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90 毫秒
1.
王权主义是从政治思想史的角度对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与文化的整体概括。这一论断的提出,使得从学理的视角深入分析中国古代社会的惟一政体形式——君主政治成为可能。通过对诸子百家之学的历史定位,我们可以从源头上指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与政治文化的性质与基本特征,梳理出中国传统政治思想的主题,指明在政治思想观念层面从传统向着近代转型的基本路径。这种理论概括对于我们从整体上把握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及其现代命运很有启迪意义。从现代政治学的视角看,王权主义具有某种极权主义的特征,并且表现在政治价值结构和政治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本身并不含有现代化的因子,中华文化的现代化需要一个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型过程,而这正是我辈学人的历史使命。  相似文献   

2.
特殊主义传统与家族企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盛行于海外华人社会的家族企业在现在的中国大陆其实并不普遍 ,真正同样作用于海外华人社会的家族企业以及大陆各种形式企业的是中国的特殊主义传统。特殊主义传统是一种源于封闭的传统社会的传统 ,它深刻地作用于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而不仅仅只是在经济组织形式上 ,它存在的原因是社会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普遍原则基础上而是依靠关系与利益的一体化来整合出一个社会。特殊主义难以被普遍主义同化是因为它通过固化关系来强化合作从而强化局部的利益并因此得以立足于商业社会 ,但也正是由于固化的关系它不可能真正地融入现代社会和适应于现代经济社会。特殊主义的根本缺陷是它的非原则性与封闭性 ,这一点与今天我们建设一个公共性的现代社会的理想是根本对立的。我们应该正确看待海外华人的经济成就 ,正视特殊主义在创造局部利益时付出的社会效益的代价。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代图书馆是中国近代化过程中的产物。近代图书馆储存并传播人类长期积累的尤其是近代中外的知识与信息,繁荣文化,有益于社会与经济的发展。因此,它又推动中国近代化的前进。本文就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图书馆事业研究情况做一概述。  相似文献   

4.
以整体主义和个体主义这两个政治哲学概念作为视角来看中国社会,可发现中国社会从古代、近现代到当代,发生了转型:古代中国社会、近代中国社会和1949年至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社会属于整体主义社会,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中国社会属于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中国社会将保持是半整体半个体主义社会,而不会变成纯粹的个体主义社会。  相似文献   

5.
20世纪30年代,中国思想界里出现一股倡导"以农立国"的思想,它不同于传统的农本思想,而是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一种探索.作为近代中国的一种现代化思潮,它与乡建运动紧密相连,把农村、农业、农民看成一个整体并做系统思考以谋求推动整个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虽然这一思想仍带有文化之上主义色彩,但它促进了人们对适合中国国情的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并提出了许多解决农业、农村问题的措施,因而是一份珍贵的思想遗产,对当时和现在来说都有相当价值.  相似文献   

6.
整体主义既是一种生态哲学范畴,也是一个社会学、人类文化学范畴.在社会系统中,它指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民族,甚至是个人与整个人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古希腊时期思想家们的探索,成为整体主义政治哲学的渊薮.古罗马作为世界帝国的存在状态.给人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冲击,在理想幻灭与现实政治的交互作用下,思想家们或者关注世界的秩序,抑或审视内心的法则,这推动着整体主义政治哲学发生明显的转向.  相似文献   

7.
教会医疗事业作为基督教在华传教事业的一部分,在近代中国有较大的发展规模。它之所以在中国产生和发展是由多种原因决定的。利用行医以传教是基督教的传统,这是教会医疗事业在近代中国产生的根本原因。近代西方社会变迁为教会医疗事业在华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背景,同时近代中国社会的特殊现实又为教会医疗事业在中国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必要的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8.
近代中国政治意识中的合法性理念是近代中国内忧外患形势下的产物。它的产生 ,极大的影响了近代中国的政治格局与社会发展 ,从而加速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但由于传统社会的浸淫 ,近代中国政治意识合法性理念仍不可避免的夹杂着传统的烙印 ,这又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理论视野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本文认为,社会史既是历史学的分支学科,也是社会学的边缘学科;中国近代社会史是中国社会史的断代史;中国近代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由四大子系统构成,即社会过程、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社会问题的调节与控制,各系统又有自己的组成要素,由此构成一个系统网络,从而架构起中国近代社会史的学科体系。此外,本文还就社会史与社会学、农民学、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发挥中国近代社会史的社会功能等提出自己的见解  相似文献   

