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商隐以其独特的无题诗而著称 ,成为我国文人恋情诗的代表。然而一千多年来 ,人们往往忽略了他的政治诗 ,以为他只是一位纯情的“爱情歌手”。其实李商隐的一百余首政治诗 ,占其现存诗歌总量的六分之一。其诗反映统治阶级横征暴敛 ,同情人民疾苦 ,指出“官逼民反”的实质 ;鞭挞宦官专制及其把持军权、干预朝政 ,玩皇帝于股掌之上 ;揭露统治阶级内部党同伐异 ,深刻反映朋党斗争的残酷性 ;反对强藩割据、与朝廷分庭抗礼 ,维护中央集权与国家的统一。李商隐政治诗深刻反映了晚唐的社会现实和政治斗争 ,他是继杜甫、白居易之后 ,我国唐代又一位杰出的政治抒情诗人  相似文献   

2.
试析李商隐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美学角度对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歌意境的主要特征及形成原因进行了分析。具体从“悲凄之美”、“曲折之美”、“迷离之美”三个方面论述了李商隐诗歌朦胧凄迷的美学特征, 并从时代特点、个人际遇和内容、结构、用典、意象、语言等艺术创作方面阐释了李商隐诗歌意境的成因。  相似文献   

3.
李贺生年考     
李贺是唐代诗坛的著名诗人。他的生年向有两说。 关于李贺的生平事迹,最早给我们提供资料的,是比李贺稍晚一些的诗人杜牧和李商隐。杜牧受集贤学士沈子明之托,为李贺所遗二百三十三首诗歌作序,时间是太和五年。杜牧在序文的后段,叙说了李贺的家世,盛赞了李贺的诗歌,结尾处云:“贺生二十七年死矣。”又云:“贺死  相似文献   

4.
李商隐主要有10首诗歌运用了嫦娥意象,是唐代众多诗人中取嫦娥题材入诗数量最多的一位。诗人赋予嫦娥意象独特而丰富的多重意蕴:在其笔下,嫦娥既是幽寂高洁的月宫仙子,又是哀怨多情的道家女冠,更寄予着诗人孤独寂寞的落寞情怀。这与唐代社会的大背景、李商隐自身身世、仕途经历、爱情波折及宗教信仰等方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5.
李商隐的诗歌是“优美”的,但其诗歌也有“崇高”的一面,主要体现在李商隐政治类诗歌的创作中。以郎加纳斯的《论崇高》为基点,探求李商隐诗歌中的“崇高”特质及其表现。  相似文献   

6.
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名诗《登乐游原》的最后两句历来争议颇多。对字面意义的不同理解影响了人们对诗歌内涵的不同解读。在总结了学术界对这两句诗的几种主要观点后,从"只是"一词的意义着手,分析了全唐诗中所有的"只是",总结出了该词在唐代的九个义项。再结合李商隐的生平、经历和思想对诗歌内涵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骄儿诗》并非李商隐的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但前人对这首五言古体诗却是很为注意的.有人从诗中的“或谑张飞胡,或笑邓艾吃”,“忽复学参军,按声唤苍鹘”等句来参证唐代民间说书艺术的存在和参军戏弄中的脚色等等;有人借本诗来考订作家李商隐的生平,结合诗中所叙商隐的爱子衮师“四岁知姓名”,商隐本人“憔悴欲四十”,作诗季节“青春妍和  相似文献   

8.
本期导读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文·史·哲”栏目隆重推出了我国著名古代文学评论家陶文鹏、历史学家祝总斌和龚延明的文章。陶文鹏《论宋词浪漫神奇之“造境”》,认为滥觞于屈原的《楚辞》,又在唐代李白、李贺、李商隐等众多诗人的作品中放射出奇光异彩的浪漫主义诗歌传统,  相似文献   

9.
韩大强 《南都学坛》2009,29(5):46-49
盛唐李白、中唐李贺、晚唐李商隐是唐代诗歌不同时期的杰出代表。李白盛世长歌的昂扬之气,李贺孤寂苦吟的萧瑟之意,李商隐风流晚唱的凄凉之态,构成了唐代诗歌精神的流变过程。唐诗由盛唐的昂扬首变为中唐的萧瑟,再变为晚唐的凄凉,这实际上也正是唐代士子由奋发蹈历乐观进取,转而为消沉冷漠枯寂渊默,直至暮气沉沉的心路历程。  相似文献   

10.
七言绝句是唐代诗歌中的新兴诗体,正是唐代诗人用自己的创作实践把这种诗体推向了艺术高峰,显示出巨大的艺术功能。而李白,还有王昌龄,在这种新诗体的建设中,发挥了拓荒者、开创者的作用。 王闿运云:“七言绝句,和乐皆五句,盖仿于《淋池》、《招商》。其平仄相间,唯作四句,则始于汤惠休《秋思引》。自是以后,盛于唐代,有美必臻,别为一体。而工之至难,一字未安,全章皆顿。”(《湘绮楼说诗》)王士祯云:“七言绝句,初唐风调未谐,开元、天宝诸名家,无美不备,李白、王昌龄尤为擅场。”(《唐人万首绝句选·凡例》)检《全唐诗》,王、李以前七、八十年间,所载七绝不到一百三十首  相似文献   

11.
李商隐是唐代诗坛的一员名将。他同李白、李贺一起,被称为“三李”,是一位具有尊法反儒倾向的进步诗人。“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就是他脸炙人口,流传颇广的名句。他的诗歌词采优美,意境遥深,铿锵和鸣,很有独创特色,因而为历代人民所喜爱。但是长期以来,李商隐及其诗歌却被尊儒反法的政客、文人所贬低和歪曲了,特别  相似文献   

