创造性误读 ,却有独特价值 ;三是“化” ,忠于原作又不泥于原文 ,达到“化境”。  相似文献   

18.
钱钟书在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不仅对休谟哲学的渊源、实质、特征和学术个性有深入的理解,而且把“休谟问题”引入历史学、伦理学特别是文学研究之中。更可贵的是,他将休谟的“自我”说融入自己所概括的“破我”说,揭示出“破我”在人类精神文化活动中所具有的普遍性品格,进而为其“打通”说给出学理上的根据。因而,青年钱钟书的学术研究的哲学倾向已打上了某种休谟哲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19.
去年10月30日,夏衍生日那天,夏的女儿给同住一个医院的钱钟书送来一块蛋糕,钱先生脏器衰竭症状刚消失,病情缓解,胃口大开。他坐在床上边品尝蛋糕,边与人谈天说地。突然发现被记者的摄像机捕捉,钱老先生一撩被子,连人带头带蛋糕就捂了进去,也全然不管白、红奶油弄得满头满身满被子。  相似文献   

20.
《北方人》2008,(4)
钱钟书和夫人杨绛是一对非常恩爱的夫妻。他们的生活充满了幽默、高雅的情趣。钱钟书家里有一横一竖两张旧桌子,大的面西,是钱老的;小的临窗向南,是夫人杨绛的。"为什么一大一小不一样呢?"来访者问。"他的名声大,用大的;我的名气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