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元法哲学论是西方法学思想的重要传统,其肇始于自然法思想,并以世界观的二元图景为基础。《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青年马克思思想转变为成熟的马克思主义的"分水岭",这部著作系统阐发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奠定了马克思主义法律思想的理论基础。历史唯物主义消解了自然法思想所依赖的自然本体论,从而重构了层次丰富且充满张力的二元法哲学论,这对于理解法哲学之当代使命颇具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2.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它以概念的、逻辑的形式反映世界总体图景和一般规律。世界观作为指导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思想原则,它就成了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学目的,就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提高改造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自觉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的科学。它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和抽象推理的思辩性。因而学生认为哲学不好学,其突出反映是:听起来“玄”,  相似文献   

3.
哲学世界观是对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批判与追求,是研究科学图景对世界描述的界限、条件与目的;把哲学世界观理解为知识论的科学图景,是一种实体性思维模式,必然陷入悖论;在哲学史上,康德力图唤醒教条主义的迷梦,区分了知识论与理性理念,而海德格尔则在存在论意义上重新理解两者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哲学世界观是对人与世界之自由关系的批判与追求,是研究科学图景对世界描述的界限、条件与目的;把哲学世界观理解为知识论的科学图景,是一种实体性思维模式,必然陷入悖论.在哲学史上,康德力图唤醒教条主义的迷梦,区分了知识论与理性理念,而海德格尔则在存在论意义上重新理解两者的关系,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哲学形成过程中的一篇重要的哲学文献。它包含了马克思的"新世界观萌芽",但其思想并未完全成熟,其主要表现是:文献虽然弘扬了实践观点,但这里的实践概念还仅仅是一个包含了主体能动性的抽象的实践概念,而成熟的马克思哲学的实践概念则是一个现实的实践概念,即社会历史的概念。由于《提纲》还没有提出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历史的解释原则、历史的思维逻辑和历史的评价尺度,因而在关于社会和人的理解上,《提纲》也未能实现从抽象的人和抽象的社会向现实的人和现实的社会的转变。因此,我们在对马克思哲学的研究中不能完全以此文献为标准,特别是不能用《提纲》的观点去消解和贬低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形成的成熟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相似文献   

6.
世界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提出的重大理论命题。深化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学习和理解,须对其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逻辑的阐释,围绕存在论、认识论与方法论等展开。一是在历史与现实的结合中分析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当代图景与发展演嬗;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厘清关于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认识发展的阶段;三是在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下掌握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正确方法。惟其如此,为新时代新征程上中国共产党人科学审度和正确把握自身所处的外界环境提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指导与实践遵循。  相似文献   

7.
探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性问题,不是一个局部性的哲学问题,而是一个涉及到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各个方面的总体性问题;不仅仅是哲学领域的问题,而且是对待马克思主义这个完整的科学的世界观的现实问题.因此,我们必须完整、准确地阐释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主义"问题;既不能用"马克思哲学"的提法来否认"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也不能进而否认"马克思主义科学的理论体系";阐述所谓的"超主义"、"超越本性"、"超意识形态"、"超党派性"、"超二元对立主义"的观点,不能回避或不谈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也不能避而不谈马克思主义的"精髓"问题.与上述问题相联系,不能把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当作人本主义、人道主义来理解.  相似文献   

8.
实践唯物主义认为,实践基础上的人与自然的关系是现实世界的基本矛盾,所谓世界统一性就是人与自然的对立统一。从根本上说来,哲学就是关于世界统一性的学说。对世界统一性问题的认识与整个哲学发展的历史相一致,也经历了一个本体论的、认识论的和世界观的等由抽象到具体的不同层次的理解方式与发展阶段。传统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科书体系的条块分割状况,是它对这一重大哲学问题的理解依然停留于一般唯物论水平的表现  相似文献   

9.
"实践哲学"是安东尼奥·葛兰西为躲避法西斯监狱当局的检查而赋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别名,同时也是他通过自己的思考而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特征所作的概括。如何评价他关于实践概念对于马克思哲学的决定意义的思想,一直是理解葛兰西哲学乃至理解西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的一个重要问题。笔者认为,尽管葛兰西的确希望用实践概念来超越传统的心物之争,同时也陷入了某种夸大个人主观性的片面性之中,但他思想中的积极方面却是不可否认的,那就是:与马克思一样,他特别强调人的能动的、革命的实践活动在认识特别是改造世界过程中的现实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10.
实践世界观是指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是以实践思维方式和实践逻辑为根本特征的世界观,是立足于实践的本性和规律、从实践理解属人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实践世界观的自然是历史的自然、社会的自然,实践世界观的社会是自然的历史或自然的社会,实践世界观是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统一。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应达到的重要教育目标。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实践世界观,应以主体的实践为思维的切入点、出发点和立足点,认清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特性;把握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实践本体;以主体实践的内在本性、规律理解世界,领悟马克思主义世界观的属人性;以实践的逻辑,把世界理解为实践的对立面统一的世界。  相似文献   

