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在古代中国社会,小农经济一直占据着统治地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建立在亲密的血缘关系基础之上的宗法家族社会、专制王权和传统伦理道德文化.这四个方面从总体上制约着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内容、性质及其发展方向.中国传统法律文化总体上呈现出极端国家主义的公法文化和私法规范极端落后的特征,本土资源中反法治的成分是主要的.中国的法治现代化所面临的困境实质是社会转型期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精神与现代法治精神相互冲突的结果,这种冲突已制约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  相似文献   

2.
法治启蒙的内容包括建构法治精神与批判传统政治法律意识。法治精神即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包括民主意识、契约意识、法律至上意识、公民意识、权利意识、自由意识、平等意识、责任意识等。在建构现代政治法律意识,弘扬法治精神的同时,还要大力批判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我国传统的政治法律意识主要有官本位意识、臣民意识、法律工具意识等。  相似文献   

3.
东西方政治学说在其发展初期,都具有浓厚的道德伦理色彩,但是中国的伦理政治学是宗法血缘关系的产物,它以敬德保民、仁政王道来约束统治者,以忠孝节义来要求被统治者;而古希腊伦理政治学则是希腊城邦制度的产物,其主要精神是公民道德、责任与义务,主张追求自由,尊重法律。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伦理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伦理及其规范对社会政治关系及其派生关系中"善"与"恶"的认知、建立,政治伦理及其规范内含的制度伦理意义、"实践精神",以及我们党加强政治伦理建设的自觉意识和对政治主体、政治行为者的引导、内化和约束作用,对于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在于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安排是否高度民主,是否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但是,一定的制度和法律并不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而是必须经过受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人的伦理精神的观照。如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府制度伦理予以解读与厘清。  相似文献   

6.
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何以可能?从伦理精神维度反思,宪法法律制度未必能使法治秩序持续再生产,除非它伴生一种伦理文化传统,此种伦理文化传统有牢固的宪法法治信念,维护宪法法律权威,具有普遍承认、契约法治与公共政治参与的公民精神。  相似文献   

7.
建立在人本主义哲学、农耕经济、君主专制政治基础之上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以人本主义为基础,以家族为本位,以血缘关系为轴心,以宗法伦理为内核,以"人治"为特性的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基本特征。其具体表现是:引礼入法,礼法结合;礼刑并用,重礼轻法;重人治,轻法治;皇权至上,以言代法。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历经几千年积淀而成,至今都在非常深刻地影响着我国法律现代化的进程,需要我们加以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最根本的就在于政府的制度供给与制度安排是否高度民主,是否充分体现人民的意志,是否建立了完善的民主政治机制和规范的运行机制。但是,一定的制度和法律并不是人的物质生产活动的自然结果,而是必须经过受一定的生产力状况所制约的人的伦理精神的观照。如此,我们有必要对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与政府制度伦理予以解读与厘清。  相似文献   

9.
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关系到和谐社会的构建,通过对多民族地区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个案研究,揭示了我国社区居民的法律意识还处在一个较低水平,并对此进行相应的分析,对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提升,提出了理性的思考。其一,创新普法教育机制。首先是角色转变,变“教育者”为“服务者”,其次在教育方式、内容上更新,做到“寓教于乐、寓教于需、寓教于助、寓教于求”,以群众最喜闻乐见的形式,以群众最关心的身边的事情,以群众最需要法律救助途径,为社区居民提供宣传、咨询和服务,让社区成员在自主选择法律服务过程中吸取法律知识,提高法律意识、修养和水平。其二,着力培育健康的法制环境。健康的法制环境是社区居民法律意识形成的重要基础。广义的法制环境,它包括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巩固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改革与深化,以及对传统文化重构的基础上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只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充分发展,才能冲破由自然经济所派生的以血缘关系为纽带、以等级关系为特征的纲常伦理为主要社会关系调节器的宗法关系。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制基本原则,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改革,才能保障每一个社区居民的民主权利,才能真正使他们成为法制的主体,激发他们参与法制的热情;同时居民法律意识的完善和提高也有赖于整个社会精神文明的完善和发展,三者是相辅相成,互不可缺的统一整体。狭义的法制环境,主要是法制建设的自身状态。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建立和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的基本理论和方针;二是努力形成知法、守法的社会氛围。这两个方面相互依赖,彼此促进。其三,充分重视法律社会化。“法律社会化,即把法律所确定的人们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内化为人的性格结构、文化观念和自觉的社会角色,从而通过人的内在的尺度来规范人们的行为。”法律社会化的过程,就是居民法律意识提高的过程,二者是同一的。因此,提高居民法律意识,必须努力实现法律的社会化。通过法律社会化,在真正意义上打通了个人、法律、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使法律真正融入人们的生活之中。法律社会化的成果直接关系着社区居民法律意识的形成。  相似文献   

