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  相似文献   

2.
黄州之贬,短短五年,却是苏轼一生中的重要时期.本文从探讨苏轼思想中懦、道、佛三者的位置及相互联系入手,分析了诗人在逆境中通过对人生的思考领悟,从而升华出的一种伟大的人格,一种生命的愉悦;其次,分析了作为这一过程之写照的苏轼在黄州的创作,总体上呈现着旷达适意而隐现忧伤的境界.这两点正是苏轼给予中国文化史的卓越贡献.  相似文献   

3.
主要以苏轼的文学创作为导引,从书生个性和倦客心态、贵族精神和平民情怀、诗人品性和哲人襟怀这三个角度解读坡公被贬黄州后的复杂心态,从而让读者对苏轼性格的多重性和人格的丰富性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4.
黄州时期是苏轼在"乌台诗案"受挫后的重要生命历程,苏轼于黄州书写的《寒食诗帖》联结了他的人格理想与对内在精神超越的追寻。此书帖在创作上,于技道相参、主客交融的灵性交感时,其作品所蕴含的意境,可让我们洞悉创作主体内在复杂的心理变化,以及其深层的生命意涵。透过作者诗文书帖的视觉呈现,我们可以了解苏轼在黄州其心灵世界得到提升后,于深刻的反思与观照中所孕育的美学意涵,为观者提供了一幅苍凉而清寂的文学艺术图景。  相似文献   

5.
如何看待苏轼的“以诗为词”,评价苏词的艺术风格?如何认识苏轼谪居黄州期间的思想,谪黄期间的创作是不是他创作的高峰?一百五十多位教授、学者、书画、文博工作者聚集黄州,举行第二次苏轼学术讨论会,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关于苏轼“以诗为词”的问题。有人认为,苏轼对词的贡献在于“变”,即“以诗为词”。它既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必然产物,又因缘于苏轼自身的人格精神。词在开创之初,本和诗同宗,区别不大。后来逐渐形成了婉约的风格,以致产生了“词别是一家”  相似文献   

6.
苏轼黄州词的美学风格及其艺术手法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创作的词是其文学成就的一座丰碑。苏轼黄州词主要呈现出旷达超逸、清丽舒徐、冲淡古朴、缠绵婉约、沉郁顿挫等多种美学风格,而且每一种风格的词往往又使用相同或相近的艺术手法来表达。本文以苏轼的黄州词为例阐述了其所表现的风格。  相似文献   

7.
苏轼的游记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 苏轼并不是一位以游记著称的作家,但是,他却是继柳宗元之后,第一位大量创作游记的作家。 苏轼的游记文约有十七、八篇,黄州和岭海的贬谪时期是他游记创作的两个高潮。其中尤以黄州时期创获最多,数量约占全部作品的一半。谪居黄州的苏轼,政治上锐意进取的精神迅速消退,尽管他内心的平衡力相当强,及时地采取了随缘自适的生活态度,但孤独和苦闷还是时时笼罩住他的心。游记文中的黄州诸作,或隐或显地揭橥了他内心的这种挣扎和解脱。  相似文献   

8.
苏轼一生屡遭贬谪,坎坷多艰。但他并未因此消沉,而是走向了旷达清放。纵观苏轼谪居黄州时期的词赋之作,可以清楚地看出其思想变化的复杂性。儒、佛、道各家思想对他都有吸引力。本文试图简要分析苏轼黄州时期的思想变化及其对文学创作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黄州时期的苏轼从儒、道、佛三家思想中吸取了精神营养,对各家思想中消极的一面进行了转换,赋予了积极的内容,将其作为认识自我、发展自我的理论根据和探索人生的精神支柱,从而实现了对传统的儒、道两种人格的超越,建立了一种执著现实而又超越现实、追求心灵自由而又不逃避人生的新的士大夫人格。这种人格,对正统的封建伦理秩序起着潜在的破坏作用。  相似文献   

10.
《前赤壁赋》创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1082),即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元丰二年(1079),苏轼遭到御史何正臣、李定、舒亶的诬告,坐了五个月的监牢,几乎丢了性命,史称“乌台诗案”。由于许多正直朝臣尽力疏救,神宗皇帝也可怜他有文采,他才终于获得释放,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县)后,苏轼政治上受歧视,行动不自由,“不得签办公事”,  相似文献   

