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茅盾的小说《蚀》三部曲,在版本变迁中主要的一次修改,是在初版本到定本之间。这次修改,作者迎合新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文学规范,实现了文本的全面刷新,尤其是导致了“革命”与“性”的意义滑变。  相似文献   

2.
《倪焕之》有四个重要的版本 :初刊本、初版本、删节本和文集本 ,其版本的变迁体现了三种不同的修改意向 :艺术完善、与新的文学规范接轨、语言规范化。这部小说具有不同的版 (文 )本“本”性。  相似文献   

3.
“十七年”小说版本修改的原因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七年”小说在经典化过程中历经多次修改,形成一个初版本多个修改本的文艺形态。其修改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一是中外文艺修改传统的当代影响;二是意识形态、审查制度、传播方式、语言规范、文学成规、政治主体的召唤、读者的批评等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的影响;三是作者自身出于艺术完善的考虑。  相似文献   

4.
《骆驼祥子》经过多次修改,有众多版本。从初版本到节录本是一种简化处理,从初版本到修订本是一种洁化叙述,而文集本在还原初版本时又有遗漏。这些版本变迁其实带来的是文本的变异,能唤起新文学研究应有的版(文)本意识。  相似文献   

5.
如果将《创业史》第一部的初版本与修订本比较,可以发现柳青对初版本作了诸多修改,其因有三:一虽然文革已过,但作者受时潮影响未减;二作者重病在身,孤独自处,“左”毒未消;三身体受损,作者的审美鉴赏力未能如前保持。因此,从文本的艺术价值着眼,今后重印《创业史》第一部,宜以初版本为准。  相似文献   

6.
从1934年在《国文周报》上连载开始,《边城》总共产生了六大重要版本。通过这一系列的版本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于文本的精雕细琢。本文主要就《边城》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对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沈从文的小说经历了几次改写,形成了不同的版本。通过比较流行范围最广的文集本与基本恢复了初版本原貌的全集本,可以发现文集本基于迎合主流意识形态和新的语言规范等方面的原因所做的修改,虽有积极的一面,但总的来说影响了小说内涵的丰富性、情节的完整性和人物的丰满性,从而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原有文本的本性。由此看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很重要的是必须确立善本观念。  相似文献   

8.
《心理学原理》、《时间与自由意志》和《释梦》是洞彻文学“意识流”背后理论意义“魔力”生成的必读文本。它们个中所关联到的“意识流”问题的重要观点反映出合理与悖缪交互错杂 ;但它们所透发出来的美学价值不仅在方法上而且在观念上均给予了文学“意识流”之孕育以诸多的启迪和裨益 ,使其通过本身所进行的审美融化 (当然 ,也辅以其他因素的从中掺和 ) ,以“另类”的面容在世界文苑中魅力四射 ,给文学叙事艺术格局带来空前的变革。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重要散文《水云》主要有选集本和全集本两个版本。对两个版本进行比较,通过研究其文字校改所引起的文本效果的差异,尤其是通过研究那些几乎足以改变初刊本原貌的重要修改之处,可以从中发现沈从文文学思想和审美理想衍变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10.
《边城》的美学意蕴幽深丰盈,耐人寻味。作品不仅建构了一个由自然美、风俗美、人情人性美相融而成的恬和秀美的“边城世界”;还讲述了一个曲婉动人的爱情故事,并在其中注入了作者丰富多彩的生命体验。毋庸讳言,《边城》并非完美无缺,它的思想缺憾与作者所持的自由主义文学观息息相关。  相似文献   

11.
传奇是中国小说最基本的叙事模式与传统之一,也是影响中国现代小说叙事模式生成、发展的最重要的"中国经验"之一,本文即试图据此阐明三个问题:一是为什么说《边城》是一个传奇;二是《边城》作为传奇叙事的基本模式是什么;三是《边城》传奇叙事的生成背景与动因,以及其中传奇叙事传统作为"中国经验"对现代小说叙事以及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从文献学、语言学、文艺学等方面对李白《望庐山瀑布》(其二)异文的优劣、真伪以及产生此种异文的原因作了综合性的论述和推论,认为宋蜀刻本所录《望庐山瀑布》(其二)正文"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长川"当源自《草堂集》,可能系李白改笔;异文"庐山上与星斗连,日照香炉生紫烟"可能源自范传正所编《李太白文集》,存李诗初貌;通行本所录《望庐山瀑布》(其二)之"前"字和"九"字应系后人篡改,试图为解决诗作文本问题提供一种思考途径。  相似文献   

13.
景观是由实体环境与文化意义交互作用而生发和演进的叙事系统。湘西边城通过命名、造景和解说等叙事策略关联沈从文的文学作品《边城》,实现景观的历史背景、文学幻景与旅游实景的叠合,以唤醒记忆的特殊方式凸显地域特色,进行文化传承、意义表达和价值重构。边城文化在景观制作、关联记忆、审美体验和景观认同等文景同构过程中得以重塑。湘西边城景观内涵经过历史、文学和现实生计等方式得以重新定义和解说,实现从民族传统小镇向现代特色旅游名镇的转型。  相似文献   

14.
《边城》道德思想的伦理学阐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新时代的语境下,对《边城》所构建的社会生活画卷做一次伦理学阐释,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本文通过《边城》人物伦理关系的描述以及道德心理的勾画,充分展示了特定时空中人际关系的本真和人物心理的纯美,这种本真与纯美正是今天人们追寻的精神家园。  相似文献   

15.
《边城》是沈从文的代表作,小说中体现了作者对人生和社会的独特思考,在这种充满了桃源理想牧歌的乌托邦式的社会中,我们读到的是人和自然以及人和社会的整体和谐之美。和谐美是生态美学研究中的一种理想状态,文章从和谐生态美的角度对沈从文的《边城》进行分析和解读。  相似文献   

16.
接受美学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理论,主要从欣赏主体对欣赏对象的接受过程来矾究文学作品,通过读者的审美参与来判断作品的艺术价值.从接受美学的角度看,<边城>以丰富的审美内涵契合了读者的补偿心理、猎奇心理和怀旧心理,同时,又不断地打破和超越读者的审美期待,实现了文学的陌生化原则,从而给读者以巨大的审美享受.  相似文献   

17.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8.
在人类发展的漫长岁月中,水不仅孕育人类本身,而且渗透到人类文化的深处.古今中外的许多文化作品上都留有深深的水的印记,<瓦尔登湖>和<边城>中都描绘了一个水气氤氲的世界,在这里,水不仅仅是其创作的背景和源泉,也是作家认识世界、礼赞自然和思索生命的载体.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原型意象.  相似文献   

19.
<日出>经历了复杂的版本变迁.其再版本较之初刊本和初版本更完备;开明本改动最大,充满国家意识形态修辞;"剧本选"本是初版本与开明本的合成本,但又有新的改动;"戏剧二版"本承续了"剧本选"本的修改,是一个更适合演出的本子;四川本是曹禺最后的改定本,却又不及再版本那样完备.这些不同的版本是<日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不同变体,其实是不同的文本.这涉及文学史如何叙述具有不同版本的新文学名著的重大命题.  相似文献   

20.
《边城》与"五四"以后占主流地位的社会剖析小说有着深层次上的差异,这种差异更多源自作家思维方式的不同。沈从文更多地接受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因此,他很大程度上拒绝了西方小说因果的和逻辑的模式,而采用了中国传统思维的注重感受和直觉体验的模式。《边城》将人与物、主要人物与次要人物都置于同一个平面之上,描绘了一幅完整的湘西风俗画,典型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整体"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