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文章通过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一些错误认识的批判,结合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理论的形成和发展的分析,阐述了主要矛盾理论的内涵和正确认识它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新时期,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涌现出许多矛盾和冲突,这些矛盾和冲突主要源自于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失衡.以生态哲学为切入点,从存在论、价值论、方法论三方面指出生态自然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础,生态价值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价值导向,和谐共生是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3.
笔者在《对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改革关系的几点思考》①一文中,曾经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一种表述,即:充分体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所需要的物质基础和现存的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状况之间的矛盾。并且认为,为了解决这个主要矛盾,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大大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全国人民走上比较富裕的道路,逐步建立起社会主义社会赖以建成的强大物质基础。本文试图对这一观点作一些具体的论证。  相似文献   

4.
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自身的性质和特点,这个性质和特点决定了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把落后的社会生产和不断增长的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要之间的矛盾确立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的逻辑必然。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解放和发展生产力、自觉地调整生产关系与维护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具有直接的同一性。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形成了集中体现在基本路线、基本纲领中的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及其他矛盾的基本方策。  相似文献   

5.
1997年江总书记的“5.2 9”重要讲话是我国思想理论界的第三次思想解放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没有改变 ,发展生产力是现阶段的重要任务 ;对初级阶段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的认识必须突破旧的苏联模式 ;在姓公姓私问题上的争论归根到底源于无视初级阶段的现实 ;初级阶段的现实不变 ,我们制定一切方针政策的出发点也不能改变  相似文献   

6.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是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代表大会的最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这个理论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南,就是对于我们学习、研究中国近代史,也有重要指导意义。这里结合着中国近代史的学习研究,谈点个人学习初级阶段理论的粗浅体会。一、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和任务问题中国共产党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当前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中国共产党把“是  相似文献   

7.
任何一个科学的理论体系都是从其逻辑起点演绎出结构严谨的理论系统,逻辑起点所包含的内在矛盾推动着整个体系向前运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一个科学体系,这个体系也是因其逻辑起点的内在矛盾推动展开的,该体系的逻辑起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这一矛盾贯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始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推动着当代中国改革开放的社会实践,是当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同时,这一对矛盾范畴的内在紧张与对立又规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性质和任务,逻辑地演绎出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社会主要矛盾具有不同的阶段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的阶段性和历史性,并且使其具有一定的适用域。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基本解决,新的矛盾逐渐凸显,这必将成为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创新与发展的历史机遇。  相似文献   

8.
邓小平的矛盾观,没有对矛盾的本质属性作理论上的阐释,而是运用马克思主义矛盾学说,深刻地分析了当代我国社会基本矛盾和主要矛盾的性质和特点,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内主要矛盾进行了重新认识,进而提出了解决现实矛盾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9.
在历史即将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党的十五大重新强调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进一步论述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特征、发展过程、主要矛盾和根本任务,在重申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同时,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纲领,内涵深刻,理论和实践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0.
党的十三大报告首次系统深入地阐明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肯定了目前我国社会的社会主义性质,明确在这一阶段我们所面临的主要矛盾,提出了党的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它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对整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本文拟就全面准确认识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观点的理论和现实意义,试作探讨。  相似文献   

11.
中国经济卖方市场与买方市场的特征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经济已经发生了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的转变,为了更好地把握和理解这一市场态势,本文对卖方市场和买方市场的基本特征、体制背景特征和结构特征作了细致的比较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我国目前的买方市场具有早熟性 ,与发达国家的买方市场相比是低层次的 ,是在中国特定的环境下产生的 ,具有中国特色。这种买方市场的形成对政府、企业、个人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而政府、企业、个人应以创新的态度迎接买方市场的挑战  相似文献   

13.
监理市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主成分分析对监理市场进行实证研究,考察监理市场上不同行业中监理的发展水平,得出结论:监理市场是买方市场。在此基础上,对监理市场结构的不足进行了探讨,认为业主在购买监理服务时具有很强的讨价还价能力,可以压低监理服务的价格。与之相应,监理企业出售的“监理服务”有不足之处,这将导致监理工作难以保质保量地完成,导致监理企业和监理工程师面临更高的风险。为解决这一问题,监理行业需要更进一步发展以抵御这样一种市场结构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买方市场的形成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的一个划时代变化,它将对我国企业经营和营销带来严峻挑战。本文分析了我国买方市场的形成、特征及其对企业营销的影响,并就买方市场条件下企业营销对策进行了重点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交易冲突新动向及关系协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华跨国零售与我国供应商交易矛盾由来已久,且持续不断。当今市场环境下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的交易冲突出现新的动向,矛盾聚集在"交易合同"的不平等;交易价格不公平;交易费用不稳定;交易发票的不规范等方面。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的交易冲突是流通领域变革背景所致,是买方市场势力的体现,也是我国相关法规疏漏的反映,还是我国市场经济转型阶段,行为协会整体作用缺失的缘故,更是零供双方市场力量对比失衡的结果。因此,在认识层面上需要超前意识,以经济全球化的视角审视零供矛盾机理;以动态的眼光关注零供关系的发展趋势;在政策、制度层面上,需要加大控制力度和执行力度,以规范在华跨国零售商和我国供应商利益关系;在法律层面上,需要系统地构建法令法规,以约束在华跨国零售商和我国供应商利益关系;在行为层面上,一方面抑制跨国零售商在华市场的买方强势,削弱其商品交易的相对优势地位,另一方面扶持我国供应商的卖方弱势,增强其商品交易的竞争地位。以此协调在华跨国零售商与我国供应商的交易关系。  相似文献   

16.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产品买方市场已逐渐形成。近年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出现了品牌农产品的现象,农产品的竞争开始从价格竞争走向品牌竞争,品牌营销代表着农产品营销未来的发展方向。由于农业生产活动的特点以及农产品生产销售的特征不同于工业产品,农产品品牌的建设和品牌营销的实施存在着较大的困难。从经济学角度对农产品品牌营销进行分析可以更好地提出关于农产品品牌营销的相关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教育市场化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我国大部分行业和产业基本上形成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唯独教育仍呈现严重的供不应求局面,这主要是由于教育产业的高垄断性。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应将市场机制引入教育产业中与市场衔接最紧密的那一部分,并将这一部分推向市场,以鼓励企业和各社会团体向教育市场注资。  相似文献   

18.
企业客户投诉服务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怎样看待投诉,怎样处理投诉,反映了企业营销观念的变化。在买方市场条件下,投诉服务不仅是企业实践顾客至上理念的具体体现,而且是企业发掘市场机会的重要环节。因此,企业投诉服务的发展趋势应该是从管理走向经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农产品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后,调整农业结构,把农产品的品种、品质调优,农业效益调高,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选择。而加速农业标准化进程,是适应经济全球化,开拓国际市场,从而获得最佳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的现实需求。  相似文献   

20.
企业的中间层理论认为当来自中间层的交易净收益超过买卖双方的直接交易净收益时,企业就会形成。中间层通过向买方和卖方提供有约束力的价格承诺,使得买方和卖方的专用性投资达到联合收益最大化的水平。因此,中间层提供了专用性投资不足问题的市场解,而不必采用纵向一体化的组织解。中间层并不是市场的替代者,而是通过定价、协调交易、出清市场、配置产品和服务等活动来创造市场并运作市场。企业的中间层理论丰富了企业理论的同时,其自身也存在着忽视企业的生产功能、对企业声誉有效性的论证不充分等缺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