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日军进攻南京时,击沉了美国炮舰“帕奈”号,引起两国关系紧张.南京大屠杀期间,日方为缓和对美关系同意美使馆人员最早返回南京.美国外交官阿利森在调查日军侵入美国产业拖走中国妇女强奸的罪行时,遭到日军士兵的殴打.美国政府就“阿利森事件”向日方施加压力,驻南京日军在来自东京的命令下,向阿利森道歉,并将涉事官兵提交军法会议,事件得以解决.然而,在“阿利森事件”中,遭受侵害的中国妇女却为美日两国政府及舆论所遗忘,被提交军法会议的日军官兵的罪名也是殴打美国外交官而不是强奸中国妇女.美国政府得到了大量有关日军暴行的报告,美方的政策和行动却只限于维护本国在华利益.  相似文献   

2.
王艳红 《社会科学》2002,(10):31-35
“9·1 1”事件以后 ,中美关系呈现出缓和的发展迹象 ,两国合作和接触的层面似乎也在逐渐增强 ,这是否说明布什政府一反历届政府的对华政策 ,试图改变遏制中国的战略意图了呢 ?本文通过“9·1 1”事件后美国对华采取的一系列新举措来剖析美国对华政策的内在本质 ,即美对华仍然是“接触”和“遏制”两手并用 ,美国从未放弃过防范中国的战略意图。  相似文献   

3.
1979-1980年是美台关系经历磨合和调整的时期,也是美台“准联盟”关系最终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美台“准联盟”关系在形成过程中受到多重三角关系的影响,包括美国行政部门、立法部门和台湾当局组成的三角关系,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组成的三角关系,以及美国、中国和苏联组成的战略大三角关系。在“零和游戏”的作用下,上述各支力量经过激烈的讨价还价和斗争,最终达成一组临时的平衡。这组,临时平衡中既有安全对抗关系,也有安全合作美系。美台“准联盟”关系则是各支力量相互牵制、相互妥协的结果。美台“准联盟”关系是安全合作的一个“怪胎”,是美国对中国内政的粗暴干涉,是中国大陆、台湾和美国三方安全困境的根源,也是西太平洋地区安全与稳定的潜在威胁。  相似文献   

4.
一、冷战后美台关系的演变1989年,东欧剧变、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后,美国依仗其“一超”地位,凭借军事、经济、科技的优势,以架构由其“领导”的“世界新秩序”为目标的全球战略,并由此来指导美台关系。从1989-1998年十年的情况来看,这一关系较之冷战时期,既保持了本质上的一致性,又具有新的变化与发展,即在保持冷战时期美台关系基本架构基础上,美国着力提高台湾“独立政治实体”的地位,以实现“以台制华”的目的;但又抑制台湾当局自我膨胀,以免影响其对华战略的实施。而台湾当局则企图借助美国“以台制华”政策,期望美国“修…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日本高速增长的结束 ,80年代日美经济关系 ,泡沫经济的产生与破灭的原因等历史事件为主要线索 ,以实证分析的手法证明 ,战后日美制度结构的演变经历了协调型、利用型和冲突型三个阶段 ,由于冷战的结束 ,美日经济力量对比的消长 ,受美国国家利益导向的、由美国主导的外生制度发生变化以后 ,日美制度结构由协调型变异为冲突型 ,而日本的宏观政策当局并没有对此采取积极主动的制度调整 ,而只是被动采取“对美协调”政策 ,由此导致了日本经济危机的形成。  相似文献   

6.
为应付第一次台海危机,美国策划了台湾海峡停火案,此实为对“两个中国”问题的一次重要实践。因各方抵制和不配合,停火案被迫搁置。美国拟重提此案,但遭遇困境。为求摆脱困扰,美国调整对策,决定弱化“外岛”的意义,准备不得已时放弃,并为此游说台湾当局。美国舆论界与社会团体则出现关于“两个中国”的热议与活动。台湾当局坚决抵制美国“两个中国”的实践与主张,使美暂时搁置劝蒋撤退金、马的考虑。  相似文献   

