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改革开放30年,当代中国文学发生了巨大的历史性变革,而“人学”思潮始终是导引文学进行这一运演的主流形态,“人的觉醒”与“人的文学”既是五四文学未竟的主题,也是新时期文学在一个新的文化起点上掀起的一次对于未来中国具有深远影响和伟大意义的文化革命,作为一个具有不断再生功能的永恒主题,新时期文学的“人学”思潮以超越时间与空间、超越历史与现实、超越他者与自身的方式完成了它沟通历史、链接世界的文化使命。  相似文献   

2.
十年动乱的结束,中国开始了历史转折期,同时也开始了中国文学的新时期。基于中国传统的诗以言志,文以载道的观念,中国作家都怀有强列的社会使命感。当一场灾难结束,人们自然地沿用文学这个传统的“工具”,倾诉并思索这历史性的悲剧。我们的作家在痛苦挣扎的梦靥中醒过来,开始抚摸作日留下的“伤痕”,谴责生活与历史的不公正,以炽烈的社会理想的激情连续了文学的昨天与今天。茹志鹃写了以揭露“四人帮”为内容的《冰灯》、《出山》,后又写了《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同题材的还有刘真的《黑旗》,《她好  相似文献   

3.
中国女性历史压抑的实质是伦理性的。它的复杂在于它源于历史的自然合理性。这种合理性在男权话语的历史性强化中走向反面。历史乃至当下的各种政治性救助,均无力解除女性的伦理压抑。伦理的历史成为遮蔽女性鲜活的自然生命的历史。中国女性伦理宿命被深深镌刻在中国文学作品中,形成中国女性命运的艺术见证,在这一点上中国女性文学形象与西方女性文学形象具有根本区别。  相似文献   

4.
中国文学自十九世纪末纳入了生产、传播和消费的社会机制之后,就不得不随着社会现代化的脉动而发展。社会现代化是在否弃传统的基础上建构民主自由的现代民族国家,这种历史语境中所产生的思想解放和历史使命的双重压力,使文学表现出彻底摒弃传统的批判意识与追求自由民主的新思想和科学先进的新知识的现代性追求。这种现代性追求是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核心,但不是全部。二十世纪前期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和国民政府分别颁布了各自的出版法规,这种出版秩序在一定程度上对文学的现代性追求有所阻碍甚至扼杀,但其维系现代性秩序的否定性价值却值得肯定,更无法否认其历史性的存在。现代中国文学秩序的建构并非单极发展,而是在这些力量的平衡中维系着一种稳定的现代性秩序,这才是中国文学发展的常态。  相似文献   

5.
新历史主义主张“历史的文本性”与“文本的历史性”,强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互动与对话,认为文学可以传达历史真实,具有认知功能。康拉德《黑暗的心》以文学文本为媒介,对欧洲殖民主义暴力之下的非洲形象与殖民创伤进行了话语建构,实现了文本与历史的交融,传达了历史的真实意蕴。这表现了康拉德将历史真实加工成文学作品的能力,证明了对于历史真实进行文学再现的可能性,彰显出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辩证张力结构。  相似文献   

6.
论抗战文学的历史地位苏光文抗战文学系指半个世纪前活跃于中国抗日战争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时期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对于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文学现象,50年后的今天,我们应当怎么论定它的历史地位,使之回到应该回到的位置上去,应当说也是一个有裨于现今社会发展与...  相似文献   

7.
进入民国,因辞赋创作所依托的旧学体系被冲击,以及清代考校律赋的科举制度乃至整个封建制度的结束,赋体彻底失去了现实创作的需求,而成为历史性的文学标本。因此民国时期对赋体的研究,既是文学的研究,也必然地含有历史研究的要义。而民国时期也是中国社会整体从漫长而封闭的封建状态向现代社会的转变阶段,无论是文学研究还是历史研究也都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的嬗变,治学思维与研究方式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本文试从历史研究层面去探讨民国赋学与古典赋学在方法论上的区别。  相似文献   

8.
当代政治运动是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和社会活动.20世纪90年代以来,文学创作的重要现象之一不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政治化对于文学发展的影响与制约,而是作家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把当代政治运动中诸多历史事件纳入文学的叙事.在具体的论述过程中,主要澄清当代政治运动的概念,深入理解当代政治运动与文学的紧密联系,洞察作家如何叙事当代历史与政治,认为这是对历史的一种经验表述和审美重建,是对作家的创作心态和历史意识地准确把握.  相似文献   

