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  相似文献   

2.
在日常工作中查阅《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版,缩印本)时,发现以下数处小误: 一、第886页“汉字”条,称汉字“一个字一个音节”。按:此说不全面,因汉字现有少数双音节者。如在本《辞海》中,第1362页“瓩”,即注音qian wǎ第727页“时”,注音ying cǔn,呎、哩、唡、嗽等类同。查《现代汉语词典》、《新华词典》等,在本定义前均有“除极个别的例外”、“绝大多数”等条件状语,较《辞海》严谨。 二、第1169页“结构主义”条,称其前驱者索绪尔为法国人。按:此误,索绪尔虽为巴黎  相似文献   

3.
台湾新编《中文大辞典》,是大型的汉语词典,自问世以来,以词目丰富、义项周备、引证详尽著称.当然,它作为一部成于众手的巨著,象其他大型工具书一样,不可能没有失误.昔《康熙字典》成书,王引之作《字典考证》,纠正其引书(讠为)误凡二千五百八十八条,而《康熙字典》的错讹远不止此.今检《中文大辞典》己部“已”字,巾部“帝”字,干部“平”字、“翰”字,幺部“幽”字,弋部“式”字等部分词条,每见其释义、引书亦颇有失误或可商兑者,因略作考索、核对;择若干条,以原词条为目,不另作归纳,汇而成篇.有些词头,义多事繁,拟另成专篇,兹不具.惟《中文》多本日本《大汉和辞典》,其错讹失当处,亦多袭《大汉和》,或辗转相袭其他旧时辞书如《中华大字典》、《辞源》(旧)、《辞海》(旧)等而致误,为避免繁复,不一一说明.至于本文错误的地方,请读者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4.
在不同的辞典中“后生”释义时有差别。有些差别是由于词典本身性质的不同而引起的,比如《现代汉语词典》中未列“子孙;后代”这一义项,而《辞海》、《辞源》都列了。这种差别符合词典学原则,无可非议。另有一些差别,则是由词典编纂人员的主观因素造成的。这种差别是  相似文献   

5.
由明沈德符撰写的《万历野获编》及《补遗》中有为数甚多的历史词语,这些词语现代人已不太能理解,而常用大型工具书及历史类专科词典,如《汉语大词典》《辞源》《辞海》《中国历代官称辞典》《中国历代官制词典》等也未能将其完全搜罗进去,或虽有收录但释义有误,或对其所处时代的把握不够准确。通过对“把目”、“部堂”、“对品”、“宫秩”等词语的考释,可以减少读者的阅读障碍,提高《万历野获编》的历史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说文解字》、《玉篇》、《康熙字典》、《辞源》、《辞海》、《汉语大字典》为主要依据 ,对部首编序法的创制及其发展进行论述 ,提示了《说文》、《玉篇》、《字汇》、《康熙字典》按字义归部 ,《辞源》、《辞海》按字形定部 ,《汉语大字典》的单字按字义归部 ,有些合体字依书法结构的偏旁归类 ,所有部首按笔画排序 ,部首编序对编纂字典、使用字典起着积极的辅助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试就新《辞源》在注音方面存在的问题,提点商榷性的意见,作点校勘正误的修补工作.我曾先后将新《辞源》一至四册的单字注音一一通读,对其中有误之处经参照有关原始语音资料查证核实之后,再排比分析,归纳整理,几经修改,三易其稿,最后将问题归为十类,名之曰“校读札记”.现按以下顺序,赘述于后;《辞源》的修订者们为了提高注音、审音的水平,确实花费了许多精力,有所创新,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应当充分肯定.但同时,由于新《辞源》的修订战线太长,出  相似文献   

8.
考察《现代汉语规范词典》A部字头和词条对《现代汉语词典》的增删可以发现:《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在字头的收录方面更精粹,更规范,更符合现代汉语的用字实际;在词条的收录方面更丰富,更有时代感,更能体现与时俱进的治学精神;是对老一代语言学家精心编纂的《现代汉语词典》的继承和发扬。  相似文献   

9.
我曾有机会读到现行中学语文课本中选入的一些文言诗文,以及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相关的《教学参考书》。阅读时发现了一些疑点,觉得语文课本及相关的参考书,在文言诗文的译注上,尚有可商榷之处。现在举一些例在下面,意在引起讨论,以提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语文课本脚注析疑① (1)注音之疑 高中第五册《齐桓晋文之事》中,齐宣王引诗“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度,课本注音为du。当为du。度,《广韵》作“”,徒落切,全浊入声字,今该读阳平。《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du”。高中第六册《涉江》:“桑扈行”。赢,课本注音为lu。当为lu。“赢”是“裸”的异体字,《广韵》作郎果切,次浊上声字。《现代汉语词典》、《辞海》正作“lu”。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对《现代汉语词典》与《现代汉语规范词典》体育词条的收词、释义等方面比较,发现和考察这两部规模、类型几乎相同的语文词典在对同一类别词条编写的异同之处.同时,在语文词典释义理论的指导下,衡量两部语文词典释义的准确性、系统性及语文性.  相似文献   

