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国乾 《学术探索》2004,12(7):102-106
以老庄为代表的自然本体观 ,我们称之为东方自然观 ,作为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内容 ,它是中国传统美学建构的最深刻的基础。它决定了中国传统美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的基本特色 ;影响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观感方式 ;形成了中国艺术的语言运用原则 ;决定了中国人对艺术的终极追求  相似文献   

2.
《东岳论丛》2016,(9):149-154
生态审美作为一种新的审美方式,被看作是对艺术美学无功利性审美方式的突破。但事实并非如此。艺术审美从来就不是纯粹无功利的,即使奠定审美无功利性这一质的规定性的康德,也不得不承认艺术审美包含着深层的功利性内容。其实,功利性的生态审美,既无利于保持审美的独立性,也无利于进行生态保护,存在着理论和现实的双重悖论。相反,纯粹的无功利性的审美才真正是有利于生态的。生态审美的真正创新,不是从无功利性向功利性的突破,而是从深层的功利性向纯粹的无功利性的飞跃,是纯粹无功利性审美的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3.
中国当代美学三大基本问题研究辨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本质、审美发生、审美功利性与非功利性关系,是中国当代美学研究中相互关联的三大难题。新的研究表明:人的意识能力的发展及非功利性。心理“闲暇”的形成,是审美关系得以发生的前提。所谓审美,就是人在无功利需求状态下,由观照事物形式一形象而产生愉悦感觉的行为。因此,功利性是审美关系的基础条件,而非功利性则是审美关系得以形成的决定性因素。在审美关系中形成的“美的”感觉经由对象化、客观化过程成为人们认识误区中的虚空的存在物——美。美概念的实际内涵本是对人的非功利快感的表述,后被人们误用来指称审美对象或审美价值,其正确的使用应表示由全部审美现象构成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一个范畴,与“真”、“善”相并列。  相似文献   

4.
张春泉 《学术论坛》2006,(11):181-183
作为美国实用主义在中国的主要传播者,胡适的“超功利”教育思想雄辩地说明了素质教育的超功利性,这对当下教育界尤具启示意义。教育不能显性和隐性物化,不能重实科而轻文科。宜重视教育对象个性心理结构的全面完善,学生在选科择业时应重视“个人兴之所近,力之所能”,而不必刚性适应社会需要。  相似文献   

5.
大庆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瑰宝,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体现,在新的历史时期必须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从审美角度诠释大庆精神,发掘大庆精神的价值,有利于进一步继承和弘扬大庆精神,从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强大的思想保证.  相似文献   

6.
从现代学科的意义上说,美学是援西入中的产物。西方经典美学的认识论方法、思辨性特征、科学化形态对中国美学的现代转型与学科建构产生了直接的影响,而对西方美学盲目崇信、简单照搬、生硬套用的现象也长期存在,使得中国美学严重缺失自身的原创和面向现实生活的活力与热度。事实上,中国美学有着自己深厚的人生论传统,它扎根于中国哲学的人生情怀和中华文化的诗性情韵,自老孔庄等先哲发绪,经20世纪上半叶中国现代美学之理论自觉,初步建构起以审美艺术人生动态统一的大审美观、真善美张力贯通的美情观、物我有无出入诗性交融的审美境界观等为主要标志的中国式美学话语和审美精神,突出了审美活动的美育功能和人文向度,并在中国当代美学的发展中有所承化。人生论美学的民族传统,有别于西方经典美学的学理特质,是中国美学最具特色和价值的部分之一。对于这一宝贵资源,今天我们应在中西古今融汇的广阔视野中予以发掘传承、弘扬推进,推动当下中国美学的理论原创与学派建设,形成与西方美学的深度对话,引领当代审美与艺术实践的发展,引领国人生活实践和生命境界的提升。  相似文献   

7.
学术性是大学的本质属性,功利性是大学的固有属性,两者不可分割且内在统一于大学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之中。大学的学术性本身就蕴涵着功利性,大学的功利是学术的功利而不是其它。大学的功利性是对学术性的维护和保障。大学的学术性与功利性及其内在统一关系启示我们:深化大学改革必须确立以学术为本、人才为本的大学办学理念,要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处理好现实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关系,不断增强大学的办学活力。  相似文献   

