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确理解和把握政府投资与消费需求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从需求角度分析,拉动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是:总消费、资本形成总额(总投资)和净出口(出口减进口)。从改革开放20年(即1979年至1998年)的长期考察,上述三大要素中,总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最大,占50%;其次为资本形成总额(即总投资),...  相似文献   

2.
消费需求: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十届人大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指出 :要努力扩大消费要求 ,在目前情况下 ,这比增加投资需求更重要。从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的关系、投资支出的双重效应、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主体地位及我国投资需求转化为消费需求的现实状况四个方面考虑 ,消费需求应是目前我国扩大内需的政策着力点。  相似文献   

3.
调整投资与消费关系,是中央“十一五规划”《建议》强调提出的一大重要任务,也是江苏经济运行与发展面临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本文在分析研究江苏投资与消费关系演进与现状的基础上,重点就江苏、广东、山东、浙江、上海5省市投资与消费关系进行了比较研究,进而引申出对江苏投资与消费关系的调整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相似文献   

4.
投资和消费是经济增长的两个轮子。扩大投资需求的关键在于引导民间投资的发展,增加消费的关键在于提高城乡居民的购买力水平。扩大内需,必须把扩大投资需求与增加消费需求结合起来,促进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  相似文献   

5.
随着经济社会的转型与发展,消费需求涌现出品牌消费和网络消费两大特征。品牌消费包括对奢侈品的追求,已经构成中产阶级的重要消费指向;网络消费是个人权利的一种实现,在现代消费信用制度中,带有革命性的趋势。在社会转型中,应造就新一代有文化、有修养的高端消费群体。  相似文献   

6.
消费文化与消费需求政策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邓向阳 《学术论坛》2003,(3):136-139
消费文化是居民在长期的经济生活中所形成的对消费文化的一种相对稳定的共同信念。在现阶段 ,储蓄先行消费滞后型、跨代型、信用缺乏型消费文化构成我国消费文化的主要特征 ,并对我国的消费需求产生影响。改变居民旧的消费文化 ,形成一种新的消费文化是刺激消费需求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如何提高农村人口的购买力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国内需求水平的提高,进而影响到中国宏观经济的增长,因此,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已成为扩大内需的重点及难点所在。中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所导致的城乡收入差距是影响农村社会消费需求不足的主要因素。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以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逐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以提高农民消费预期,对于提高农村消费需求和实现农村消费结构升级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8.
我国居民收入差距与消费需求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消费的增长依赖于收入的增长,目前,我国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对消费需求产生了多方面的负面影响,因此,必须采取有效措施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扩大消费需求,以保持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基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现实,文章从多角度剖析了我国居民收入差距过大的成因,对我国收入差距过大对居民消费的影响进行了分析,阐述了过大的居民收入差距对居民消费需求扩张的制约机理。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缩小收入差距,提高居民消费水平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9.
扩大消费需求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从扩大消费需求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扩大消费需求的主要障碍、扩大消费需求的路径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问题等几个方面对国内扩大消费需求研究进行分析和评述.  相似文献   

10.
从投资和消费的对比关系看我国的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国华 《兰州学刊》2007,(1):111-113
投资、消费是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农村投资和农村消费是农村地区经济增长的关键.然而就我国整体而言,农村投资不足、投资失衡导致的投资率偏低和农民即期及远期收入低导致的消费比率偏低的现实,已对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阻力,不利于新时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任务的实现.深入追究其原因,既在于投资总量不够、投资结构效益低带来的投资比重和效率低的事实,又在于农民的即期收入低、就业具有冲击性、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宏观政策对其转移支付的力度不强、教育等支出费用巨大引起的消费增长缓慢的现象.本文从我国农村地区投资和消费的对比关系出发,分别分析了投资比重和效率低、消费比率低的原因,并进一步提出了提高农村投资比重、投资效率和消费比率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11.
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系统分析我国投资与消费比例的变动情况及变化轨迹,可以发现我国投资和消费关系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我国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提出合理调整投资与消费比例关系的原则及对策选择。  相似文献   