7.
自1999年3月24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南联盟发动武装侵略达78天和于同年5月8日野蛮袭击我驻南使馆以来,联系到北约新战略概念的提出、北约东扩的实施、日本国会通过“日美安保体制新指针”的有关法案、美日提出“战区弹道导弹防御系统(TMD)计划”、李登辉抛出“两国论”和菲律宾连续多次用军舰撞毁我渔船、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美国对我造成“撞机事件”等一系列严重国际事件,人们从不同角度对当前国际形势和世界格局的新发展提出了一些新的问题。对此,我想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首先应该明确,当前国际形势发展的总体趋势依然是缓和…  相似文献   

8.
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约瑟夫·华伦·史迪威是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驻华军事全权代表、中国战区参谋长。1944年10月19日,出于美国对华政策的战略目标由争取战胜日本转向抗战胜利后扶蒋反共的需要,又迫于蒋介石、何应钦与史迪威之间矛盾已不可调和,史迪威被召回。这就是台湾及国外一些史学家所讲的“史迪威事件”。 “史迪威事件”是抗日战争后期中美关系史中的一件大事,它标志美国对华政策战略目标发生转变,也是国民党消极抗日、积极反共方针的又一次暴露。但长期以来,人们只注意蒋介石与史迪威之间的冲突,认为蒋史矛盾是对日作战的战略方针之争,却忽略了何应钦在引发“史迪威事件”中的重要作用。本文拟就何应钦与“史迪威事件”的关系作一初步探讨,以期对事件本身及何应钦在其间的作用有所揭示。  相似文献   

9.
孙中山在晚清风雨飘摇的革命危机中,首举反抗满清专制主义之义旗,引领了现代中国革命的时代潮流.他所倡言的中国革命,以美国革命为典范.他认为,美国革命是一次成功的政治革命,而法国革命则是一次不成功的政治革命.美法革命之成败,不关乎其领袖品德之善恶,而关键在于其全国民众的“习尚”.美国民主革命成功的根本原因,在于其地方自治的传统.孙中山进而借鉴美国和法国经验,构想了中国政治转型之“军政、训政、宪政”三阶段的革命程序,旨在通过革命政府指导国民实行地方自治的“训政”为政治转型的过渡阶段,为共和政治奠定社会基础.  相似文献   

10.
“清算胡适的反动政治思想”一文,揭露了胡适——从留学美国开始到全国解放他逃亡到美国时为止其反动政治思想是一贯的,又是发展的。胡适开始就以“世界公民”自居,就对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中国“决心主张不争主义”,这和他直到最近仍旧无耻地赞同美帝侵略中国大陆的主张,是一脉相承的。本文虽然和上期郑鹤声先生的论文内容有相同处,但重点不同。  相似文献   

11.
屈勇 《齐鲁学刊》2007,(2):89-92
“心本体”论是唐君毅美学思想最重要的哲学基础,这种观点以人类的心灵活动为“体”,而以各种文化意识为心灵活动之“用”。在唐君毅看来,生命的意义就在于心灵和精神的求美活动。人们要真正表现美、欣赏美,不仅需要进行各种文学艺术活动,还要以“天下为一家、中国为一人”之仁心来要求自己,以不断提升自己的人格境界,养成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格精神。  相似文献   

12.
<正> 中国先秦美学在总体上明显表现出以“和为美”的理论特征。“和”,简言之,就是相异要素的谐和、一致,这样,“和为美”这个概念本身就蕴涵着形成差异的因素。因为,“和”是一个很不确定的概念,“和”本身并未指明具体指哪些要素的相和,所以,我国先秦美学在以“和为美”的共同理论特征下,就显出百家争鸣、各持一说的局面。但是,就在对“和为美”具体要素的探寻中,又不是漫无边际地任意立就一说的,  相似文献   

13.
梁碧莹 《学术研究》2000,2(10):93-99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和美国在华分别打着“特殊利益”和“门户开放”的旗号,夺取在华的利益。1917年11月,双方就中国问题签订了《蓝辛—石井协定》,以出卖中国、牺牲中国的利益作为代价,达到美日关系缓解的目的。北京政府外交部强烈抗议美日出卖中国的行径,声明“中国政府不因他国文书互认,有所拘束”。中国舆论指责协定对中国主权的干涉,普遍谴责日本的侵略行为,对自称为中国“好友”的美国也深感失望。  相似文献   

