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寂护的思想地位目前已得到学界认可,但寂护的历史价值仍在确认中。事实上,寂护的历史活动使其历史价值也具有重要地位。8世纪中期,寂护接受吐蕃第37代赞普赤松德赞邀请进藏,之后在藏活动近20年,配合赤松德赞的宗教改革,进行了一系列活动,如佛苯之争、参与设计修建桑耶寺、出任桑耶寺首任堪布、建立吐蕃首只僧伽、组织翻译佛典等,使得佛教在西藏扎根,并最终与藏文化结合成为藏人文化和精神世界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2.
吐蕃在公元7世纪中叶嵋起,初步统一了青藏高原,为我国古代民族史增添了灿烂的一页。正如范文澜先生所说:“原来寂寞无所闻见的中国广大西部,因强有力的吐蕃出现,变得有声有色了”。吐蕃的兴起,使世界中世纪初期的繁荣史中增辉不少。由于它发展为一个强大的国家,藏族先民便积极地参与了当时国际上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并在东西经济文化交流中起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就吐蕃的商业经济发展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3.
吐蕃节度使考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吐蕃为了对唐与周边部族作战,将其本部的军事部落联盟组织与唐代的节度使制度相结合,在唐蕃冲突地区设置了五道节度大使,专事该地区的军事、民政及对唐及周边部族的外交等事务.吐蕃五道节度大使的前后名称及其内部建制都发生了很大变化,先后改为"吐蕃东境五道节度使"、"吐蕃东鄙五道节度使",下设五"道"节度使,诸"道"节度使下,又设若干小节度使.该制度为吐蕃在唐蕃冲突中取得优势起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4.
军事占领区制是吐蕃王朝向外扩张过程中形成的一项重要制度,它为吐蕃在与周边势力的冲突中取得优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本文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利用相关史料,针对唐代吐蕃东道节度使建制的几个问题进行了细部考察,重新考量了东道节度使的设置时间,并指出故洪节度使应属于吐蕃南道节度使管辖而非东道,以及东道节度使的辖区理应不包括吐蕃北道的范围,所谓吐蕃"五道节度使"仍由五道构成,不可省之为三道。  相似文献   

5.
产生于吐蕃时期的吐蕃乐舞,在藏族舞蹈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吐蕃乐舞以其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诱人的艺术魅力,不仅成为吐蕃时期的文化标志,也成为整个藏族舞蹈发展史上的重要标志。从艺术发生学的角度解析吐蕃乐舞,它不仅开启了藏族舞蹈历史发展的先河,也构建了藏族舞蹈体系的基础,引导了藏族舞蹈风格发展的趋向,对整个藏族舞蹈的发展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推进作用。  相似文献   

6.
唐、蕃关内道近百年的战争,构成了唐代中后期军事史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学人的研究则集中在军事制度和战役等方面,却很少从整体上分析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及其战术战略嬗变的因素。唐朝在关内道部署的圈层防御体系制约着吐蕃在关内道的战役进程,灵州的灌溉系统及其补给路线影响着吐蕃战术的调整,而吐蕃粮秣补给不足则使其分割唐朝领土的战略构想终于破灭。  相似文献   

7.
这篇论文对8世纪桑耶寺佛教辩论事件研究的学术史进行梳理,指出这一有关吐蕃史上相当重要的事件,如何在文献与历史上逐渐被揭开、积累和推进。特别要讨论的是,为何法国学者戴密微能抓住关键史料,形成问题意识,写出《吐蕃僧诤记》这样的名著?为何日本学者能继续发现新问题和新史料,做出关键的推进?特别是,这一问题又如何反转过来触发了日本学者对中国禅宗“南顿北渐”传统说法的重新认识?通过一系列学术史的讨论,本文想指出,即使在历史研究中,也存在着国际间的竞赛,中国学者不能不像陈寅恪说的那样,力争“预”国际学术之“流”。  相似文献   

8.
公元792-794年在拉萨发生的"吐蕃僧诤",反映了中印佛教界在发挥经典方面的创造性.莲花戒所属的中观瑜伽行派、摩诃衍所属的禅宗,都倚重《楞伽经》来组织各自的教理和修持体系,但各有千秋.莲花戒强调"菩提心"和"妙观察智"的作用,主张按照道次第修行.摩诃衍则依据"佛性本有,非是修成"的原理,主张顿悟.然而,依据《楞伽经》,二者之间是可以会通的,两个体系可谓同源而异流.  相似文献   

