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英美文学教学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学习英美文学并不仅仅是学习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其内容。目前英语专业学生英美文学课堂上,多数教师倾向于把自己对文学的理解传授给学生,而不是给学生一些机会让他们表达自己对文学的见解;授课多以教师教授为中心,课堂讨论开展较少,这些问题直接影响学生对英美文学的深层理解和接受。要改变这一现状,可以尝试以讨论为中心的教学方法的应用,逐步引进学生——教师相互交流的体制。  相似文献   

2.
论"文学是人学"的三个维度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传统文艺理论在理解“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时,往往倾向于从认识论和知识论哲学出发,将文学活动中的人仅仅看成是思维主体和认识主体。这种思维视觉的局限扼杀了“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张力和推衍能力。惟有从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以人为目的这三个维度出发,才能准确把握“文学是人学”这一命题的理论含蕴,从而对这一传统命题作出恰当的阐释。  相似文献   

3.
<正> 如果我们不把乡土文学仅仅看作是新文学运动的第一个十年所出现的一种文学现象、文学流派,而把它看成是作家们在所谓“恋乡情结”的驱使下采用“回忆”或直接写实的方式,对乡村世界的一系列观念、情感和生活样式所作的描摹与反映的话,那末,乡土文学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可以说是一直处于别的文学题材无法比拟的极为显著的地位.以至愈到后来(文革为止)愈以其结构的宏伟、篇幅的巨大、场景的辽阔雄踞于“主流文学”的位置.对于乡土文学在中国文学中层出不穷并且地位愈来愈显著的原因,许多文学评论者都试图作出理论的探究.赵园同志从新文学的两大题材——乡村题材和知识分子题材——相互消长的比较角度出发,概括地总结了自二十年代始到四十年代末乡村文学不断兴盛的原因.从作家个人的审美理想看,由于强大的极富诱惑力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审美理想,很难完全超越‘乡村的中国’这  相似文献   

4.
郭沫若早期诗学观中,文学的本质是“诗”,也就是“有节奏的情绪表现”,这对于理解他早期的历史剧来说,这是根本起点。本文正是试图在这样一个起点上对郭沫若早期的历史剧做一个全面的理解和诠释,以“情绪”的表现为目的来解析历史剧的题材、情节、人物和结构,以图对郭沫若的早期史剧做出较为切合艺术自律的分析。  相似文献   

5.
文学与侠文化结缘已经成为历史事实,许多古代和现代以侠义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承载着丰富而深刻的侠文化内容。但长期以来,侠文化研究对象仅仅局限于侠义题材作品或通俗文学中的武侠小说,而相对忽略了非侠义题材的纯文学作品和新文学作家。以侠文化为视角来透视新文学作家及其作品,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6.
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学题材,中国当代石油文学创作取得了巨大成就.中国当代石油文学研究真正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无论是整体把握还是微观探讨,30年来的中国石油文学研究都取得了丰硕成果,但缺陷也显而易见.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来说,写实主义所追求的是对客观现实的真实描绘,即左拉所说的那种“科学真理的精确性”。据说库尔贝曾拒绝画天使,原因是“从没有见过天使”。写实主义画家不但把一切神话、宗教和寓言排除在题材的范围之外,而且,即使是历史题材也坚决加以回避。他们仅仅对平凡的现实生活和朴素的自然景物感兴趣,认为越是平凡的事物越能为多数人理解和欣赏。  相似文献   

8.
当代灾难文学内涵缺乏认同、创作力不足使得这一题材一直难以达到更高的艺术层面。灾难书写存在瓶颈,需要我们对与之相关的灾难以及灾难意识重新定位,也需要我们从情感的、伦理的以及人性的层面进一步挖掘这一题材的审美意蕴,有所艺术突破。同时,一个民族的写作方向离不开本民族特有的文化心理认同,鉴于我们民族表现出的“乐天知命”、“随遇而安”的文化心理特征,灾难文学的“创伤书写”,则可以对这一题材如何实现艺术突破生发出一些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文学意象的本体分析认为:文学意象作为一个重要的审美范畴,绝不仅仅是一种创作方法、写作技巧,也不单纯是客观的物、主观的意,它不能只在心物同一、情景交融这一浅表层次上去理解。确切地说,文学意象是作家艺术家在大脑中构思的文学模型、文学蓝图。它作为一种艺术化的心理结构形式,是作家艺术家在完整的意识活动(包括意识与潜意识)中,借助于贮存在记忆中的表象,对唤醒表象的现实客体的审美表现性(审美价值)的追忆,对曾经体验过的情感生活的回味和对某种未实现的理想的憧憬与向往,它具有创造性、表现性、易变性。  相似文献   

