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五年前,当我孓然一身怀揣着历经十年寒窗苦之后换采的一张大学通知书,站在这座城市陌生的十字路口,举目无亲的我一种空前的孤立无助感不由得袭上心头; 如今,我依然离功成名就差太远,但毕竟我靠我的个人奋斗收获了一些果实。眼下,依然是这座喧闹的城市,依然是这纵横交错的十字路口,当很多年轻人抱怨自己“没有关系”的时候,我只是想从内心里说:  相似文献   

2.
我的大学     
1966年,当我正准备初中毕业考试的时候,突如其来的“文化大革命”中断了我的学业。后来我去内蒙古插队落户,因为耳朵聋了,办了“病退”回城。回城后没有工作,街道安排我在煤球店做蜂窝煤,尽管这也是重体力劳动,而且没有什么福利,却使我的回城生活,总算有了一点着落。 1973年的一天,我母亲给我带来一张天津新华业余大学的学员报名单,并说这家天津唯一的业余大学刚开始复课招生,问我去不去?这消息对于我来说,不啻是喜从天降,因为我没有想到我居然还有机会去上大学!于是,我专门配置了一套助听器,急忙去报了名。就这样,我有幸成为新华业余大学在“文革”期间率先复课的第一批学员。当时,上的是中文班,主要学习科目是“写  相似文献   

3.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做报告。当听众咨询他最成功的做法时,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留下一个缺口。他反问道:“这是什么?”“零”、“圈”、“未完成的事业”、“成功”,台下的听众七嘴八舌地答道。他对这些回答未置可否:“其实,这只是一个未画完整的句号。你们问我为什么会取得辉煌的业绩,道理很简单:我不会把事情做得很圆满,就像画个句号,一定要留个缺口,让我的下属去填满它。”[滴水感悟]事必躬亲,是对员工智慧的扼杀,往往事与愿违。长此以往,员工容易形成惰性,责任心大大降低,把责任全推给管理者。情况严重者,会导…  相似文献   

4.
广原 《人才瞭望》2013,(12):91-91
一位著名企业家在作报告,一位听众问:“你在事业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请问,对你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企业家没有直接回答,他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个圈,只是并没有画圆满,  相似文献   

5.
我与中国很有缘分。中国是一个足以使我着迷的国度,多少年来一直使我兴趣不减。我最初开始学习汉语是在大学时代,那一年是1979年,时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开始,我的态度只是想学几年汉语玩玩,然后继续我“真正的”事业。然而,在学了一年左右时间的汉语后,我不但对中国文化很感兴趣,而且,对中国的历史、文学、当代中国社会等课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981年夏,我从美国米德尔伯里学院(Middlebury College)毕业后,选择了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研究专业,并在那里获得硕士学位。此时,“中国”已成为我“真正…  相似文献   

6.
做好的学问需要稳定的环境。中国在“文革”前那些年是稳定的,尽管经济条件差一些。那个时候也不开放,也没有太多其他的机会。没有其他的机会有一个好处,就是可以让人沉下心来,拼着老命做好学问。我在香港长大,在那里念中学。那个时候香港只有两个大学:一个香港大学,一个香港中文大学。我家里没有钱不能出国,香港大学是英文大学,我学的是中文,它不要我。我只有一个大学可以选择,那就是香港中文大学,只有这条路可以走,所以就拼着老命走了下去。当年,陈景润那一代数学家也是这样的,沉下心来拼命做学问,做着做着就成功了。“文革”十年把以前建立起来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打破了。到了“文革”以后,那批本来学问做得很好的人年纪大了,而且经过十年“文革”胆子变小,做学问时也怕做错,怕出问题,不敢闯。  相似文献   

7.
初见陈伟,都觉得他是一介书生。熟悉他了,便觉得他的骨子里透看一股韧劲与刚毅。对于干活,他是“不干则已于就要十二分地投入。”无怪乎,他成为留日学人芸芸众生中的佼佼者。陈伟喜爱体育,用他的话说,没有一样不爱玩,只是没有一样算得上精。但有一样却比许多人强:读书。他5岁起读书读到30岁,学了4个专业,算得上是一个“老童生”。高中毕业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入哈尔滨船舶工业大学电子工程系,毕业后,几乎是无师自通,在没有导师指导的情况下。用1年的时间便通过了本校研究生的论文答辩,获得硕士学位。之后,他又顺利考入…  相似文献   

8.
中国是一个令人着迷的国度,多少年来一直使我兴趣不减。我最初学习汉语是在大学时代,那一年是1979年,时值中国刚刚改革开放。一开始,我的态度只是想学几年汉语玩玩,然后继续我“真正的”事业。然而,学了一年之后,我不但对中国文化有了一些了解,而且对中国的历史、哲学,以及当代中国社会等产生了浓厚兴趣。1981年夏,我从美国米德尔伯里学院毕业后,选择了密歇根大学的中国研究专业,并在那里获得硕士学位。此时,“中国”已牢牢占据了我的内心,开展与中国有关的工作成为我执著追求的事业。由于工作关系,自1991年起,我多次访华,到过中国的大部分…  相似文献   

9.
朋友Z君在外地上大学,暑假的时候,他回上海,给我打电话,说是请我吃饭。天气炎热,我们都没有什么太大的胃口,找了一家咖啡店坐下来聊天。从找到座位坐下的那一刻起,Z君就开始掏出手机,刷朋友圈。我与他说话,得到的回应不过是几个“嗯”、“对”。问他一些问题,他才会抬头扫我一眼,然后用不长于三个句子的简单句回答我。  相似文献   