10.
宗教及其文化以人类特有的精神性符号表达了社会的本真.社会进步本质上表现为文化思想模式传承与变革.在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变动的诸多复杂因素中,唯有与传统相关的精神文化因素是最稳定最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因素.以毁弃传统为目标的"新思想"却无法摆脱自身内在的逻辑悖论而给社会带来可怕的灾难.传统伦理精神和价值体系是一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根本,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关系和国家政治、法律等几乎所有制度的基础.近代以来,摧毁自身传统导致社会历史倒退的教训远大于传统对社会变革的制约.  相似文献   

11.
本文主要从以个体小农经济为特征的自然经济、以宗法等级制度为特征的组织结构、以封建官僚政治为特征的君主专制制度、以道德伦理为核心的儒家思想等角度 ,对中国古代德治存在的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评价。指出 :特殊的背景赋予中性概念的德治以特殊的性质。在自然经济、宗法社会、封建君主专制、儒家伦理文化土壤中成长的古代德治不可避免地发生异化 ,最终落入君主一人专制的巢臼 ;当代德治与古代德治有着根本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由法律与伦理的一般关系分析入手 ,考察了法律发展与伦理类型的有机联系 ,引申出中国法制现代化与伦理变迁的互动关系 ,得出中国法制现代化的实现依赖于传统宗法伦理向现代契约伦理转型的结论。最后 ,着重从法制现代化的价值目标、运作环境和实施效益三个层面阐明了当代中国法制现代化与建构契约伦理的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3.
我国古代调解制度解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调解制度在中国的产生与发展有其深厚的思想和社会基础。调解产生于古代无讼的法律文化之中,寄托着古代统治者对建立和谐社会的美好理想。调解制度适应于古代中国小农经济下的宗法家族社会,同时,又是封建社会统治者实践其“德主刑辅”政治主张的重要方式。古代的调解制度在漫漫二千余年中,既是稳定社会关系的基石,同时也在客观上阻碍了社会的进步与发展,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二千余年停滞不前的原因之一。古代调解作为一种法律文化现象,对我国现代调解制度的构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排行不能只是同辈亲属间长幼的实际存在 ,而更应该是活跃在实际口头交际中的称谓系统。排行的盛行与封建社会宗法家长制的统治和长幼有序的伦理道德有着直接的联系。排行在用字、性别构成、使用范围等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探索管理理论的道路上 ,人的因素所占的比重逐渐加大 ,这与我国传统管理有不谋而合之处。宗法伦理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以其重人伦、重道德为特点的思想一直影响着中国的管理理念。实际上 ,管理的核心内容是人的管理 ,而人具有一定的民族性、阶级性和地域性 ,受到本民族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这样 ,中国企业管理所应做的 ,就是立足于中国特有的历史人文环境 ,在西方有用的管理科学体系中注入宗法伦理的有效成分 ,从而整合出一套科学的有中国特色的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6.
"叫化"考源     
"叫化"是在佛教文化语境中由"教化"表示说教劝化的意思演化而来.由于"接受供养"是佛教"教化"经常性的伴随事项,有时单说"教化"也包含了"接受供养"的意思,这个意思逐步演变为"教化"在特定语境中的构词义素.这一义素逐步显化、固化,并向主动请求施舍引申,渐渐脱离说教劝化的本义而成为一个新的义项.这一义项最终由佛家用语变为俗家语,在人们的认知中等同于乞讨,才有了"叫化"等字形的出现,并由动词用法延伸到名词:"叫花子"、"花子"成为对乞丐的俗称.  相似文献   

17.
农耕经济、专制政治和宗法社会结构是传统证据文化的社会基础,对传统证据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农耕经济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普遍具有毁证、伪证、匿证以及不愿作证的证据观念;证据制度简单且常历久不变;证据运用具有低科技化和经验性的特质。专制政治的影响表现为:证据制度、证据实践都以维护政治秩序和专制皇权作为根本价值取向,损害了司法正义的实现和证据权利的享有。宗法社会结构的影响表现为:影响传统证据文化的形态;制约着证据在建构案件事实的基础作用;形塑着传统证据文化的伦理性。  相似文献   

18.
儒家伦理或中国的传统价值与市场经济、现代化的关系 ,是中国学术界争论的世纪问题。回顾了 60年代以前中国主要的社会学家、心理学家与人类学家对这个问题的讨论。由于当时的中国社会整体上处于前现代化时期 ,市场经济尚未建立 ,所以 ,学者们对这个问题大都予以否定的回答。随着现代化进程在儒家文化圈的逐步建立与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 ,儒家伦理与市场经济的正面关系也开始进入学术视野。  相似文献   

19.
家庭作为社会的细胞,全部社会生活均发源于此.中国封建社会是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宗法等级社会. 家长制的神圣权威,男性支配一切的地位,"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伦理思想渗透到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中.所以,当时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更多体现的是封建性的特点.探究家庭成员间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文化在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而且可以使我们比较全面地透析社会生活的基本现象.  相似文献   

20.
论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后乡土社会区别于传统乡土社会,有着与整个社会转型时期相应的特征,在这一形态下农民法律意识有着很大的进步,但农民法律意识距离现代化程度还相差很远.通过分析后乡土社会农民法律意识现代化的动因和阻力因素,整合各种社会因素,促进农村法治秩序的建立和整个法律的现代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