11.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新世界观思想的具体展开,它以人类社会实践为出发点,全方位、多角度地引申出一个新的哲学构架。本文通过分析、解读这一全新哲学构架的理论基点---实践,来开展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新视界的理解与思考。  相似文献   

12.
《德意志意识形态》作为马克思主义思想史上重要的文献,其主要的理论贡献在于:首先基本上清算了以往的主流哲学,特别是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哲学的批判,实现了哲学史上的一次飞跃,并开创了科学的实践观点,阐释了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问题以及共产主义运动发展的一般规律等思想。这些重要思想,为我们今天进一步理解马克思历史唯物史观、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确立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基本立场以及结合中国国情进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新,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和正确的方法论原则。  相似文献   

13.
世界图景是人类对世界知识的总和,是一个世界观的基础,表现为其携带者对世界本质特点的认识,是人所有精神能动性的结果。人所处的客观外界形式一般展现为三种不同的世界图景:现实世界图景、文化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语言世界图景是世界图景在语言中的局部表达,研究的实质是现实、文化、语言三种世界图景的互动关系。“现实的”语言世界,着眼却是“虚拟的”文化或概念世界。语言世界图景与文化世界图景之间的关系总体上可用“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予以界定,即局部与整体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关于实践唯物主义的讨论日益深化了我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精神实质的理解,即新唯物主义是立足于现实的人的实践活动,重新客观理智地审视了人和自然界、外部世界的关系,在对人和现实世界关系的实践性把握和回答中确立起“问题在于怎样改革世界”的崭新的科学世界观。这一新世界观的崛起克服了以往哲学的重大缺陷,实现了哲学思想史上的一场划时代的伟大变革。所以,科学的实践观既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又是全面认识和理解新唯物主义哲学批判性、革命性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困境”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哲学的困境是一个世界性的问题 ,它反映了工业化社会普遍存在的科技与人文的失衡与矛盾。然而 ,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革命和建设的光辉历程证明 ,没有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就没有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成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只有立足现实 ,与时俱进 ,具有世界眼光和感召力 ,才能发挥其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方法论作用。  相似文献   

16.
如果在狭义的世界观意义上理解本体论一词,那么本体论的核心问题,就是现实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回答是:"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但是,物质范畴是从自然、社会和人多样性统一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是对这个现实世界的本质的最高哲学概括。因此,必须结合现实世界的实在历史过程,才能揭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世界观)的具体内容和丰富内涵。实践本体论的观点在理论上是难以成立的。因为实践是人的一种对象性活动,是人与现实世界联系的中介。实践作为一种对象性关系活动,不可能离开主客体而成为独立存在的本体。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创始人。然而,马克思既不是一个天生的马克思主义者,也不是从他一开始哲学活动时就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马克思哲学世界观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的转变过程,这个转变过程的基本线索是:从客观唯心主义到人本学唯物主义再到实践的唯物主义(或如我们现在所说的辩证的和历史的唯物主义)。这是一个思想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过程。探索马克思世界观转变之路,可以使我们对科学巨人及其思想本身采取一种科学的态度,也可以使我们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发展的基本规律,去进一步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8.
在《历史唯物主义与哲学基本问题》一文中,孙正聿教授把"逻辑和辩证法"这"关于思维过程本身的规律的学说",理解为"思维和存在的一致"即"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这个事实",并把哲学基本问题"归结为‘理论思维的本能的和无条件的前提’即‘思维和存在的一致’问题",从而把恩格斯的现代唯物主义"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的思想理解为"不再是哲学的世界观的哲学"。上述这些完全曲解了恩格斯。在恩格斯那里,"现代唯物主义,否定的否定","被克服了"的"形式"就是"哲学"这个"形式";而"被保存了"的"现实的内容",就是"按照事物的真实面目及其产生情况来理解事物"这一"唯物主义世界观"。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亦即唯物主义世界观"不再是哲学,而只是世界观"。马克思指出哲学属于宗教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与恩格斯是一致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作为实证科学的理论科学观点是一种科学精神的掌握世界方式。  相似文献   

19.
作为“非哲学”的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人为本”的世界观体系。这一体系的基本问题是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围绕人与世界的关系问题,新世界观体系可以分为存在论、知识论、情感论、意志论和历史观五个部分。  相似文献   

20.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转换及当代科学发展观的视觉上看,我国哲学界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哲学基本派别划分的理论,在总体上存有尚未摆脱近代形而上学倾向之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所关注的是人类的生活世界,而不是追溯世界的初始原本或终极存在,哲学的功能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在于改造世界。马克思主义新世界观对实践赋予了新的本体论意义,为当代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提供了坚实的实践唯物论前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