12.
李贺,是唐代以“三李”(李白、李贺、李商隐)著称的浪漫主义诗人之一。伟大领袖毛主席《给陈毅同志谈诗的一封信》中,赞扬说“李贺诗很值得一读”。值得一读的原因是什么呢?我觉得主要在于李贺的诗歌大都具有“玉峰迎旭日,银海纳长虹”似的奇丽雄扬的艺术特色,为那腐败黑暗的时代挥一面理想的彩旗,为我国诗歌的民族艺术宝库增添了可资借鉴的珍品。  相似文献   

13.
陈子昂在我国文学史上、至少是在唐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有着为其他诗人所不能代替的重要地位,他的《与东方左史虬修竹篇序》,一向被公认为唐代诗歌革新理论的一面旗帜;《感遇》三十八首及《蓟丘览古》,上继阮籍《咏怀》、左思《咏史》,一扫齐梁、初唐绮艳柔靡之习,也为唐代诗歌革新提供了一些创作实绩。他的诗虽确如皎然所说,失于“复多而变少”(《诗式》卷五),甚至还不妨说有点泥古的迹象;但在当时具体历史条件下,也毕竟还是从一定方面、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寓革新于复古的弯弯曲曲地前进的意义和趋向,  相似文献   

14.
释“五马”     
“五马”一词,古代诗词中习见,一般都用来代指州郡的长官太守,后来又用以代称刺史或知府.在诗歌中用“五马”来称太守,大概源于汉乐府《陌上桑》.《陌上桑》:“使君从南来,五马立踟蹰.”朱东润先生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在《陌上桑》“五马立踟蹰”下注释说:“五马,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用五匹马.”汉代太守驾车果真用五匹马吗?《骈字类编》、《辞源》在“五马”条下均引《汉官仪》说:“四马载车,此常礼也.惟太守出则增一马,故称五马.”看来这可能是朱编《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注文的根据.但是,今查《汉官仪》,实无此记载.  相似文献   

15.
律诗是以五七言绝句和五七言律诗兼有排律等形式所组成的诗歌群体。而这些诗歌群体,自唐代以来又都以绝句和律诗为主要形式出现在文坛之上。以唐代为例,结集的《全唐诗》多达九百卷,有诗人两千三百多家,诗歌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其中绝大多数又是五言七言绝句和五言七言律诗。唐代诗歌的辉煌成就,显示了中华民族的卓越的才华和无穷的智慧。她不仅是中国人民而且是世界人民的精神财富和艺术瑰宝。  相似文献   

16.
朱鹤龄《李义山诗集注》是李商隐诗歌的第一个完整注本,其序文从政治、道德和艺术三个方面,对李商隐及其诗歌作出了全面而高度的肯定,促进了清初李商隐研究的发展;注本在学术方面具有执简居要、考证精审和追根溯源的特点,为历代注家和学者所重视。朱注与清初学习义山诗的风气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由此生发的注本与文学的关系值得今人思考。  相似文献   

17.
“兴寄”说是唐代重要的诗学理论,它要求诗歌创作抒发诗人的性情,并通过“比兴”表现手法来寄托诗人的政治理想和抱负。杜甫更强调诗人的内在复杂情感与外在景物之间相互交融的关系。杜甫用他的诗歌创作实践了“兴寄”说.即在注重诗歌社会价值的同时,注重诗歌本身的艺术价值,从而形成了“沉郁顿挫”的诗风。《秋兴八首》正是杜甫“沉郁顿挫”...  相似文献   

18.
璀璨的晚霞     
黄其庄 《老友》2012,(1):1-1
唐代诗人李商隐写过一首《登乐游原》,其中两句是:"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同代诗人刘禹锡认为这样令老年人伤感的诗句不可取,于是在《酬乐天咏老见示》一诗中针对性地写道:"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满天。"朱自清在晚年时将李商隐的诗反其意进行改造:"但得夕阳无限好,何须惆怅近黄昏。"他还将这两句诗写在纸上并压于书桌玻璃板下,既自勉又励人。  相似文献   

19.
施蛰存先生新著的《唐诗百话》(上海古籍版)是一本系统介绍、评价唐诗作家作品的书。由于作者对古典诗歌的研究形式作了新的大胆探索,使本书成为唐诗艺苑里独标风华的一朵奇葩。本书共一百篇,故称“百话”,每篇选讲的诗从一至十一首多少不等,共选讲了七十余位唐代诗人的近三百首作品,全面地反映了唐诗的概貌。全书由五部分组成。前四部分分别是初、盛、中、晚唐诗话,各篇或重点讲评一位作家的一首或几首作品,追踪溯源,旁征博引;或把同一题材或体裁的作品放在一起,  相似文献   

20.
诗韵是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运用数字人文方法,在对《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全宋诗》所收诗歌韵脚进行全面标注的基础上,可以发现《全唐诗》《全唐诗补编》共收录53位诗人的81首江韵诗,308处押韵,涉及27个韵脚;《全宋诗》共收录267位诗人的625首江韵诗,2431处押韵,涉及68个有意义韵脚。通过对韵脚分布、出韵情况、韵脚组合、次韵分韵、诗风与用韵之关系、创作队伍等方面的考察,可以发现唐宋两代江韵诗存在核心韵脚、常见韵脚组合等现象,唐宋两代的江韵诗风以平易为主,但同时也有篇幅长、用韵僻、构思奇的奇崛之作。唐宋两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特点,对元明清三代江韵诗的用韵、创作等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