10.
离毕业不到一个月了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特里萨还没找到合适的工作。特里萨在电脑上选择了4个关键词芝加哥商业销售全日制。立到她找出了原则上相符的几个工作其中之一是芝加哥大学商学院一管理人的助手。4周后她以32000美元的起薪受雇。“我没有受过电脑训练”特里萨说“但因特网极易利用如果没有它我根本不知道有这么一份工作。”特里萨是敲开求职之路的美国人之一而史蒂又·图尔又是一个。1996年马里兰州罗克维尔史蒂文仍然发现一个Career-Builder招聘网址。他刚刚被提拔为一家公司的销售主任搞产品展销制作他并非在找工作。出于好奇…  相似文献   

11.
扈欣华 《人才瞭望》2005,(12):88-88
“工作态度是否端正”这是我们基层评价员工工作的标准之一.在给一个员工做评语时也常常有“工作态度端正.积极主动”等话语,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那么.在我们现实的基层管理中是不是真的体会到了“态度”的内涵,我看未必,很多单位都只停留在口头上、字面含义上.没有深刻地去思考它,明确它,使用好它。也就是说,在很多基层单位,“态度”只是一句评语而已。那为什么我们还说,态度管理是基层管理工作的着眼点呢?  相似文献   

12.
人力资源管理者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抱怨:“什么培训,培训讲的那套早就过时了。对我没有什么帮助。”“讲的都是理论知识,没有一点实际操作性。”“我的领导要我来参加。我没多大兴趣,培训了又怎样,又不会升官,也不会加薪。”从员工的这些抱怨中,反映出很多企业的培训体系在理念上没有正确的引导,内容上缺乏针对性,形式上缺乏吸引力,在培训的应用上缺少有效的推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机会     
佚名 《人才瞭望》2010,(4):86-86
科罗拉多大学法学院的院长决定,从下个秋季学期开始,我就不能重返课堂学习了,因为我的分数太低了。他说.我永远都不能成为一名律师。即使到了今天,我仍然无法用语言形容我当时沮丧的心情。在一些重大的事情上我还从没有真正失败过。毕竟,波尔得的科罗拉多大学是一座泰姬陵——一扇通向司法职业和著名律师事务所的大门。  相似文献   

14.
朋友最近在生意上大赚了一把,可他脸上没有半点喜色。何故?原来是读初二的儿子跟他闹别扭。儿子说,父亲成天光晓得挣钱,还要我将来非考上重点大学不可,而自己却不读书不看报,与他讨论问题总是“一问三不知”。真有些儿子瞧不起老子的意思。父亲说,我一天到晚辛辛苦苦挣钱供你读书,你就得好好读,我读再多的书还能生出钱来,能去替你  相似文献   

15.
王瑞红 《人才开发》2006,(11):40-40
去年夏季,我应聘到了旅游企业做办公室文员。主招人员告诉我:“你暂时只是试用而已,干不好的话,随时会被炒掉的。”一番话,令我刚刚兴奋起来的心黯然了。但我没有别的选择,因为我刚出校门走向社会,什么也不懂,不管  相似文献   

16.
刘威麟 《人才瞭望》2016,(11):83-84
某天和一位朋友之间的对话蛮有趣。先强调这位朋友并非“嗜赌”,只是闲时老习惯不改,喜欢和老朋友三五成群,在红茶店一边喝饮料一边玩牌,或者和亲友上上牌桌玩个几圈。
  某天,他对我说:“你真的很‘敢赌’耶。”
  他很钦佩我的勇气,因为我竟然敢辞掉金融界的全职工作,自己去开一家公司。  相似文献   

17.
认识你自己     
你是个人才吗?不少人认为自己有很大的潜力,只是未遇伯乐,使自己的才能没有充分发挥。你是否也这样看待自己呢?你是一个真正的人才吗?1.你有没有雄心壮志?A.“这个问题的答案不重要,我首先得在业务上和工作上取得卓越成就。”B.出色的工作,必然会得到发展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一次在清华食堂吃饭,对面坐了两个女生,听到一位对另一位说:“我还没吃饱,想再吃一点儿。”另一位说:“你要什么?我去买。”前一女生说:“就是那种扇形锐角饼,你帮我再买两块儿。”我暗想:清华女生确实不一样,我们平时只是称那种饼为三角饼。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温家宝总理说:“去年看望钱学森时,他提出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我理解,钱老说的杰出人才,绝不是一般人才,而是大师级人才。学生在增多,学校规模也在扩大,但是如何培养更多的杰出人才?这是我非常焦虑的一个问题。”(参见《报刊文摘》2006年12月13日头版头条)  相似文献   

20.
张立超 《人才瞭望》2014,(12):79-79
“王宏任先生是我敬重的一位作家。认识宏任先生的朋友,看了或许会撇撇嘴角,不以为然。……但是,我要说,你看到的只是表象。这是因为,盗亦有道,在道的认知上,我们之间,有不小的差异。”(《杂文报》2014年2月21日第4版《我是一个怯懦的作家——序王宏任〈那天那地那人〉》,作者韩石山)其中“盗亦有道”的用法值得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