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法国意识流大师马塞尔·普鲁斯特在他那不同凡响的巨著<追忆似水年华>和其它作品如<驳圣伯夫>中以形象而明晰的语言阐述了他对艺术创作的思索,并以独特的艺术形式表现了小说创作的新概念、新技巧和新方法.本文以<追忆似水年华>为例证,深入探讨了普鲁斯特在创作观念和创作技巧上为现代小说所作的贡献.  相似文献   

2.
浅谈乔伊斯意识流小说的创作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先驱乔伊斯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分析,从而说明包括内心独白、自由联想、象征暗示等在内的意识流创作技巧在乔伊斯作品中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以符号和意义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德勒兹在《普鲁斯特与符号》对《追忆逝水年华》进行了独特的解读:《追忆》最为关键的不是记忆与时间,而是符号与真理,从符号与意义的隔离到两者趋近统一,再到两者实现最终的统一,符号的等级由社交符号、爱情符号到感觉符号逐步上升,最终符号与意义的统一在艺术的符号中得到最终的实现。  相似文献   

4.
意识流小说中,故事的叙述不像传统小说按时间顺序依次直线前进,而是随着人的意识活动,通过自由联想来组织的。这个特点使得其语篇看似不连贯。本文以系统功能语言学中关于主位推进模式的理论为基础,探讨小说《春之声》中意识流语篇的主位推进模式,并发现其主位推进模式有内在连贯性。  相似文献   

5.
意识流小说《风暴眼》大量使用非传统的句法和语言,集中展示了人物飘忽不定的意识流动,其凌乱的表层之下隐藏着清晰的脉络。基于认知诗学中的心理空间理论,读者可以依赖于共同的认知经验和语篇知识图式,挖掘小说中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特征,即物理空间背景化、心理空间层级化等特征。构建立体的心理空间网络体系有助于理清语篇脉络,理解人物意识深处的人生感悟,深化小说主题,增强阅读的审美体验。  相似文献   

6.
意识流是20世纪初出现在西方文坛上的一个重要的现代主义文学流派。文章主要考察意识流文学步入中国初期,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鲁迅先生所扮演的角色。在这一时期,鲁迅作为文化先觉的代表,不仅对意识流理论进行了译介,更是在创作中对意识流手法进行了大量的实践。更为重要的是,鲁迅对意识流的借鉴不是简单的模仿,而是植根于中国本土文化,创作出具有自身风格的意识流小说。  相似文献   

7.
时间技巧与沃尔夫的意识流小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英国著名意识流小说家弗吉尼亚·沃尔夫在她的几部长篇小说中都表现出她对小说时间问题的极大关注和巧妙处理,具体表现为《达罗卫夫人》中的"时间的浓缩",《到灯塔去》中的"时间的空缺",和《浪》中的"时间的象征"。文章阐述了时间问题的巧妙处理对沃尔夫小说的意义:时间的巧妙处理使自由联想,内心独白和蒙太奇等意识流写作手法在沃尔夫小说中得以运用;时间的巧妙处理辅助构建了小说的结构美;时间问题处理技巧是沃尔夫传达思想情感,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8.
论意识流小说的审美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识流小说的审美意蕴包含四个方面的内涵边缘情感与体验的文学本位地位;平凡叙事、寻常人物的动人光彩;超越时空的自由世界;心灵追忆的美妙寄寓.  相似文献   

9.
周和军 《南都学坛》2010,30(4):53-56
新时期由于西方思潮的大量涌入,具有革新思想的意识流小说作家接受西方现代主义的文艺思潮和理论主张,在文体样式、艺术技巧上打上了西方意识流小说的烙印,这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中国当代小说的思想意蕴和艺术成就,但从思想主题、反映内容上来看,更多地体现出作家现代化和民族化的努力。不仅如此,新时期作家对于西方现代派艺术技巧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整合和改造,凸显出一种"西体中用,以我为主"的民族化的努力。新时期意识流小说从最初的对西方意识流小说艺术技巧的借鉴模仿,发展到后来的对于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文化传统、社会政治批判和国民劣根性等问题的探寻和思索,体现了新时期作家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0.
意识流与女性小说之关联是一个有待开拓的课题.伍尔夫的女性写作者身份与她对意识流小说的创新这两者之间是有着内在联系的.考察20世纪90年代女性个人化写作,我们看到女性小说勘探女性自我世界的深层隐秘与意识流小说的表现对象有相通之处;女性小说"自白式"的话语方式与意识流的形式特征有一致性.意识流为女性小说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女性小说在寻找自己的"飞翔"姿态中创造性地化用了意识流艺术.  相似文献   

