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引言:关于研讨主题林纯洁:欢迎各位同学来参加本期《北京大学研究生学志》的研讨会,本期《学志》是以中国高等教育为主题的校庆特刊。2008年正值北大校庆110周年,也是老校长蔡元培先生诞辰140周年。在这个富于纪念性的时刻,反思中国高等教育的历史与现状意义巨大。  相似文献   

2.
美学家叶朗先生最近推出了他的新著《胸中之竹———走向现代之中国美学》,此书为北京大学百年校庆的献礼之作。书中提出很多重要的观点,值得学术界注意。在当今稍显冷寂的美学界,本书的出版是对我国美学研究的一次强有力的推动,笔者读后深受启发,现将我的粗浅体会胪...  相似文献   

3.
司马迁在《史记》中为屈原、贾谊合立一传,本文所谈是《屈原列传》部分。早期胡适先生《读〈楚辞〉》曾提出七个可疑之点以否定《屈原列传》,陆侃如先生《屈原评传·馀论》(今收入沪古《陆侃如古典文学论文集》上册)和郭沫若先生《历史人物·屈原研究》(今收入人文《沫若文集》第十二卷)已先后逐点予以驳正。现在国内不再见到有人主张“《屈原列传》是一篇赝作”,相反大家都很珍视这篇资料。惜其内容时遭误解或曲解,以致怪说横生,其甚者则否定屈原之有其人的幽灵仍在友邦游荡。故对这些误解或曲解,亦不可不辨而正之。  相似文献   

4.
孙中山与北京大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中山与北京大学王晓秋伟大的民主革命家孙中山先生生前就深受北京大学师生的敬仰和爱戴。1924年3月5日的《北京大学日刊》上公布了一次饶有趣味的民意测验结果,这是北京大学平民教育讲习会在北大二十五周年校庆纪念日对北大学生作的民意调查。问卷的第六题是:“...  相似文献   

5.
邓之诚先生《东京梦华录注》广征博引,堪称力作.然《东京梦华录》中市民生活、饮食、伎艺注之较少,使今人仍难窥见中国城市辉煌之里程碑——东京之面貌也.笔者有感于此,遂在邓先生忽略或注之不详不确之部分,采用邓先生未用过之新材料,作《东京梦华录》札记.现将《札记》中四则择出,求教于宋史专家与中国城市文化研究者,以期拙文修订.卷之一《内诸司》“内香药库”  相似文献   

6.
2007年8月30日,余与同事建海先生赴京,在海淀区知春里某栋,拜访了曾国藩直系玄孙女宪源先生。告别之时,宪源先生出示《毛诗》一册,称此书上之眉批,即其父昭权先生手录文正公之眉批。可供研究之用。余得之,惊喜不已。惊者,曾集《读书录》上,并未见曾文正公读《毛诗传疏》之眉批,不意在此发现;喜者,感谢宪源先生之信任,文正之《读书录》又将增益。  相似文献   

7.
值我校110年校庆来临之际,《陕西日报》《光明日报》《大公报》分别刊发庆祝我校110周年校庆专版文章。10月12日,《大公报》刊发了名为《自强不息天行健公诚勤朴地生辉——纪西北大学建校110周年》专版文章。10月13日,《光明日报》第5版专版刊发了题为《西北大学:百年学府再铸辉煌》一文。10月14  相似文献   

8.
王逸认为《哀时命》乃严忌“哀屈原”“叹而述之”之作 ;郑文先生认为《哀时命》为严忌之自述。文章从《楚辞》成书的角度一一辩驳郑文先生的观点 ,从屈作与《楚辞》中之汉人作品的种种共同点考察、分析《哀时命》与屈原思想之所以有某些差异的‘因原’,得出《哀时命》非严忌自述性作品 ,而是其代屈立言之作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2010年12月,刘伟冬、黄悖主编的《上海美专研究专辑》一书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作为南京艺术学院百年校庆的一份厚礼。该书分为专题论稿及史料辑录两部分,前者为长期从事上海美专研究专家学者及近年研究生学位论文之组合;后者为多年积累及新近发掘、考订之校史资料,洋洋六十余万字,极大地推进了上海美专研究的深化,为南京艺术学院校史积淀了丰富的史料。踵其后续,该院计划再行编辑《苏州美专研究》,以彰显由现代著名画家、艺术教育家颜文樑先生创办的同为历史悠久的美术学校卓越的教育成就:是我国早期首创男女同校学习的先  相似文献   

10.
释校训“公诚勤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 0 2年 1月 2 5日 ,西北大学百年校庆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研究确定 :沿用 1938年 10月国立西北联合大学第 4 5次会议提出的“公诚勤朴”校训为西北大学校训。其具体出处和注释已不得而知 ,这里仅据有限资料和字面涵义予以解释。公 ,即公正 ,公平。《新书·道术》有“兼履无私谓之公 ,反公为私。”《礼记·礼运》也有“大道之行也 ,天下为公。”后者被孙中山先生赋予革命的新意。公正或公平 ,是人们从既定概念出发对某种社会现象的评价 ,亦指一种被认为是应有的和理想的社会状况。它反映社会生活中人的权利和义务、作用和地位、行为和报应之…  相似文献   