10.
理解"石油文学"必须从摒弃政治化的概念开始,对它表现出的具有丰富的人性内涵的"石油人"也必须进行全新理解.具体来说,"石油文学"就是要写出现代意义上的"人",注重人的"现代意识".  相似文献   

11.
贾谊为什么要写作《过秦论》呢?或者说《过秦论》的立足点是什么呢?论者大多认为是为了给汉文帝提供一面镜子,希望汉文帝能够以强大的暴秦迅速败亡为鉴戒,对人民施行仁义,以免重蹈复辙,这固然没有错;但我认为仅仅这样理解,就未免是以偏概全。我认为  相似文献   

12.
整体语言观认为语言是生动的,是活的,无论在阅读还是在交流的过程中都应该注重语言的意义,培养学生理解意义和使用意义的能力,而不是仅仅学习语言所采用的形式。从这一理论出发重点探讨整体语言教学的3种模式:读写结合式教学、文学圈探究式教学、创造性戏剧表演式教学。  相似文献   

13.
日本现代“变形”题材作品中的“翻案”之作多承袭中国古代同类作品的素材加以改写,表达出完全现代的主题.其中的“变形”因素完全成为象征性的表达手段,日本的批评家对这些因素的含义有着各自不同的理解.这让我们看到了“变形”这一古老母题是如何在新的文学语境中继续生存繁衍,焕发出全新的活力的.  相似文献   

14.
“宗教文学”这一术语,多见使用。但略加寻绎,便发现论者所指各异,歧义颇大。有人从宗教经典中拈出一些被创教者征引的带有文学性的故事、传说等,谓之宗教文学;有人认为以宗教人物、故事为题材的文学作品是宗教文学;有人把宣传宗教观念信仰的作品看作宗教文学;还有人认为神话也属广义的宗教文学,等等。可见,确有为“宗教文学”“正名”之必要,应该给它一个基本的定义,对其内涵有一个那怕是尚不齐整的界划。否则,一使读者难以适从,二使研究难以深入。  相似文献   

15.
刘先平是我国大自然文学的开拓者。在其长达近四十年的大自然探险中不仅以身心感悟了自然的魅力和人与自然的关系,还付诸笔端形成独具特色的大自然文学。我们考察其作品不仅是因为大自然文学在我国文学创作中获得的成就,更是因为其作品中体现的生态文学观。理解大自然文学需要理解生态文学观的形成,了解生态文学观背后的人文气息和社会文化因素,这也是我们把握作家、作品、世界之间关系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临近2000年,都市文学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都市小说以其独特的风景与农村题材小说形成了“一个二元并存的基本文学格局”,这是现代都市文明与都市发展的必然结果.其实,以都市生活为题材的文学历史源远而流长,20世纪它在现代都市文明背景下更是波峰起伏,断续发展.本文将对中国20世纪都市小说的流变轨迹、题材衍变作一简要描述.  相似文献   

17.
文艺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转向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在社会转型与范式转换的特定历史时期,文艺学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关于问题的问题。阐释学的问题意识表明任何一个解释者都必然以一种前理解状态或前理解构架进入理解与研究。文学解释学对问题的首要性的认识则表现为对文学范式的高度关注和依赖。每一理解都是向文学对象提出问题,抛出问题,是理解主体(前理解)向对象的一种抛掷、投射和设计。世纪之交的文学发生了从语言论转向到文化的转向。这是社会实践向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和问题群,这种变化源于当代社会生活的转型,也是文学自身内部要素运动的结果。文学必须重新审视原有的文学对象,越过传统的边界,对文化的转向做出新的更为合理的阐释。  相似文献   

18.
本文针对当前批评界对“个人化写作”理解和界定上的偏狭,提出了一种对“个人化写作”的新理解和新认识,指出“个人化写作”不应该仅仅囿于对个人生活的书写,对公共经验的个人言说是“个人化写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文章以大量的作品为例,论证了以公共经验为题材的个人化作品的优势和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提出了"反知青文学"的概念,并以贾平凹的<我是农民>为范本,对这一题材之特点进行了分析论证,指出这类题材已经超越了70年代末以来主流的"知青文学",是对"知青文学"的反讽与批判,预示着在新的历史时期中,这一类题材的创作会有一个更为令人瞩目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所谓中国“文学发展过程与人性发展同步”这一中国文学发展规律,实际上不过是对欧洲文学发展规律的套用。把“人性”仅仅归结为人的个性、人的个性的解放、个人意识、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等等,就把中国文学史上的一批优秀作品排除在外。把作家人性自由的表达和感情的浓烈度作为衡量作品艺术力量的标准,认为人性的发展制约美感的发展,都经不起中国文学实践的检验,理论上也站不住脚。中国文学发展有其特殊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