9.
文章认为,我们要发掘陈忠实文学的当代意义,就得思考它的意义构成。我们对陈忠实文学中所蕴涵的这些质素进行深层挖掘和反思,对文本中所表达的有关人类生存价值的历史性、时代性的创造性回答,使得陈忠实文学的固有价值向度充分地彰显出来。我们从这些维度来研究陈忠实文学,就能够获得一个崭新的思想空间。陈忠实以文学的方式思想和表征了现代中国的社会演变史,这对于我们了解中国现代以来的历史和中国人的生存命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探讨陈忠实文学的当代意义和《白鹿原》的超越性价值,就是要让其文学文本成为当代思想、学术研究和文学创作的再生资源,成为当代人类文化再生产的动力源泉。  相似文献   

10.
文学生产场的概念是法国人类学、社会学家布迪厄突破形式文学观念,将结构和历史视野辨证统一起来的文学观,这一文学观将文学重新置入社会文化语境,并揭示这一场域的空间结构和资本逻辑。布迪厄的文学场观念对于近年来的文学批评、文化研究产生巨大影响,文学和文化在这一观照中与历史变迁、社会分层和权力博弈的关系被曝露出来。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马列主义政党理论思想原则的阐述 ,结合近代中国革命史 ,特别是新时期改革开放的现实 ,对中国共产党创立和领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与发展 ,进行了概述和分析 ,指出了其理论创新和伟大实践的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2.
撰成于 1 897年的《辛卯侍行记》是一部日记形式的历史地理著述。以往的学者仅仅看重该书的史料价值。本文从更深层次上揭示了该书的特点 ,认为作者的著述目的是强国富民。笔者评述了该书提出的强国富民的方法、解决西北民族矛盾的措施 ,以及丰富的历史地理记载和对有关地区历史问题的独特看法  相似文献   

13.
产业差异动态分析与西部开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自然和历史的原因 ,我国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极不均衡 ,在总量上东西部地区差距有不断扩大的趋势 ,而在结构上又呈现同质化趋势 ,面对两大难题同时并存 ,本文提出了从发展优势产业和产业转移等方面开发西部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党和国家新时期提出的一项基本国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 ,加快全国健身体育人才的培养 ,对深化体育改革、实施《健身计划》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在当前的历史背景下 ,应立足市场经济关系 ,建立既适应经济秩序、又超越现实生活的道德体系。在道德建设中 ,充分体现国家意志 ,通过道德法规化途径 ,完善道德监控机制 ,在社会道德与个体道德互动中充分体现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中国小说在近代走向勃兴的原因进行了全新探讨 ,指出比较文化视野是这一语境中不可缺失的关键性话语  相似文献   

17.
论西部开发的大推动战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西部地区的现实条件和历史经验 ,对西部的投资只有采取大推动战略 ,才能有效打破需求和供给对其经济发展构成的限制 ,实现西部经济系统和区域发展水平质的飞跃。强有力的政策保证、规模足够大的投资和资金投向的正确性是大推动战略成功实施的关键。同时在实施过程中 ,政府的经济政策亦不应忽视区域公平问题  相似文献   

18.
综合·贯通·提高——对新闻业务课程体系一体化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闻业务是新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新闻学研究与教育的历史起点。随着新闻业务的学科体系日趋专门化 ,其课程体系明显细分化 ,最终形成目前采、写、编、评四课并立的格局。大学新闻教育应大胆对此进行改革 ,构建一体化的“新闻业务通论”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中国的变革和发展是和异质文化的传播分不开的 ,2 0世纪西方两次传播热潮对中国本土文化发展的影响意义深远。由于异质文化传播对中国的正面影响和负面影响都很大 ,因此本文深入分析了异质文化和文化的同质化现象 ,以期增进大家对异质文化传播的认识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定西地区农业产业化进行了实地调查和考察 ,在此基础上 ,对定西地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及存在的问题等进行了分析 ,结合当地实际状况 ,提出了定西地区发展农业产业化的措施与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