12.
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消费升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提出我国消费面临升级的重要阶段,实现中国第三次消费升级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解决好以下三个关键问题:一是如何解决城乡消费失衡的问题;二是如何解决政府收入支出的合理性问题;三是如何解决消费者的消费差异问题.本研究在分析了2009年的主要宏观政策的基础上,预测了2010年的走势,最后从8个方面阐述了扩大消费需求与促进消费升级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老年消费同其他年龄人口消费的性质是一致的 ,但形式上有其特殊性。结合家庭消费函数和老年消费特点 ,本文推定老年人随年龄的增长 ,消费需求与满足消费需求的能力之间有如下基本规律 :(1 )外部依赖性逐渐增强 ;(2 )需求范围不断扩大 ,趋于专项化、多元化 ,满足需求的领域和消费方式不断转移 ;(3 )自我满足需求的综合能力趋于弱化 ,其中 ,生理能力和心智能力呈绝对下降趋势 ,经济能力复杂多变 ;(4 )老年消费结构非同质 ,随年龄变化的需求层次差异显著。同时 ,还从老年人人格 ,老年人消费态度 ,专注消费等方面进一步解释了老年消费规律。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全面启动市场经济体制,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并且不断地加以创新;生产出各式各样的受广大消费者青睐的产品;但目前农村的消费市场非常不景气;众所周知,中国有九亿人口生长在农村,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将是成功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最终需求与国民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借鉴宏观经济学中的需求分析研究方法 ,结合宁夏投入产出模型和现代统计分析研究方法 ,对近 2 0年来宁夏需求因素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在扩大内需、启动经济的过程中 ,要根据宁夏需求的实际特点 ,实施内需与外需并重、投资与消费协调发展的对策 ,特别要注意解决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 ,如此将对促进未来宁夏经济增长产生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扩大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一年以来 ,我国日趋缩小的外贸净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明显减弱 ,扩大内需成为保持中国经济稳定增长的惟一出路。在种种扩大内需的战略中 ,积极培育居民新的消费热点以带动经济增长是基本思路之一。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基础上的膨胀型波动。分析表明消费需求扩张对经济持续增长的拉动作用远大于投资增长,投资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政府熨平经济波动的宏观政策导向应是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抑制投资波动。  相似文献   

18.
夏雨禾 《兰州学刊》2006,(8):185-187
媒介到达率从量化角度对媒介消费的广度进行描述,为媒介生产和广告商广告投放提供信度很高的决策依据,但却因效度不足而日显式微。对媒介消费的效度问题进行探究,即从消费者市场和社会两个层面把握媒介的有效需求程度,进一步确立了消费者自主的地位,弥补了媒介到达率对于描述媒介消费问题广度有余而深度不足的缺陷,因而更具有现实意义。市场有效需求对于媒介来说固然重要,但它最终还必须以社会有效需求为指向,只有两者高度统一方能形成行之有效的媒介消费分析模式。  相似文献   

19.
唐代消费需求与商品供给关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唐一代,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商业繁荣,大大促进了消费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水平有了很大提高.人口的消费需求与日俱增,促进了商品供给结构的优化和农业结构的调整,为商业发展提供了机遇.随着商品性消费比重越来越高,唐代居民生存性实物消费品的消费比重下降,享受资料在消费资料结构中的比例日趋扩大,并使商品性消费更呈现多样化、多变性的特点,进而促进了消费结构的变化、升级.伴随商品经济的繁荣,各阶层尤其是中上阶层的消费欲望被大大刺激起来,奢侈性消费成为这一时期消费方式变革的重要内容和趋势.  相似文献   

20.
消费、投资与膨胀型经济波动:改革开放以来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波动是在经济高速增长基础上的膨胀型波动。消费需求增长对经济持续增长的贡献远大于投资增长,投资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熨平经济波动的宏观政策导向应是刺激消费需求增长、抑制投资波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