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赵克平  赵玥 《唐都学刊》2013,29(1):63-65
儒家教育伦理的基本体系是:成德教育是教育的精神前提,有教无类是教育的公平理念,全面发展是教育的目标导向,为人师表是教育的师德要求。儒家教育伦理的当代启示包括:借鉴成德教育的合理因素,回归"人的发展"的教育价值;借鉴有教无类的合理因素,推进教育公平;借鉴为人师表的师德要求,提升教师道德水平。  相似文献   

2.
《求是学刊》2018,(1):45-50
汉代是中国传统伦理文化的定型时期,包括贾谊在内的汉代思想家对儒家传统伦理进行了创造性转化,推进了中国伦理思想的进程。贾谊在伦理思想上的独特贡献是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高度提升和深度挖掘。他高度重视道德建设,对50多对道德规范做了界定,从形而上的角度论证了德的六理和六美,并对仁义与礼的关系、君臣的行为规范等做了广泛而深入的探讨,为先秦伦理思想在汉代的转型和发展做出了积极的努力。  相似文献   

3.
程刚 《社科纵横》2007,22(1):119-121
伦理思想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在儒家两千多年的发展中,伦理思想同其它别的思想一样,也在发生变化。本文从其中一个方面———伦理标准,论述从先秦到宋明,儒家的伦理标准的变化。先秦儒家以“仁、义”为最高伦理标准,而到宋明儒家以“去欲”为最高伦理原则。从“仁、义”到“去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体现了儒家伦理重心的偏移。  相似文献   

4.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09,(1):130-139
本文首先简要回顾了印度密教的产生与发展,然后介绍了八世纪以后金刚乘成就师(悉陀)们的诗歌作品,他们的作品被印度学界称为“悉陀文学”。本文重点发掘了悉陀文学中的积极内容,并给予积极评价。  相似文献   

5.
张茂泽 《唐都学刊》2010,26(4):51-54
中国古代儒家的终极价值观,是古代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占主导地位的价值观。它有重视人、重视理性而又不乏超越意义的特征;在认识天人合一的"道"这一终极价值本体时,强调天人之间、神圣价值和世俗价值之间的辩证统一;在实现天人合一的终极价值理想的过程中,强调人学习和克己、寡欲等理性的修养活动在事实上最为重要。这些特点对新时期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很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韩伯成 《社科纵横》2010,25(12):105-106
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中华民族道德传统的主流,一直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选择,对中华民族的道德追求、行为方式和人格塑造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儒家的思想体系中蕴含的生态伦理思想十分丰富,主要内容可概括为:主张"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和谐";主张"顺应天常",强调"制天命而用之";主张"寡欲节用",强调"取有度用有节"。儒家"天人合一""顺应天常""寡欲节用"的生态伦理思想与可持续发展理念是相符的,是实现自然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源泉,对当今中国倡导的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这一学说启示我们,在环境治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切实增强使命感,培养全民生态意识;增强责任感,推动社会协调发展;增强危机感,实现资源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袁友军 《社科纵横》2010,25(6):98-100
论文分析了传统儒家伦理的关系主义思想,指出当前中国民营企业内部存在着浓厚的关系治理现象,提出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与技术含量的提高,民营企业应该把关系治理和企业制度有机的结合起来,建立现代家族企业制度。  相似文献   

8.
中国儒家对孤儿和流浪儿的关怀伦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启贤 《唐都学刊》2004,20(1):84-86
流浪儿童问题已成为世界性的问题。中国儒家对孤儿、流浪儿的关怀伦理主要体现在 :尽力拯救孤儿、流浪儿的生命 ;用人间的真情和爱去抚爱孤儿、流浪儿的感情创伤 ;给予尽可能多的培养和教育。由于历史的阶级的局限 ,孤儿、流浪儿群体的悲惨命运无法从根本上改变 ,但儒家对孤儿、流浪儿的关怀伦理对我们研究和解决这一问题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黄向阳 《社科纵横》2008,23(5):134-135
佛教自传人中国以后,为了其在中国的发展和实现佛教的中国化,佛家从格义到自创,都对佛教的义理进行了中国化改造,用中国化的思维方式来表达佛教思想,在完成佛教义理中国化的同时,也为佛教在修行方式和政治上实现中国化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10.
薛克翘 《南亚研究》2012,(4):143-156
本文通过对乌仗那、阇烂达罗、迦摩缕波、吉祥山、金刚座、那烂陀、超岩寺和乌丹塔普里寺等密教修行中心的相关资料分析指出,印度佛教金刚乘的前期修行中心基本在边远偏僻地区,后期中心则集中在今比哈尔地区;前期中心为密教修法的发源地,后期中心为密教典籍的加工地。  相似文献   