9.
在唐代历史上,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迁徙占有突出的地位。它不仅历时长久、规模宏大,而且影响极其深远。通过迁徙,各民族新的分布格局形成了,文化交流、民族融合随之而生。在唐末及唐亡后的数十年间,参与迁徙的诸族均跨入新的历史时期,先后建立了地方政权。迁徙还影响到唐朝的政治、经济、军事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中国的人口流动史上也是十分壮观的一幕。本文拟就吐蕃、吐谷浑、党项、沙陀、回鹘诸族在北方地区的迁徙加以论列,供读者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与吐蕃和亲,发展相互间的友好关系,一直是唐朝的政策。继文成公主之后,金城公主下嫁吐蕃赞普弃隶缩赞,以敦睦唐蕃关系。她的事迹在拉萨布达拉宫、日喀则扎什伦布寺、山南桑耶寺等古代各寺中,都有文字记载,并存有大幅壁画;民间还流传着关于她的种种美丽传说。在《全唐诗》中,以"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应制"或"奉和送金城公主适西蕃"为题的17首诗,是唐代诗坛对金城公主远嫁吐蕃的文学见证。  相似文献   

11.
汉藏文化的积极沟通与交流是中华民族优良文化传统之一,六十多年前江南学者诗人卢前存留的五首旧体诗歌、散曲和有关文章,见证了上个世纪抗战期间喜饶嘉措大师在内地文化界、教育界传播藏族诗学,介绍藏族诗人的重要史实,颂扬了喜饶嘉措大师为汉藏民族之间的诗歌文化沟通与传播所作的杰出贡献,证明了喜饶嘉措大师具有为国家前途、领土完整和民族团结,置个人安危于不顾的大无畏的爱国精神。  相似文献   

12.
文昌神是道教信仰体系中的神灵之一,然而在安多藏区也普遍存在对文昌神的信仰,并且在汉藏文化的交流与互动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信仰体系和文化现象。从人类学的视角,以赤噶尤拉颇章为个案,运用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的方法,对安多藏区文昌神信仰的文化特征做一些探讨,颇有意义。  相似文献   

13.
西藏当代绘画艺术具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强烈的时代特性。从美学风格和文化内涵视角来看,其关学特征主要通过画家在创作中所运用的材料技法、造型程式和创作理念等方面加以表现,文化特征主要通过绘画作品对高原游牧文化、藏传佛教文化以及社会主义文化的视觉表述得到呈现。西藏当代绘画艺术以其浓郁的地方性特色,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彰显文化多样性的例证。  相似文献   

14.
清末民国时期拉卜楞寺的商业活动对于促成当地农牧土特产品与外界各种日用品的交换,促进安多藏区商贸经济的发展,扩大寺院规模以及加强与外界的经济文化交流起到过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明代甘南藏区贡赐贸易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代甘南藏区聚居着众多的番族,他们多次入京朝贡,这不仅有利于当地的稳定,还加强了当地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更促进了汉藏间的文化交流和甘南藏、汉文化的发展,因此朝贡对甘南藏区具有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亲属称谓系统是文化人类学和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藏语称谓系统作为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产生和发展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四川康区的藏族亲属称谓所表现出的特点反映了当地藏族的家庭结构及社会习尚。  相似文献   

17.
近代是甘南藏区教育变革的重要时期,民族精英在教育变革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他们重视汉文化的学习,创建民间文化团体,革新寺院教育,极大促进了汉藏文化间的交流。  相似文献   

18.
"陇西走廊"是费孝通先生1985年提出的一个历史地理概念。这个走廊中古道纵横、四通八达,从古到今,既是民族迁徙、通商贸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战争频发、大军鏖战的重要战场,体现出国家权力的变换更迭,形成了藏传佛教、伊斯兰教和民间信仰三大宗教文化类型,是我国著名的民族走廊之一,发挥着连接河西走廊与藏彝走廊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近代康区陕商在汉藏互动与文化交流中的角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清代初期以来,陕商始终在康区汉藏贸易中占据重要地位。这不仅在于陕商善于把握商机,构建起层级式的商贸网络,扩大与藏区社会的商贸接触面,还在于陕商重视文化与社会交往在汉藏族际贸易中的作用,通过尊重、效仿藏民生活方式和频繁的社会接触与互动,推动贸易的顺利进行。在此过程中,陕商扮演着向康区传播汉文化与吸纳藏文化因素的双重角色,客观上推动了康区汉藏文化交融。  相似文献   

20.
文章就藏区三大画派之一的“噶玛噶孜”画派唐卡的表现形式,构图特点,人物造型特色,赋色特点,装饰的图象性和图案化方面展开论述,从而得出“噶玛噶孜”画派不仅对藏区东部的文化建设和美术发展起着承前启后的开拓作用,而且也对藏民族整体的美术繁荣昌盛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