14.
随着美国“印太战略框架”的突然解密,美印之间的关系走向变得非常明朗,印度被美国视为遏制中国的重要伙伴,而近期美印之间军事合作的升温,更应引起中国的警觉。在此情况下,中印关系的走向变得更加复杂,将在边境、经贸、战略合作、海路安全及区域合作等五个方面呈现出新特点。对此,中国应积极应对以确保国家战略安全。  相似文献   

15.
井泉 《理论界》2013,(7):38-40
当前中美经贸关系日益密切,美成为我对外投资增长的主要一极。本文以中国对美投资的现状为研究对象,总结了当前中国对美投资特点,分析了阻碍中国对美投资的因素,并从美国决策机构、中国政府、中国企业三个层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6.
程珂 《青海社会科学》2004,7(3):129-133
中共对瓦尔德事件处理的政策和策略的运用比较复杂 ,而且前后变化很大。对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的处理要简单、快捷得多。瓦尔德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 ,反映了中共对美政策的前后变化过程 ,因而处理过程比较复杂。北京美国兵营地产事件发生于中国对美政策完全确立之后 ,处理过程相对简单。这两个事件的处理 ,在中共对外关系中具有典型性 ,它标志着中国外交从此走向完全的独立自主。其中也有值得总结的经验教训。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传统文化思想是中和主义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一、中和主义是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根本精神我提出过美是和谐说,并认为中国古代的美是古典的和谐美,是美的三大历史形态的第一个形态。和为美的思想可溯源于殷商,春秋时期曾有和、同之辩,“以他平他”的杂多或对立的统一是为“和”,单一的抽象统一是为“同”。五味相调之为美味,五色相杂之为文采,五声谐和之为音乐。所以“声一无听”,“物一无文”。美不是同,而是多种不同的因素之有机的谐和。孔子和儒家把这一思想引向伦理、政治。所谓“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  相似文献   

18.
去年以来,由美国对华彩电反倾销案所引发的关于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引起了国内外广泛的关注。最近两个月来,由于美国和欧盟相继拒绝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一问题再次引起热烈的讨论。在“市场经济地位”问题的讨论中,我国广大学者、政府官员、企业家各自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许多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中国是否是市场经济国家不需要别国的承认”,我国领导人又在重要的场合强调“希望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得到承认”,有人力图证明美国和欧盟应该给予中国“完全市场经济国家地位”,又有人担心如果真的美欧目前就给予中国“完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9·11”事件以来俄罗斯在反恐战争中的合作政策为中心,重点分析了俄罗斯在反恐怖战争中的利益得失,揭示了这种合作是以俄罗斯的战争妥协为前提的,它意味着俄罗斯在放弃冷战时期“零和”方式的国家利益认知模式的同时,正在学习和探寻一条与美国和西方交往的适当途径,并初步确定了所应遵循的一些基本行为准则,即绝对放弃反美的政治信念;不寻求与美国无故对抗;在一定程度上主动承认美国的某些特殊地位;把对美政策的制定纳入国家复兴的大战略框架之中。  相似文献   

20.
儒道价值观比较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 ,儒道两家在价值观方面的实际影响最大。儒道两家有许多分歧 ,但也有一些共识。儒道两家都把“道”看成价值的本体论依据 ,儒家侧重“道之诚” ,以“诚”为终极价值目标 ,道家侧重“道之真” ,以“真”为终极价值目标。由此出发 ,儒家承认形式美 ,讲究尽善尽美、文质彬彬、以美比德、以德统美 ,追求中和之美、道德之美 :道家不承认形式美 ,也不承认道德规范的有用性 ,讲究返璞归真、与道为一 ,追求纯朴之美、内秀之美。儒家所说的圣人以诚为本 ,主张超凡入圣 ;道家所说的圣人以真为本 ,主张超凡脱俗。儒家提出“大同之世”和“小康之世” ,大力倡导合群观念 ;道家提出“小国寡民”和“至德之世” ,反对危害群体。在价值观方面 ,儒道两家相互补充 ,共同引导着中国人的总体价值取向。相对而言 ,道家的影响不如儒家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