11.
季羡林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学者 ,是学贯中外、兼容百家的学界泰斗和学术宗师 ,也是山东大学的校友。在山东大学百年校庆期间 ,2 0 0 1年 1 0月 1 5— 1 6日 ,由山大社科处和《文史哲》编辑部主办的季羡林先生学术思想研讨会在济南举行。专程从北京赶来参加山大校庆活动的季老到会 ,同来自全国的 5 0多位与会学者见面。会议期间 ,围绕着季羡林先生的学术成就、学术思想 ,与会学者进行了广泛而热烈的讨论。有的学者立足于文化战略的角度 ,分析了季老关于东西方文化互动而东方文化将在未来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有的学者则论述了季老的东方文化研…  相似文献   

12.
校勘或译注《庄子》而有较好成果者,古今不下百家。然以讹传讹、习而不察处,亦每每有之。且校书如扫落叶,旋扫旋生,疏漏时所不免。近来陈鼓应先生撰《庄子今注今译》,博采众家之长,并出己见,可谓集成之作。曹础基先生的《庄子浅注》,亦甚简明,时有卓见。然个别地方,仍可商榷。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郑炳林先生的《敦煌地理文书汇辑校注》和王仲荦先生的《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的录文、校注,细按所涉诸地理文书原卷真迹之图片,采用对校或理校,加以考订辩驳,整理成文,主要成果共19条。  相似文献   

14.
<正>本刊讯2011年是我国杰出教育家郭秉文先生担任东南大学首任校长90周年。为纪念郭秉文先生对中国近现代高等教育发展和建设东南大学做出的杰出贡献,确立其在中国高等教育历史上应有的重要地位,凝练、总结和汲取郭秉文先生的教育思想,更加科学有效地推进我校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提升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按照部署,东南大学在109周年校庆期间,于2011年6月5日组织召开了"郭秉文教育思想研讨会"。会后编辑出版了《郭秉文与东南大学》一书。  相似文献   

15.
2010年10)月16日,重庆邮电大学将迎来60华诞。自2009年10月以来,校庆筹备活动好戏连台、精彩纷呈。学校举行了隆重的启动仪式,发布了60周年校庆徽标,揭幕了校庆倒计时牌;在《中国教育报》、《人民邮电报》、《重庆日报》等媒体正式发布第1号校庆公告;重庆校友会发起设立了“春华秋实”基金并捐赠了首批资金,以殷殷爱心滋润学弟学妹成长,以拳拳深情感恩母校栽培;各地校友分会也迅速行动起来,积极联络,  相似文献   

16.
《全唐诗外编》出版后,余偶一翻阅,发现其中童养年先生所辑之《全唐诗续补遗》与《全唐诗》补重者甚夥,仔细翻检,得重出者百余条,分类排比,并与《全唐诗》校刊,名之曰《<全唐诗续补遗>校读》,交某刊发表。今又检得重出者五十余条,和前百余条,已过童编辑佚总数的八分之一。童先生辑佚,何其不严谨之甚也。姑仍仿前例,书成校读续篇,或与整理《全唐诗》者有一助焉。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一封来自英国剑桥大学的函件寄到了杭州市文澜中学一个名叫吴宛谕的女孩手中。函件里不仅有封信,还有一张证书。信是剑桥大学图书馆特色馆藏区馆长Jill Whitelock博士写来的:"我很高兴代表图书馆确认收到了杭州文澜中学赠予剑桥大学图书馆的礼物:吴宛谕写的四本书《百馆游》《小脚丫寻根》《名篇伴我成长》和《向祖国妈妈敬礼》。我谨代表Syndicate图书馆传达剑桥大学对贵校衷心的感谢!"  相似文献   

18.
董勇 《人力资源管理》2014,(11):125-126
大学是一个民族、社会与国家的希望所在。大学校庆文化是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关注大学校庆,其实质上也就是对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重新审视与深入探讨。彰显出大学精神与大学文化的好校庆,不仅关系到大学的改革与发展,更关系到国家的前途与命运。借校庆之契机,以“正确定位”为出发点,践行价值取向的良好氛围,在回顾与反思中前行,对大学精神进一步阐扬与继承延续,对大学之道进一步厘清与明确回归,这才是校庆的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9.
十年前 ,正值陕西省团校、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建校四十周年 ,我曾在校庆专辑《风雨兼程四十年》上写了一篇《和青年干部谈谈学习哲学史的意义》专题文章。十年后的今天 ,校庆五十周年 ,我在校庆专辑上写一篇《和青年干部谈谈关于科学哲学思维的功能问题》专题文章。这两篇文章从帮助青年干部在培养和训练科学理性思维方式方面来说 :可谓是“姊妹篇”。回顾我在陕西省团校、陕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任教期间 ,先后向青年干部讲授过《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原理》、《马列哲学原著 (节选 )》、《欧洲哲学史》、《现代西方哲学流派评介》、《…  相似文献   

20.
科举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早在宋代即为人明确提出,此后历代论者又不时议及。程千帆先生的《唐代进士行卷与文学》,傅璇琮先生的《唐代科举与文学》,对此问题做过精辟的研究。要较全面而具体地了解唐科举制及其与唐代文学的关系,这两部书是首选的必读之作。宋人严羽在《沧浪诗话·诗评》中提出:“或问:‘唐诗何以胜我朝?’唐以诗取士,故多专门之学,我朝之诗所以不及也。”明人王文禄于《文脉》卷二亦谓:“唐以诗取士,盛矣。”严、王均认为唐代因科举需试诗,从而引起唐诗之盛。今人余冠英、王水照在《唐诗发展的几个问题》中进而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