11.
《现代汉语词典》问世以来,深得广大读者欢迎,是一部难得的工具书。但人们在经常翻检,并受其益的同时,也察觉了书中某些缺陷,近年即有不少文章指出过。笔者也于使用该词典(一九七九年版)时,随时记下了若干疑点,现在提出来,以供修订再版时参考。只是本文在讨论一些词条时,仅附上随手得来的少数用例,未能广为搜罗书证,而且对有些词条不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意见,仅为“置疑”而已。行文拟以词条为纲。  相似文献   

12.
部首检字法是汉语字典(辞典)常用的检字方法之一。 早在汉朝,许慎的《说文解字》就根据文字形音义的关系,按照六书的原则,概括出540个偏旁作为部首。《说文》部首是文字学原则的部首,不完全适用于字典的检字法。后来又几经变革,到1716年编成的《康熙字典》(以下简称《康熙》)始立214部,1915年版《中华大字典》、1979年版《辞源》的部首和《康熙》基本相同,都属于旧部首。1979年版《新华字典》189部,1979年《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188部,两书部首基本相同。1979年版《辞海》  相似文献   

13.
释义,无论词典的释义,还是专书注释、语文教学中的释义,都应当解释词义。但是在已经出版的汉语词典中,却可以看到不是解释词义的释义。例如,《辞海》和《辞源》对“燎”这个词的释义: 燎,炙也,谓炙衣使乾也。《后汉书》:“遇大风雨,光武引车入道旁空舍。……对灶燎衣。”——《辞源》  相似文献   

14.
现有辞书的成果,应当吸取;其漏误处也必须补正。兹从“释”字所领词目,举三例简述如下: 释憾现有辞书的释文与例证,几乎全同。旧《辞源》:“谓心有所怨恨,因事以消释之也。”旧《辞海》:“谓消释雠恨也。”《辞海》未定稿:“消除仇恨。”《汉语词典》:“谓解去心中之怨恨。”所引书例,皆为《左传·隐公五年》“请君释憾于宋”。《中文大辞典》释为:“消释怨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就《汉语大词典》、《辞源》“车渠”词条下第一个义项的释义和引例提出商榷。“车渠”作为车的一个部分 ,其确切意义是“车辋”———车轮的外周 ,而非上述两部词典所定义的“车轮”。在结合《周礼·考工记》和其他古籍中的材料对这两部词典都引用的《尚书大传》中的例证进行分析后 ,认为该例证中的“车渠”既不是“大车之渠”(车辋 ) ,也不是“车轮” ,而是一种巨大的海生物车渠。北宋著名学者沈括也在《梦溪笔谈》中提出相同的看法  相似文献   

16.
许少峰主编的《近代汉语大词典》在词条收录、词义解释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往的近代汉语类工具书,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有较高水准的词典。同时,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和不足。  相似文献   

17.
翻开四卷本的《辞源》,找不到“民间文化”这个词条,或可曰,此书所载甚早。翻开《辞海》,也不见“民间文化”的词条。那么,看一看每隔两年都要修订的《现代汉语词典》又怎么样呢?同样没有!辞书不载的意义自该人人明白。有人说,民间文化多少年来被主流文化边缘化了,或者说,一直处在主流文化的边缘。错!民间文化多少年来都没有进入“文化”的视野,或者说,一直都没有被承认是“文化”!我们的文化是以文字为代表的正统文化,我们所说的有没有文化,也是以认字的多少作为某一标志的。民间文化常常不被载之以文字。既然不被文字承认,当然也不会为文…  相似文献   

18.
陆凯《赠范晔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首脍炙人口的小诗,是早期五言诗中的妙品。它表达作者对远方朋友的怀念和深情厚谊。构思新颖,意趣横生,感情真挚,而又高雅出俗,读起来活泼亲切。一千多年来,一直为人们所传诵。诗中说的“一枝春”,已成为梅花的代称,也常作咏梅或别后相思的典故,而且成为词牌名。《辞源》、《辞海》中就有“一枝春”,“梅花使”等有关此诗的词条,可见此诗影响之深广。  相似文献   

19.
元明清白话文献中的“国家祥瑞”一语,除了它的字面意思外,还有瑞雪的意思。但是它在今天所见的大型辞书《辞源》、《辞海》、《汉语大词典》里都未当作词条收录。事实上,当作瑞雪义的时候,“国家祥瑞”已经凝固成了一个词。此外,“国家祯祥”、“祥瑞”,也都有瑞雪的意思,上述辞书对前者未收录为词条,后者虽然收录而却未列这一义项。考释“国家祥瑞”可知其还有“瑞雪”一义。  相似文献   

20.
许少峰先生编著的《近代汉语大词典》在词条收录、词义解释等方面都超过了以往的近代汉语类工具书,是一部具有鲜明特色、有较高水准的词典。文章对《近代汉语大词典》中数条词语的释义提出了一些商榷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