11.
道家美学对苏轼文艺思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其诗词中展现出的崇尚真朴,傲视荣贵的思想品格;提出了寓意于物,游于物外的审美态度;其被贬谪期间的作品展示了他看穿忧患,随缘自娱的超然的人生境界;在文艺创作上提出了随物赋形、成竹于胸、反对雕琢、因任自然等重要理论观点。  相似文献   

12.
历经乌台诗案的生死劫难,被贬黄州的苏轼惮于做诗为祸,转而将主要精力投入到他视为"小词无碍"的创作中,致使其创作发生了由诗而词的重大变化.但因为那场文字狱给苏轼太深的精神创伤,即使是"小词"的创作,也明显地表现出苏轼词学风格由前期的外张向内敛、昂扬向悲壮、积极向悲凉的重要转换.  相似文献   

13.
苏轼被贬黄州时期所写的《赤壁赋》堪称中国古代散文创作的新境界和文赋一体新高度的代表性作品。本文拟从《赤壁赋》与老庄、禅宗等的关系的角度,探讨其思维方式和叙述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联系。  相似文献   

14.
苏轼作为文学斗士的性格具有多面性,其丰富而独立的文化人格不仅在宋代民众中具有巨大的影响力与感召力,对后世文化人格也具有很大的影响作用。在儒家伦理社会结构中寻求社会人生价值意义的同时,遨游山水、沉醉诗酒,从而在兴趣、态度、气质、个性、行为等精神与实践层面上整合政治人格与自由人格,把传统社会普遍存在的进取与退隐的矛盾双重心理发展到一个新的质变点,以其丰富、独立的文化人格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相似文献   

15.
苏轼对水利事业的重要性有着充分认识。在长期的治水过程中,他不断地增长自己的水利知识,形成了自己的水利思想。正确的水利思想是苏轼历次治水实践都能取得较好成效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16.
刘禹锡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重要的贬谪文人。贬谪的困境使他身心受到双重的磨难,但正是因为贬谪的激励与抗争使他的情商丰富、饱满,呈现出调控自我、超越苦难的豁达情怀;激励自我、昂扬奋发的精神气魄;忧国忧民、矢志不悔的坚毅品行。他所表现出来的丰富情商为后世所景仰。  相似文献   

17.
苏轼谪居黄州期间,“覃思于《易》”,著成以“致用”为务的《苏氏易传》。《苏氏易传》深深影响到苏轼的黄州词创作,其影响是建立在创作主体的实践精神与心路历程之上的。苏轼撰写《易传》的目的主要是解决身处“命与志不相谋”的困境中如何安顿人生的问题。其中对“道”“情”“性”“命”之关系的思考,以及在思考中形成的刚中柔外、内足而自在的理想人格和性命自得的人生境界,不仅作为学理层面的思想形态而出现,更重要的是作为谪居生活中的实践形态而存在,并转化成为苏轼黄州词创作的内在动力和抒情言志的基本元素,尤其是通过“醉”“梦”“舟”等意象,将其《易传》中的“无心”思想艺术化,创造出别具内涵且又情理圆融的词境,“新天下耳目”,在唐宋词史上全面确立了“士大夫之词”。  相似文献   

18.
在论述了贬谪和贬谪文学形成及其特征之后,重点论述了柳宗元在贬谪时期的辞赋创作,并简要介绍了柳宗元在贬谪文学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19.
长庆四年八月,刘禹锡由夔州赴任和州开启“刺和”生涯,刘禹锡的“刺和”生涯给和州留下了短暂的惠政,也给后世留下深刻的文学记忆。关于“刺和”起迄时间、“刺和”诗文创作和“刺和”影响颇惹争议。经逐一辨析后认为:“刺和”起讫时间为长庆四年十月二十六日至宝历二年冬;“刺和”诗文中《晚泊牛渚》写于赴任和州途中,《金陵五题》写于和州任内,《洗心亭记》非作于和州,《陋室铭》宜为刘禹锡所作,另有赠答白居易的佚诗未被今之《刘集》收录;“刺和”影响功非一代,至今仍有遗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