11.
词的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同是词义内容的构成部分,各具特质、功能、形成机制以及在词义系统中的地位。人们通常认为理性意义和情感意义是主和辅的关系,但是具体考察不同词类、不同词义类聚等方面的情况我们发现,两者之间存在不同突显程度、不同亲疏程度等错综复杂的关系,这种关系在不同类型的词中有着不同的表现和分布。不仅如此,理性意义与情感意义及其关系所对应的语言功能也体现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2.
16世纪的宗教改革对欧洲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它也是现代性的重要研究范畴。作为这一时期个人信仰遭遇选择困境的典型表现,圣巴托罗缪屠杀期间所发生的迪罗西耶改宗事件反映了在16世纪的法国,私人领域的信仰空间遭到了普遍的压制,宗教话语权被少数高级教士和宗教机构把持。与此同时,世俗政治的力量也凭借残存的领主-附庸体系控制着大批信众的个人信仰选择。然而这种困境也为世俗政治观念的兴起创造了契机:世俗政治力量的崛起提升了政治利益与政治价值观的重要性,从而削弱了宗教在社会上的主导地位。这一时期正是宗教话语权盛极而衰的分水岭,政治家派和绝对王权的崛起意味着法国开始了向近代国家转型的进程。  相似文献   

13.
文章首先简要回顾了多模态话语理论的研究现状,并对多模态话语分析的几个重要理论观点及介入话语分析理论进行概述,然后以2010年广州亚运会会徽为例,分析并试图全面准确地解读多模态话语意义的整体建构问题。笔者认为多模态话语参与社会实践是各种社会符号模态相互补充、相互增强,共同参与意义的整体建构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连环画作为一种简单易读的文体形式,含有丰富的人际意义。本文以多模态为研究视角,构建连环画人际意义分析框架。以《花生》为例,通过定性定量相结合的分析方法,先对语料作微观分析,再对连环画人际意义构建作宏观分析。研究表明:(1)连环画构建人际意义时,侧重减少图像人物与读者直接交流,保持故事客观性,同时,少量直接交流能唤起读者情感共鸣;(2)构建多模态人际意义时,文本和图像模态在互动方式和态度传递两方面相互补充加强。该个案分析不仅为连环画的语言学研究拓宽了道路,而且为多模态语篇人际意义研究提供了更多实证依据,具有一定的教学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6.
介词的语义扩展--through的个案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介词的语义扩展.通过对介词through的分析,探讨认知机制在介词语义扩展中的作用,及其在介词语义系统结构中的中心地位和在新语义产生时所扮演的角色.挖掘介词through在隐喻及换喻的认知功能作用下从空间意义逐步映射到隐喻意义的认知过程.  相似文献   

17.
在自建语料库的基础上,通过运用Word Smith和Ant Conc两种计算机检索软件,并以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西方著名女作家、印度生活书写的代表人物贾布瓦拉的代表作小说《热与尘》进行了主题、文体风格、写作技巧和人物性格等方面的深入分析。同时,在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挖掘出该小说中的隐含意义,并对其进行更加理性和更加科学的阐释,从而为这部小说在文学鉴赏方面找寻一些更加充实客观的理据。  相似文献   

18.
"京"的本义是指古人为祖先建造的高大坟墓."都"是宗庙意义的衍生物,指曾经建有始祖宗庙的地方.随着社会的发展,京、都的内涵从墓庙所在地向社会群落聚居地转化,从而获得地域上的意义.此后,京获得社会政治中心的意义;都逐步成为行政区划和行政管理系统中或低或高的一个层次.战国时,都成为区域性管理中心和大都市,并最终与京一道获得全国性行政管理中心即首都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随着地方理论的不断深化以及对个体福祉的广泛关注,地方与福祉的关系成为值得学界深入探讨的问题。在旅游中如何提升游客福祉水平,构建目的地的地方意义,对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河北昌黎碣石山为例,探讨了旅游目的地地方意义与游客福祉之间的关系,从自然生态、历史文化、休闲游憩、情感认同等多个方面的地方意义出发,探究对游客福祉包括游客身心健康、环境与安全、人际关系、知识拓展和基础设施5个维度的影响,并构建了地方意义对游客福祉影响的模型。通过研究旨在为当地旅游管理和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创造和挖掘地方意义,提高游客福祉。  相似文献   

20.
以文化资本推动城市空间再造是现今世界城市发展的重要手段,这种文化导向型的发展策略缔造多方共赢的同时也引发了诸多困扰,尤其是对地方源文化形成冲击,造成空间的变异和文化的危机。文章以历史街区为实例对城市文化资本转换的失效性进行分析,认为建设一个真正与文化相连、不同于资本逻辑主导的良性发展的城市,关键是要对城市空间进行一种规范,突出城市文化资本的范式铸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互惠共生的复兴理念,为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空间、地方性资源的转换和城市精神的融合提供了全新的分析向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