10.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历史上的"轴心时代",这一时期创造了后世士大夫无法彻 底摆脱其影响的原创性经典--元典.自春秋战国以来绵延两千余年的传统士大夫在元典精 神的影响下,形成了"言必称三代,文必据元典"把元典神圣化的元典主义.自从元典神圣 化以来,"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便成为一种笼罩士人的普遍心理.在元典主义的统治下, 任何与元典精神相异的思想都被斥为"异端邪说","标新立异"也被视为"异端邪说"的 同义词.元典主义直接选择了它的文化模式儒家文化的一元化权威;以道德为中心的传统 文化;重义轻利,崇德尚力的理性文化等.这种元典主义在维系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立性和延 续性的同时,也严重阻碍了中国文化由传统到现代的转型首先,它束缚了知识分子创 造、求新的步伐;其次,元典主义造成中国近代文化的封闭性与排外性,很大程度上阻碍了 中国文化与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因而缺少促成中国传统文化自我更新与新陈代谢的新的 文化因素,而与文化的现代化失之交臂,使中国近代文化转型步履维艰;最后,元典主义一 手树立的以儒家为独尊的一元文化权威,使近代文化转型缺乏可以互补的选择机制,使近代 文化转型走不出元典的"轴心"而转型不彻底.所以说中国的元典主义是中国近代文化转型失败不可忽视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人性本身无所谓善恶,其涵盖“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前者涵盖性冲动和生存欲两种自然欲求,后者涵盖性结合方式和群体性生活方式两种社会要求.亲属立法并不直接以人性为基础,从人性界分到亲属立法,中间需要有婚姻家庭伦理的介入.婚姻家庭伦理是对“人的动物性”和“人的社会性”进行道德评价的结果.婚姻伦理通过性禁忌、贞操观念分别对性冲动、性结合方式进行规制,家庭伦理通过不伤害原则、“同居共财”伦理/物权平等伦理分别对生存欲、群体性生活方式进行规制,而立法对婚姻家庭伦理的吸纳采歉抑路径.人性善恶假设是影响中西方亲属立法价值取向的关键原因.中国立法应以个体主义为基础,兼顾家庭本位的整体主义.  相似文献   

12.
"天地生人学术讲座"创建于1990年的北京,到2012年3月10日完成1000讲,是一个由天文学研究、地学研究、生物学研究、人文学研究等诸多方面的中老年学者组成和主持的民间性质的学术交流活动,旨在当代科学的综合性发展潮流中,推动宇宙—地球—生物—人类社会的大交叉综合学术研究,发掘中国古代自然国学整体论思维的资源,对复杂性科学问题的解决进行探索,关注人地关系的矛盾及解决,是一个全开放、纯公益的多学科学术交流平台。二十余年来,围绕自然灾害综合研究、中国自然国学的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复兴、中医的复兴、民间科学研究的振兴、科学观念辩证、复杂系统的整体论科学思维的发展、中国科技体制创新等主题进行了长期的讨论和探索。讲座明确自己的历史责任和奋斗目标:保存一方学术净土;种一块整体论与还原论优势互补的试验田。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是生态危机时代应运而生的一种新型诗歌体裁,与传统自然诗歌有着本质的区别。生态诗歌从生态整体主义而不是人类中心主义出发,全面关注自然生态和人类的精神生态,其主题特征表现为强调生态整体观、批评人类中心主义、文明批判和生态预警,以及对人类家园意识或位置感等精神状况的深层关注。为此,梳理20世纪美国生态诗歌的主题特征,以期把握当代生态诗歌的思想脉络和基本走向。  相似文献   