8.
9.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各种文体中,散文无疑是最具民族传承性的一种,它和中国传统文学的关系最为密切,而中国传统文学作品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就是意境.中国现当代散文在其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意境体系.这既是中国传统审美观念在现当代文学领域中的一种传承、一种延伸,也影响甚至决定着新世纪中国散文的发展走向.  相似文献   

10.
在哲学推理上要想描述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现象,必须基于其自身的特点,概括出中国传统民族舞蹈主要的美学范畴。以下分别对形、神,气、韵,象、意,情、境,妙、味,雅、俗,轻、重,合、和,技、法等中国传统民族舞蹈美学的主要范畴予以论述阐释。从而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民族舞蹈在美学追求上主张“阴阳相合、虚实相生、气韵生动、如影随形”的内在意蕴和人本精神,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赵国乾 《东岳论丛》2004,25(4):154-158
“兴”是中国古代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它的形成经历了从修辞技法到审美体验的过程。“兴”作为心物对应关系中主体的审美心理状态 ,已经成为中国古典诗歌文化的传统心理结构。“兴”体现了传统诗歌文化的基本美学精神和原则 ,具有重要的美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庆精神作为石油文化灵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统一."爱国"是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复调;"创业"是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自由;"求实"是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智慧;"奉献"是大庆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审美实现.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与传统审美心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传统美学的特征主要在于:中国传统美学是伦理型美学;中国传统美学倾向于审美主体的研究;中国传统美学的艺术哲学是审美直觉型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体系是潜隐的.这些主要特征是在长期审美实践活动之中积淀而成的中国民族审美心理的反映.  相似文献   

14.
程勇真 《中州学刊》2006,(5):289-291
女性审美研究,目前在中国还是一个比较薄弱的研究课题。特别是对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问题的研究,更几乎是一个学术空白。中国美学史这种女性意识的淡薄,其实蕴藏着权力的性别密码。女性审美研究可以进一步促进女性研究与审美研究的有机结合,使女性学科和美学学科的建设更加完善;可以进一步确立女性审美在中国美学史中的地位,促进新世纪中国美学史研究的自我深化。研究传统美学中的女性审美,可以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中国美学的内在精神和气质,因而具有强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法律功利性导向的法信仰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功利作为一种道德评价并不必然具有贬义.人们对于法律学习具有一定功利性.从古到今,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人的行为选择都有功利性的痕迹.积极利用人们学习法律的功利性.从法律满足人们对规则、利益、人性等功利性目标的角度,理解法律价值,推动法信仰的逐步树立.  相似文献   

16.
儒家与道家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既对立而又互补,但二者的结合,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上形成了既重思想内容又重艺术表现,既重道德教化又重情感愉悦的优良传统  相似文献   

17.
曾几何时,美学是我国学术界、艺术界乃至整个文化思想界的热点话题,谈论美学、探讨美的真谛也曾经是社会上流行的语汇,但上世纪的几次美学热的余温似乎并不能掩盖如今美学研究的沉寂状态。如何看待20世纪以来中国美学的发展历程,如何体会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艺术精神,如何面对美学学科的当代困境和未来走向等一系列问题,成为困扰当代美学学人的基本问题。朱良志先生长期从事中国美学思想资源的挖掘与阐释工作,对中国艺术有深厚而独到的见解。他提倡研究中国文化要因其固然,提出中国美学是生命超越的美学等重要理论。他指出,中国传统美学的智慧可以给现代人以启发,可以帮助个体安顿心灵、超越感性与欲望。他对中国美学、中国艺术精神的揭示为当代美学研究打开了新的理论视角,丰富和深化了美学理论,为美学的发展指出了一条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18.
学校道德教育由于受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道德价值多元化、道德教育环境恶化、道德主体市场化的负面影响,在道德教育的动机、目的、手段等方面都表现出一定的功利性。因而要加强学校道德教育的研究,制定合理的道德教育目标体系,建立科学的道德评价机制,加强道德实践环节,构建良好的道德教育环境,使学校道德教育走出功利性误区。  相似文献   

19.
论审美精神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探讨审美精神对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以及它在知识经济时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论道德需要的含义及其本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彭柏林  唐俐 《云梦学刊》2000,21(2):35-37
道德需要是人的一种特殊的、高级的社会需要,其本质具有二重性,即功补性和超功利性。这二者紧密联系,不可分割,有机统一在道德需要之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