11.
《社科纵横》2015,(10):119-123
从文化融合视域考察佛教中国化的历史进程,总结经验和启示,对于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此基础上,探讨了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深度融合方法途径,即在加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的研究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推进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推进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相似文献   

12.
儒家伦理与当代职业道德建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丹 《社科纵横》2005,20(4):134-135
职业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从儒家伦理的视角出发,探寻其中有益于当代职业道德建设的内容。通过分析指出,儒家伦理对道德人格的培养为职业道德建设提供了起点和切入点,为当代社会提供了职业道德理念,并提出了一些具体行业的职业道德规范,其现代价值不可低估。  相似文献   

13.
作为佛陀故乡的尼泊尔,从古迄今均与佛教有不解之缘。佛教在尼泊尔经历了荣枯兴衰的漫长岁月。尼泊尔曾是汉地佛教和藏传佛教与印度佛教联系的枢纽,也是佛教文献和梵文作品的宝库。对于佛教历史尤其是佛教在尼泊尔的历史,本文提供了不少宝贵资料和一些新颖的说法。  相似文献   

14.
稻盛和夫汲取人类历史优秀文化遗产 ,其中包括对儒家伦理道德进行改造、创新形成其经营哲学。“天人合一”是儒家哲学的基本命题 ,稻盛也把天赋予意志 ,奉行“敬天爱人” ;“心性论”是儒家伦理的核心 ,稻盛经营企业“以心为本” ,对员工实行“大家族”式的亲情管理 ;先义后利 ,重义轻利是儒家的义利观 ,稻盛一反无商不奸 ,坚持“利他主义”的经营理念 ;品行修养是儒家的立身之本 ,稻盛按照“每天自我反省”等“六个精进”的修身内容 ,磨砺人格。稻盛的经营哲学 ,贯穿着儒家伦理道德观  相似文献   

15.
姚卫群 《南亚研究》2009,(4):99-111
佛教和婆罗门教中的修行理论是两教宗教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这些内容的一些核心观念发源于印度古代圣典吠陀奥义书,在后世又不断丰富。两教的修行理论涉及宗教戒律及伦理思想的内容,也涉及禅定或瑜伽的内容,并且与两教的世界或人生现象的主要哲学观念相关。比较和分析这方面的内容对于在总体上把握印度宗教文化的基本特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翁珠琴 《唐都学刊》2007,23(2):53-56
儒家善政伦理为儒者在国家治理中经长期实践而形成的一种道德体悟。善政的核心是德治。儒家善政伦理到近代时,由于西方思想的冲击,受到了广泛的现代性批判,并导致了其存在的合法性危机,进而致使其迅速衰落,最终退出统治阶级意识形态的地位。在当代,儒家善政伦理要实现复兴,只能走现代化之路。  相似文献   

17.
计志宏 《创新》2013,(6):56-59
传统儒家以“天人合一”思想为主线,在血缘亲情关系的基础上,形成了一种以“仁”、“爱”和“孝悌”为核心,以“仁、义、礼、智、信”为外在规范的人类社会与自然的责任伦理观。儒家的责任观包括“仁民爱物”的人类行为责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和夫和妻顺的家庭责任,“内圣外王”的政治责任及“心忧天下”的社会责任。儒家责任理论在当代对培养仁爱精神,强化道德修养;塑造理想人格,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树立忧患意识,增强民族责任等方面仍然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8.
工业东亚新现代性模式的出现,改变了原有西方现代性模式独统天下的局面。美国波士顿儒家学者杜维明通过亲身体悟东西方文化各自的独到特质,试图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之下,对经过创造性转化的新儒家伦理与东亚现代性关系问题进行系统研究与深度审视。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传统伦理思想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价值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明霞 《社科纵横》2006,21(3):84-85
儒家传统伦理中的合和思想,曾经深刻地影响着中国这个东方大国,是历朝历代的治国方略,更是我们今天构建和谐社会的主要思想渊源,继承和发扬儒家传统伦理思想中的合和思想,对构建公平正义、诚实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一般人们往往以现代西方伦理学的尺度武断地将儒家义利观认定为重义轻利的义利观。其实传统儒家义利观是不断“与时进焉” ,不断演进和丰富的体系。可以从两个层面理解儒家义利观体系 ,即 :本体论层面和价值论层面。在道德本质上 ,它坚持了道义主体论倾向 ,逻辑表述为 :义为利之本 ,义重利轻 ,义以建利 ,义利统一。就价值而言 ,个体人在现实中所面对纷争进行正确选择应具备的道德素质是基础性应用价值 ;更重要的社会价值在于政治伦理意义上 ,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传统儒家义利观 ,经过不断演进 ,通过有效解决现实世界利益冲突形成道德观念体系和操作原则 ,成为中国主流义利观 ,并对后世产生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