14.
诚信的多维诠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诚信在人类社会中一直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探究诚信的内涵,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考察中外传统诚信观,确认诚信是一种以诚实守信为根本要求的伦理观念,是一种“德”“得”相通的社会行为,是一种融道德与法律为一体的制度规范,具有普适性、二重性、开放性和民族性的特征。  相似文献   

15.
媒体通过对政策渐进式的影响,不断促进社会形态的嬗变。面对变革,我国学界还未能从“传统媒体”的框架中摆脱“路径依赖”,传统媒体长期以来处于行政隶属地位,使得其他利益诉求难以在传统媒体上发声;而“社交媒体”的兴起又进一步分化了“传统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的影响力。“运动式”的媒介公共政策动员手段导致意见的撕裂,地方“传统媒体”一片叫好,“社交媒体”不乏争议。这是因为我国还未形成系统的“社交媒体”的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管理机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未能给相关管理部门提供足够的社交媒体治理经验,缺乏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从“问题产生”到“效果评估”各阶段影响方式和作用的详尽分析,未建立起与社交媒体对应的政策过程传播管理框架,社交媒体的管理仍停留在“消极管理”阶段,缺少“积极管理”机制。文章试从传播学、公共政策过程理论出发,利用框架分析与对比研究的方法,综述当前“传统媒体”与“社交媒体”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存在的差异因素、国内“传统媒体”影响公共政策过程框架失灵的原因以及“社交媒体”框架对公共政策过程影响研究的缺失。  相似文献   

16.
利奥波德的“大地伦理”开创了环境整体主义的新路径,但他简洁的表述风格为反对者留下了口实,为此,个体主义与整体主义围绕着“生态法西斯”、“反人类”等问题展开过激烈的争论。尽管个体主义者夸大了问题的严重性,但随着整体主义的后继理论不断弥补原有理论的不足,整体主义的合理性日益增强。从趋势上看,一种充分考虑了个体利益的环境整体主义将会成为环境伦理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从存在主义、现象学和结构主义的角度重新解读了传统中医学的整体论思想的特点和意义,认为中医学的一切理论都以其从属的生活世界的自明性为根基,中医是用汉语建构的一种认识框架,以及在这种框架下观察世界的一种不同于西医的视角,是另一种生存方式和中国式的结构主义。传统中医的健康生活观是一种先进文化,始终将医学视野下的人理解为生活世界中的活人和整体的人,这既是中医坚定的科学精神,也是基本的人文特点的体现。  相似文献   

18.
复杂性研究对整体论的复兴与超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杂性研究的总特征是对传统的还原论持批判态度,并且试图建构复杂性范式来超越沿用了数百年的还原论,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复杂性研究的兴起为整体论提供了一次复归的机遇。但是,复杂性研究并不等同于整体论,它在超越还原论的同时也同样需要超越整体论。所以,复杂性研究与整体论的关系是既复归又超越,而不是简单的等同关系。复杂性研究既要经过还原论的洗礼又要引入整体论的思想和方法对它进行补充。  相似文献   

19.
"整体主义"是一个词义宽泛、含混,容易引起歧义,并正被混乱使用的术语。教学实践中,这一不当术语易使讲者难着边际,听者一头雾水,有碍于人文传统的阐释。文章通过递进设问而三作质疑,并建议实事求是地采用"中国古代集体主义"来表述相应的传统伦理。  相似文献   

20.
生态诗具有与其他诗歌不同的特质。生态诗是以生态整体主义为思想基础、以生态系统整体利益为最高价值的考察和表现自然与人之关系和探寻生态危机之社会根源的诗歌,华海是当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生态诗人。华海的生态诗批判工业文明积习、揭示人类自身的错误、反思深层的原因,具有“生态诗骨”的特征;同时又具有把生态与诗歌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生态诗境、生态诗味、生态诗气等“生态诗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